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忧信箱来信 父母怎样用正确方式才能和抑郁的孩子正常交流?同一样的事情,别人做了孩子没有事,但如果是父母做的孩子会暴跳如雷?怎么办?求正解? 解忧信箱回信 1、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当亲子关系亲密和谐,孩子对父母尊重、信任,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教导。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力也会增强,教育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亲子关系疏离、矛盾重重,父母的管教就容易引发负面效果。 高品质的陪伴和恰如其分的界限感可以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1、“陪”从行为层而来说,仅指“在一起”,“伴”是需要互动的,彼此成为对方的“伙伴”。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时父母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具体做法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一起打球玩游戏,一起唱歌看电影,一起爬山观察动植物,讲解大自然的知识……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2、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懂得逐渐退出,不过度干涉和包办,让孩子承担起个人成长的责任,锻炼各项能力,学着独立;与此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志向,允许他自己做决定,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 作家胡适在写给孩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亲子关系的本质: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2、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双向的,是亲子双方感受、想法的交换、碰撞,秉持着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父母不会忽视、敷衍孩子,凡是孩子说的话都会给予关注和回应,认真和孩子讨论。 首先,家长要学会听,不管发生什么事,不要先入为主,先听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这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其次,问问孩子感觉怎样,并接纳、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是不是很难过/生气?”情感上的交流、会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 最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但不要求孩子一定听自己的,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没有斥责、否定、评判,有的只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信任,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3、如何理解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对方才能更好的沟通。 孩子平时是什么性格,外向内向?慢性子急性子?孩子的爱好和期望是什么?孩子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什么状态? 了解孩子不光是从孩子嘴里了解,还需要了解孩子发展阶段的知识。比如,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脑发育不平衡会导致青春期情绪多变。脑结构中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迅速发展使得孩子的情绪体验增强,同时控制情绪的大脑前额叶发育不成熟,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情绪冲动和冒险行为。这一阶段孩子追求独立,不想事事依靠父母但在成长中有许多问题希望获得父母指导,孩子在此心态下,格外希望获得父母理解。得不到时,就更容易表现出暴躁和冲动。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来的快,去的快。具体表现为对父母时而冷淡,时而亲密;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心情时好时坏。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容昜狂喜狂怒,极度悲伤恐惧。如果孩子处于抑郁生病阶段,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处理方式。了解孩子才能更明白孩子现在的状况是偶然还是常态,才能更好的处理。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和言行里,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关键要去发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去面对和处理。好比,一个人皮肤出现红痒的疙瘩,如果根源是内在有毒素,那么只是用皮肤药治了表皮,没有去清除内在毒素,皮肤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病。 4、如何提升情绪平衡力? 当孩子出现暴跳如雷的状况,你能稳住自己的情绪并接住孩子的情绪吗?你能不被孩子的糟糕情绪带着走吗? 父母情绪稳定, 家庭和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础。很多现实的案例都显示: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过于极端的反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创伤,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发展为人格障碍和精神性问题。作为成年人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然,控制情绪不代表我们没有情绪,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借助内心语言提醒自己,如“冲动是魔鬼”“要冷静”“发火不解决问题”等,帮助自己缓解强烈情绪。还可以通过倾诉、运动、认知调节、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在可控的范围内。 如果你经常发脾气,就要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对环境是否有过高的期待和理想化的要求。比如,孩子必须听我的、必须学习好、 必须及时主动完成作业、必须比邻居的孩子强。我们要学会摈弃头脑中这些“必须”执念。不合理信念或不现实的期待,常常是很难实现的,反过来因为实现不了又会让我们体验到深深的焦虑、 不安和恐惧。如果能够觉察并分析自己焦虑背后的欲望和渴求,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当我们情绪很强烈的时候,不要和孩子交流,按个暂停键,先让自己在单独的空间平复一下。当我们情绪稳定的时候,就要帮助孩子直面问题,调节负面情绪。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決方案;教孩子调节负面情绪的具体方法,比如倾诉、宣泄、转移注意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能力和智慧的修行,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更是弥足珍贵的,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处乱不惊,从容笑对生活的榜样;让孩子,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希望与坚韧。 文\娜娜(渡过陪伴者) ![]() ● 为什么父母的爱会成为对孩子的伤害? ● 为什么孩子越努力反而越无力? ● 孩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 孩子走出困境的路在哪里? ● 家长如何支持困境中的孩子? 于德志老师与您一起开启一个月行动之旅: 了解心理痛苦的真相,训练觉察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训练开启有效倾听; 理解身体体验与思维体验的关系,训练化解心理冲突和矛盾; 认识生活的驱动力与阻力,支持孩子找到行动自由; |
|
来自: 新用户3963ynf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