分享

暗藏杀机的皇权交替│948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南北两朝又各自安稳地发展了几年之后,到了514年冬,静极思动的北魏宣武帝,准备派大军攻略南梁占据的益州之地。
这件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差不多十年前,北魏和南梁争夺梁州、益州的那次大战,北魏占据了南梁的整个梁州和益州部分区域,但益州主要地域仍然在南梁掌握之中。当时,梁武帝萧衍启用了宁州刺史李略抵御北魏的进攻。梁武帝许诺,如果能胜利,事后就任命李略为益州刺史。可是,在北魏军退军后,梁武帝反悔了,并没有任命李略为益州刺史。失望之极的李略满心怨恨,逐渐起了反叛之心,被梁武帝萧衍察觉后,斩杀了李略。
事后,李略的侄子李苗投奔了北魏。同时,曾经担任过益州主簿的步兵校尉淳于诞,也从汉中投奔了北魏。
这二人投奔北魏后,一直给宣武帝献计献策,筹划攻取益州之事。只不过之前宣武帝一直没腾出手来,所以,此事一直没有正式执行。

在两国数年没有打大规模战役的情况下,在高肇的鼓动下,感觉实力已经恢复的宣武帝决定,对益州用兵。这次出兵的主帅,就是司徒高肇。
这应该是高肇染指军权的一种手段,可惜的是,这次出兵的结局,却大大出乎高肇的预料。
514年十月,宣武帝任命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率领十五万大军,攻伐益州;任命攻略益州的主要推动者,淳于诞为骁骑将军,李苗为假龙骧将军,作为北魏大军的向导。同时,宣武帝命令益州刺史傅竖眼、梁州刺史羊祉、安西将军奚康生、抚军将军甄琛等将领,率军配合高肇的进攻。
可是,就在北魏大军相继出发并陆续到达预定位置,高肇的主力大军还在征程途中,南梁上下,尤其是益州之地,紧张万分的全力备战的时候,北魏发动的这次大规模的战役,却突然夭折,北魏军偃旗息鼓,迅速撤回。因为就在这时,515年春正月,北魏宣武帝突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
宣武帝病重期间,估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突然死亡,也就没有对后事做出任何安排,因而,宣武帝一死,北魏朝廷立刻陷入动荡之中。
在皇朝时代,皇帝就相当于整个国家的大脑,皇位交替时期,国家所有事项几乎都会停滞,何况对于高肇来说,宣武帝的死,可是直接关系着他的生死。这种情况下,高肇哪还有心思继续攻略益州啊。

事发仓促,宣武帝死后,在绝大多数朝廷大臣都没有接到消息,更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侍奉在皇帝身边及掌管皇宫事务的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太子詹事王显,右卫将军、中庶子侯刚四人立刻行动,从太子东宫中将年仅六岁的太子元诩迎入皇宫显阳殿,准备登基即位之事。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太子的即位。这件事,关系着无数人的荣华富贵,甚至生死荣辱。
太子元诩的生母并不是皇后高英,而是胡贵嫔。胡贵嫔出身安定胡氏一族,父亲是司徒胡国珍,虽然不及高肇的位高权重,但也属于北魏朝内权贵之一。
高英在没有成为皇后的时候,曾经给宣武帝生下过一个儿子,可惜很快夭折了。在联合叔叔高肇害死于皇后及于皇后的儿子元昌之后,高英成为皇后,但是之后,高英仅仅生下一个女儿。所以,宣武帝元恪仅有一个儿子元诩出生并存活下来,慢慢长大。因而,512年,3岁的小元诩被立为皇太子。
现在,宣武帝死后,元诩作为唯一的继承人,立刻被接入皇宫,准备即位称帝。
但就在这时,太子詹事王显提出异议。王显倒不是反对元诩即位,而是认为不应该如此草率,应该等天亮之后,再举行登基即位的仪式。
四人中暂时做主的是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崔光当即反对:“皇位不可以片刻虚旷,何必等到天亮之后呢?”王显再次反对:“那也应该先奏禀高皇后才可以。”崔光再次否决:“皇帝驾崩,太子即位,这是国家正常的规定,何须皇后下令呢?”之后,崔光再不给王显反对的机会,马上开始举行元诩即位仪式。

显然,这里的王显是高肇一系,崔光、于忠等人则是站在高肇一系的对立面。王显的拖延时间,或者请高皇后下令,都是在给高皇后争取时间,希望她能在第一时间插手进太子登基之事中来。一旦高皇后插手,因为太子年幼,很可能就会演变成高皇后临朝称制的局面。而崔光、于忠等人,显然不愿意见到此种场景出现,希望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让元诩登基,然后由自己等人掌控朝堂,将高皇后及高肇等人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甚至找机会将之除掉而后快。
崔光、于忠等人先是安慰太子不要继续哭泣,站在东面,然后由于忠与黄门郎元昭搀扶着太子,面向西方大哭十余声,表示祭奠先皇元恪。接下来,崔光以代理太尉的身份,捧着登基文告和皇帝的玺绶等物,交给元诩。元诩跪倒接受,然后穿上皇帝正式的袍服,登上太极殿,坐在皇位上。崔光、于忠等人以及在皇宫中夜间值班的所有官员都站立在大殿之中,向北跪倒叩头,高呼万岁。
至此,元诩即位礼成,成为了北魏新一任皇帝,史称北魏孝明帝。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