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灭亡清朝的既不是孙文,也不是袁世凯,而是这位托孤重臣……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22-07-18 发布于辽宁

1911年10月10日,一声枪响注定了大清帝国的末日。真正灭亡清朝的,不是孙文,不是袁世凯,而是武汉三镇的一群普通士兵倾覆了大清。

打开新浪新闻

打开新浪新闻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已经故去的满清托孤重臣: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香帅和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左宗棠左公并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打开新浪新闻

为什么说是张之洞灭亡了清朝呢?只能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张之洞是天子门生,但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既是传统的官僚,却又非常开明。他维护儒家的帝位,却又积极寻求变法,想让清朝出现中兴局面。他仇视革命党,只要造反起义,他抓住就绝不手软。变法本想维护清朝,没想到却成了革命的大本营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尤其是甲午战败后,张之洞支持“戊戌变法”,在武汉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这些学校的本意是为大清朝输送新一代的人才,是为维护清朝统治而生。

打开新浪新闻

这些开明的学堂,不仅促使学生慢慢同情并倾向于革命,还促使武汉三镇的新军默默的加入了革命党。这些都是张之洞未曾料到的,但眼看清廷腐败不堪,张香帅是否对革命也抱有了希望呢?这不得而知。

打开新浪新闻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张之洞病重,摄政王载沣探望,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载沣扬扬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当天,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逝世。《清史稿·张之洞传》记载:张之洞是个清官,且又'爱才好客',做了数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亩。' 这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有本质的差别。一个为公,一个为私。

打开新浪新闻

张之洞一生维护清朝,但没想到推翻清朝的就是在他坐镇的武汉发起。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评论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