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接诊10万“问题儿童”,北京协和心理专家:运动和劳动才能“拯救”中国城市孩子

 Richard_X 2022-07-17 发布于云南

“双减”落地一整年,家长们真的轻松了吗?

最近“爸爸真棒”在统计《2022年中产家庭教育报告》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图片
八成以上家长表示,身边家长“更鸡血了”或压根“没有变化”,只有12.2%的家长认为“更佛系了”。教育的竞赛从来都没有停止,只是“战场”似乎从海淀黄庄搬到了自家书房。

图片

不久前,我采访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云帆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专家杨霞老师。

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在过去30年间,接诊帮助了10万“问题儿童”,积累了海量的心理问题咨询、矫正临床经验。

更赞的是,她还培养出了一位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的优秀孩子

同样作为海淀妈妈,当我问道她的“鸡娃之道”时,她却说,“家长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千万忍住不要提前学,要用运动和劳动唤醒孩子天然的自驱力。”

她将这些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写在了新书《不抢跑也能超越》和《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册》中,在暑期来临之际,我们在她位于人大附小对面的办公室里长谈了近两个小时,颠覆了我对“养育”的很多认知。

《不抢跑也能超越》和《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册》书籍封面,可以直接扫码购买

*为了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图片

#01

运动是大脑最重要的营养剂 

疫情之后,带着孩子找我做咨询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其中,有不少原本很优秀的孩子,在网课后也出现了自由散漫,作业拖拉,效率变低,情绪不好,总是“不开心”的情况,视力水平也大幅下降。

关键就在于缺少和大自然、和真实同伴的接触,同时,在运动和劳动方面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只是疫情后更加凸显出来而已。 

匮乏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国际标准,除了睡觉时间外,6岁以前的儿童,户外和室内比应为2:1,小学生1:1,中学生每天2-3小时,大学生和成年人每天1-2小时

图片

这个标准在中国基本上除了农村地区外是根本达不到。家长更愿意把时间放在多学、多练,以及参加海量兴趣班上,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家长也会越来越焦虑。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女孩,先天情况很差。经常发烧,哮喘,还一直吃抗过敏的药物,注意力不集中,胆小爱哭。她的家长问我,要不要让她学学钢琴,培养意志力,被我叫停了。身体素质这么差,肺活量、脑供血/供氧都不行,怎么可能再做额外的兴趣培养。

于是,我给她的矫正方案是“感统训练”+爬山。这也是我在过去20年间,始终坚持带孩子们(包括我自己儿子)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从我多年临床经验出发爬山对提高学习成绩效果非常显著,这个我们后面再展开

经过半年的训练,女孩不爱发烧,也不喘了。三年后彻底治好了哮喘和过敏。6岁半上学时,我发现她又开始喘了,不用问就知道家长肯定偷偷给她报了班。在勒令家长停掉后,孩子的成长终于回归正轨。

图片

9岁是班上的跳绳冠军、羽毛球冠军。特别自律,早起做饭、预习功课,跑1千米,跳绳1千个。10岁开始练习书法,因为手部有力量,书法老师问她学了几年。如今,她也会偷偷学钢琴,我就假装没看见,但我告诉她只要成绩都过90分,就不用补课,更不用提前学。

这样的案例,在我这30年间有太多太多,我们的家长总是希望用补课来解决问题,却放弃了真正有效的办法。

心理学研究早就证实,大脑除了需要营养物质外,更重要的营养剂是运动,尤其是动手能力的锻炼。

这是因为,足够的运动能让孩子的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从而促进大脑发育,特别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5-羟色胺,这些会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如果不让孩子玩,孩子整天不高兴,对什么都没兴趣,自然也包括学习。

图片

我常说,要让孩子尽早拥有健康的快乐来源,养成好的习惯。

因为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很早就让孩子体会到看电视,玩电脑比爬山、打球更轻松,他们就会习惯在家呆着而不是出去玩,所以家长要在早期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让孩子喜欢健康的运动,这对孩子的学习和身体都有好处。

一旦孩子拥有好的运动习惯后,自然就减少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和兴趣。要知道,过多地看电视,玩电脑,对孩子视觉发育非常不利,容易加剧“视觉振动现象”,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

做家务也是同样道理,孩子5岁起,最喜欢帮大人做家务,家长可以教孩子剥水果皮、洗菜、扫地、端盘子、摆东西等。我的儿子就是从5岁开始负责扫地、拖地、洗碗等家务,大一点了还要给全家做早饭,练就一手好厨艺。

不要小看这些家务活,它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伴随人一生的宝贵财富。

畅销书《富裕的焦虑》(Uneasy Street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里,作者雷切尔·谢尔曼采访了50个纽约富裕家庭。她发现,富裕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被宠坏,丧失了奋斗的激情。

家长们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让孩子多做家务。

图片

#02

越聪明的孩子越不要猛学 

这些年家长们很热衷做各种测试,测天赋、测智商、测多动症、测身高……

对于心理专家而言,测试的作用就相当于体温计,生病了要先测体温,学习出了问题也要做测试,目的是找到学习能力不足背后的真实原因。但测试的意义在于矫正

通常我们会给前来就诊的孩子做4个测试,包括韦氏智商测试,高级瑞文推理能力测试(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解决问题、清晰知觉和思维,发现和利用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非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1项针对家长的调查,要填写孩子的行为表现,生长发育以及培养方式等等。

我的儿子在4岁测过智商,大约在140+,但我并没有因此欣喜若狂,因为我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六方面能力共同组成的,分别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虽然智商不低,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粗心,情绪敏感幼稚等问题,这就需要尽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能方面进行提高。

为此,从4岁那年开始,我就坚持每周带他爬山,从2小时到4小时,从不给他报任何课外班。以至于他会问我“为什么别人都去学外语我不学,为什么我总比别人少一天?”

图片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完全可以靠自己掌握这些知识,不需要额外补习。

大脑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在运动时大脑出于休息状态,运动后身体疲劳,大脑会精神集中,求知若渴。

有一次,我带儿子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些石碑,他当时不认字,拿着纸巾把字描下来,说“我要学拼音,学会查字典。”于是,上小学的第三天,我送了他一本《新华字典》。

每天他就在爷爷奶奶震耳欲聋的电视声中,如痴如醉地翻看字典。每每学到新的字,就拿来考我们、考同学。老师还给他布置了“查多音字、查错别字”等额外的任务。 

三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把整本字典都学会了。当时奶奶特别激动地说,买《康熙字典》!我没接茬,而是继续带他爬山。因为他在其他能力方面还欠缺很多,五年级之前吃饭还在掉饭粒,协调性还很差。

我认为,家长其实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薄弱环节,因为优势、天赋是不需要额外补也能做的比别人好的。

图片

我曾经采访过东城区一所知名小学的特级老师,她说小孩真正的学习是从9岁(三年级)开始的。这也和发展心理学的专家皮亚杰的理论相吻合,他认为9岁以前,孩子主要是具象思维,过分地依赖卡片、文字或抽象的事物,孩子会有很大概率患上阅读理解障碍。

因此,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提前学,而是要让孩子的大脑有充分的发展,也就是最近很流行的“玩中学”。

我非常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体验真实的生活,观察蚂蚁搬家,走过雪山,跋涉过长城,穿过小溪峡谷,听过风声鸟声……我们终究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而不是学习机器人或者鹦鹉。

儿子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去走了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的环勃朗峰,6天85公里,围着阿尔卑斯山走了一圈。最多的一天,整整走了19公里,经历过暴风雪也看了壮美的高山草甸,那种震撼和畅快是无与伦比的。那年,他的成绩从大一时的B、C一跃成为全A,还拿了总统奖。

这也是我持续20年,坚持每周带孩子们爬山、徒步的原因。

图片

#03

好家长就是好教练 

很多家长会问我,如果家长不爱运动,没有很好的习惯,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对此,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概率很低。家长应该有做出表率的自觉,前提是尊重科学规律。

我认识一些海淀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报“坑班”,在2万人中考了2000名,这就是前10%,应该很高兴对吧,但再看招生,只招200人。家长不甘心,觉得再找几个名师,有机会变成1000名,500名,又读了一年,还是2000名。

家长也很焦虑,来找我,我们先测了孩子智商,大概是一百零几,在现有选拔机制下,我觉得是不适合去读那些所谓的“名校”的。

这里我并不是在强调“智商决定一切”,而是希望家长能够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社会上70%人的智商都在中等水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稳扎稳打,培养健康的身心,拥有耐力、毅力、抗挫折能力,以及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能帮助孩子厚积薄发取得成功的“钥匙”。

相反,我也接诊过很多“高智商”孩子,因为过度的学习,早早患上了“空心病”,抑郁症。在这些患者中,每当问到第一次失眠出现在什么时候,很多人都会回答:初二。

我儿子初中在北京一所所谓的“名校”就读,初二那年,班上就挂了写着“拥抱初三,誓死考上本校”的横幅。那年暑假我带他参加了美国的夏令营,短短两个礼拜的体验给他带来很大冲击,以至于决定去美国读高中,回来突击了三个月的英语,被顺利录取。

这里我想说,孩子的课业压力已经很重了,家长就不要再额外施压了。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按照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方式培养他。

图片

另一个极端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解。我曾经翻译过一本美国社区医生撰写的书,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是他们已经经历过,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其中就有“什么是快乐教育?”

我认为,真正的“快乐教育” 应该是掌握了好习惯,获得了成就感、胜任力后的快乐,否则只是“快感”,与教育无关。

我儿子在9岁那年萌生了参加学校合唱团的想法,但很可惜他唱歌跑调,为了不打击他,我建议老师让他帮忙翻歌谱,后来老师让他负责打钹,半个小时敲一下的那种。开始他很兴奋,把乐谱都背下来,但后来就有点懈怠。

有一次,他嫌天热不想参加训练。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强迫他去,就会逆反,任由他不去,就会任性。

于是,我引导他思考,乐队里每一个位置都有至少5个人,打钹只有一个,而且是在高潮时烘托气氛的关键。在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后,他选择了坚持。并且为此特别注意身体健康,因为生病就没人打钹了。

在整个过程中,他收获了快乐,成就感,同时也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双减”之后,考试难度降低,课外补习减少,我认为是一件回归教育本质的好事。这提醒这家长们反思“养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了孩子长远的幸福,也为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抢跑”“内卷”的脚步,相信收获一定更多。

本文配图自 | 电影《普罗旺斯的夏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