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忧信箱:同一件事父母来做,孩子就会暴跳如雷 || 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7-17 发布于江苏

01

解忧信箱来信

父母怎样用正确方式才能和抑郁的孩子正常交流?同一样的事情,别人做了孩子没有事,但如果是父母做的孩子会暴跳如雷?怎么办?求正解?

01

解忧信箱回信

同一样的事情,别人做了孩子没有事,但如果是父母做的孩子会暴跳如雷?那我想先了解四个问题:
第一,你和孩子的关系如何?
第二,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是有效的沟通吗?
第三,你对孩子有多了解?
第四,你的情绪平衡能力如何?

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解释孩子为何对父母差别对待并且讨厌反感。那如何处理这个情况呢?

1、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当亲子关系亲密和谐,孩子对父母尊重、信任,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教导。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力也会增强,教育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亲子关系疏离、矛盾重重,父母的管教就容易引发负面效果。

高品质的陪伴和恰如其分的界限感可以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1、“陪”从行为层而来说,仅指“在一起”,“伴”是需要互动的,彼此成为对方的“伙伴”。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时父母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具体做法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一起打球玩游戏,一起唱歌看电影,一起爬山观察动植物,讲解大自然的知识……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2、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懂得逐渐退出,不过度干涉和包办,让孩子承担起个人成长的责任,锻炼各项能力,学着独立;与此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志向,允许他自己做决定,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

作家胡适在写给孩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亲子关系的本质: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2、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双向的,是亲子双方感受、想法的交换、碰撞,秉持着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父母不会忽视、敷衍孩子,凡是孩子说的话都会给予关注和回应,认真和孩子讨论。

首先,家长要学会听,不管发生什么事,不要先入为主,先听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这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其次,问问孩子感觉怎样,并接纳、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是不是很难过/生气?”情感上的交流、会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

最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但不要求孩子一定听自己的,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没有斥责、否定、评判,有的只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信任,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3、如何理解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对方才能更好的沟通。

孩子平时是什么性格,外向内向?慢性子急性子?孩子的爱好和期望是什么?孩子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什么状态?

了解孩子不光是从孩子嘴里了解,还需要了解孩子发展阶段的知识。比如,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脑发育不平衡会导致青春期情绪多变。脑结构中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迅速发展使得孩子的情绪体验增强,同时控制情绪的大脑前额叶发育不成熟,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情绪冲动和冒险行为。这一阶段孩子追求独立,不想事事依靠父母但在成长中有许多问题希望获得父母指导,孩子在此心态下,格外希望获得父母理解。得不到时,就更容易表现出暴躁和冲动。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来的快,去的快。具体表现为对父母时而冷淡,时而亲密;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心情时好时坏。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容昜狂喜狂怒,极度悲伤恐惧。如果孩子处于抑郁生病阶段,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处理方式。了解孩子才能更明白孩子现在的状况是偶然还是常态,才能更好的处理。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和言行里,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关键要去发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去面对和处理。好比,一个人皮肤出现红痒的疙瘩,如果根源是内在有毒素,那么只是用皮肤药治了表皮,没有去清除内在毒素,皮肤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病。

4、如何提升情绪平衡力?

当孩子出现暴跳如雷的状况,你能稳住自己的情绪并接住孩子的情绪吗?你能不被孩子的糟糕情绪带着走吗?

父母情绪稳定, 家庭和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础。很多现实的案例都显示: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过于极端的反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创伤,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发展为人格障碍和精神性问题。作为成年人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然,控制情绪不代表我们没有情绪,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借助内心语言提醒自己,如“冲动是魔鬼”“要冷静”“发火不解决问题”等,帮助自己缓解强烈情绪。还可以通过倾诉、运动、认知调节、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在可控的范围内。

如果你经常发脾气,就要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对环境是否有过高的期待和理想化的要求。比如,孩子必须听我的、必须学习好、 必须及时主动完成作业、必须比邻居的孩子强。我们要学会摈弃头脑中这些“必须”执念。不合理信念或不现实的期待,常常是很难实现的,反过来因为实现不了又会让我们体验到深深的焦虑、 不安和恐惧。如果能够觉察并分析自己焦虑背后的欲望和渴求,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当我们情绪很强烈的时候,不要和孩子交流,按个暂停键,先让自己在单独的空间平复一下。当我们情绪稳定的时候,就要帮助孩子直面问题,调节负面情绪。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決方案;教孩子调节负面情绪的具体方法,比如倾诉、宣泄、转移注意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能力和智慧的修行,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更是弥足珍贵的,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处乱不惊,从容笑对生活的榜样;让孩子,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希望与坚韧。

文\娜娜(渡过陪伴者)


●  为什么父母的爱会成为对孩子的伤害?

●  为什么孩子越努力反而越无力?

●  孩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  孩子走出困境的路在哪里?

●  家长如何支持困境中的孩子?

于德志老师与您一起开启一个月行动之旅:

了解心理痛苦的真相,训练觉察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训练开启有效倾听;

理解身体体验与思维体验的关系,训练化解心理冲突和矛盾;

认识生活的驱动力与阻力,支持孩子找到行动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