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亮│乡村小庙

 有温暖的文字 2022-07-17 发布于陕西

乡 村 小 庙
文│雨亮

庙一直被视为旧时代的产物,过去说是封建迷信,现在不这么讲了,换了更时髦的词叫“信仰”,庙寄托个人情感,护佑一方平安。早年听闻渭河以北的王家村,没有庙以前,村子特别爱出事,无缘由地死人,而且还是精壮劳力。后来请来风水先生看村子,先生勘察一番,指点道,须在村西南建个庙,如此方能逢凶化吉。果然,庙建好后,村子平安如意,再未出过年纪轻轻意外死亡的怪事。果真神奇。

刘家村原来是有庙的,只是几年前一场连绵不绝的淋雨把庙下塌了。

没有庙的刘家村人,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生活缺点啥。村里人走村串户,看到人家村子端端正正的小庙,总感觉低人一等,说话没有分量,不硬气。

说起来,各村的小庙局促而简陋,供桌,供果,香炉,供奉菩萨。有的供桌奉一尊尺高的菩萨,慈眉善目,塑着金身,但大多数小庙,仅在供桌的墙壁贴一张菩萨的画像。

刘家村人心里有些不服气,不舒服。建庙成为村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村里的老人成为建庙的宣传员、主力军,他们奔走相告、亲力亲为。领头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钟良老汉。他也听到过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王家村的故事,以及为村里建一座庙的重要性。如果真能保佑村子生灵,那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建庙不归村委会管,需要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就像和尚挨家挨户化缘一样。现在的化缘不是一碗面粉、几个白馍馍能打发的,况且建庙是要真金白银,有了资金,请工人、采买建筑材料就容易多了。

钟良老汉心里有谱,他把全村在外做生意的、务农的分门别类、一一筛选,又亲自草拟了捐款通告,让毛笔字写得顺溜的刘状元誊写出来张贴在村口的墙上。

建庙捐款出乎意料地顺利,几乎在外做生意的都捐了钱,在家务农的也量力而行。捐款明细用大红纸贴在村口显眼位置,红纸上罗列着捐款人的姓名、金额。捐钱最多的村民在前几排,钟老汉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他习惯了这些后生的小名而不知他们还有个大名。

捐款最多的是三娃,名字后面拖着几个金光闪闪的零。三娃是小名,大名鲜为人知。三娃现在的大名叫张军社,这几年可是发达了,在县城盖楼房,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企业。

排在三娃后面的几个都是这几年在外面把事干成的。他们在县城甚至省城买了房,全家搬到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完善的城市居住,只是逢年过节回老屋一趟。

有了钱,刘家村的庙堂很快建好了,小庙为仿古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古色古香。钟老汉定的日子是六月六开庙门,全村老少像过节一样聚在村西口的空旷地带,一时间青烟袅袅,香气弥漫,鞭炮齐鸣。

三娃回来了,他给庙里请了一尊镀金菩萨,据说省城兴善寺的大和尚开过光。其他从外地回来的都没有空手,香蜡、供品、鞭炮,一样不能少。

捐款的大红纸已经褪色,风吹日晒有些斑驳,字迹不清晰,仍然有村人围拢在那里,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谁谁在外面,事干得大,捐得最多,谁谁太小气,捐得最少。

刘家村将当日的农历六月初六定为每年的庙会时间。各村庙会时间排得满满的,多数在夏忙前后,人闲就有赶庙会的时间。大多数庙会三天时间,一街两行的商品摆在街道主干道,满满当当。卖衣服的、卖鞋的,占据主道,夏忙用的农具占着一条背巷子;还有吃食,饸络、凉皮、米线、油膏、粽子;有卖食品的,麻花、酥饼、饼干,用纸箱包着,放在三轮车上,诱惑着人的食欲。

最能烘托庙会气氛的是唱大戏,县剧团的演员搭台唱戏,锣鼓一响,秦声悠扬,二胡凄美,花旦甜润婉转,老生粗犷豪迈,花脸浑厚刚劲,青衣柔美清丽,沉寂的村庄热闹非常。

村民们给小庙红红火火过了三天生日,一切归于平静。每月初一、十五,专门有村里信佛的老人打开庙门,供果焚香,里里外外清扫得清清爽爽。

刚开始,许是庙里的神仙庇佑,村子平安无事。不久,发生了几件事,三娃为承揽工程给县里的头头行贿,被抓判刑;再有在外开食堂的发生食物中毒,灰头土脸回到老家;还有春节村商店违禁卖烟花给村民,致爆炸伤亡……这些在村民看来的蹊跷事,让人无不怀疑小庙存在的真正意义。

如今,小庙虽然立在那里,只是落寞了许多。那尊镀金的菩萨身上积了厚厚的灰尘,每到庙门洞开,很少再有村人进去拜佛求平安。庙会也办不下去了。

钟良老汉最清楚。他逢人就说,做人做事要走正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菩萨也保佑不了你,何况这偌大的刘家村。

看来,刘家村的这些事,只能委屈小庙和里面供奉的菩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