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五年前的“金山银山”之辩(作者:赵锡麟)

 黄之中 2022-07-18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四十五年前

图片
  之辩  
图片

赵锡麟

前几天,在小区内碰到一位邻居,听说他以前曾在上海市宝山县淞南公社华浜大队胡家桥生产队当过农民,我说,我知道这个生产队,曾为这生产队的队长写过一篇报道,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没想到他马上接口:“噢,金山银山!”我不由一惊,四五十年前的事,他怎么还记得如此清楚!

往事并不如烟,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淞南公社曾有过一场“金山银山”之争。一天《解放日报》记者李树林专程来淞南公社采访,在公社办公室,他提出要求,坐在边上;我伏案疾书,一挥而就。李树林记者满意地带着稿子,到上钢一厂门口乘上直达人民广场的203路公交高峰车回报社,两天后,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了。

1973年到文革结束,曾横行过一个极左的错误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作为一名抽调到公社办公室的回乡知青,对这一口号我是极其反感的,但在这一错误流毒尚未完全肃清时,这篇文章该怎样写?

图片

我灵机一动,就写“不要金山银山,要让社会主义粮棉堆成山”。将近五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这篇文章,以今天眼光来看,该作如何评判呢?重读旧文,对照今天,反思比较,常有收获。

要的是粮棉堆成山
车站附近的胡家桥生产队没有外流劳动力
图片

一九七三年“三夏”的一天,宝山县淞南公社华浜大队胡家桥生产队社员正在田里割麦,有一位同志急匆匆地跑来,对生产队长张爱珍说:“队长,快到何家湾车站卸货去!”张爱珍说:“这几天正好农忙,还是搞好农业生产要紧。”“还是抽几个人去吧,一点点辰光,就有百把元的收入。”张爱珍回答说:“我伲不要金山、银山,只要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粮、棉堆成山。”

在一九七四年的宝山县四级干部会上,张爱珍汇报到这里时,会场里“轰”了起来。从此这个生产队在县里出了名。

胡家桥生产队地处何家湾车站,附近是码头、钢铁厂。为了把农业搞上去,从一九七三年至今,胡家桥生产队干部、社员除了做一些正当的外出工外,再也没劳力盲目外流的现象,因此保证了农业第一线劳动力,农业生产连年上升。  

胡家桥生产队社员一个心眼搞农业,这是因为队委领导抓紧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结果。一九七五年“三抢”时节,附近车站多次要求胡家桥生产队派十几个人搞个把月装卸,可以付给三千元工资。为了保证有充分的劳力搞好“三抢”,队长婉言回绝了。有的社员怪队长不会算账,他们认为队里五十一亩九分水稻田,按亩产八百斤计算,去掉成本,只得三千多元,而搞一个月外出工就收入三千元,真是忙一熟不如外出做工一月。

队长听了,就给几个社员算了另一笔帐:种好五十一亩九分稻,可收四万多斤粮食;如果劳力外出了,脱了季节,粮食减产了,我们不仅不能向国家提供粮食,还要吃国家的商品粮,这不是给国家增加了负担,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吗?有的社员说,队长这样一算,算掉了我们头脑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使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深深扎了根。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上级安排的外出工,胡家桥生产队也推让给人家去做。一九七五年,“三秋”即将开始的时候,大队一位同志手里拿着装卸作业单来到队里,要他们马上抽一部分劳力去加班卸火车。队干部回答说:“这几天,我们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正加班开明沟,搞三沟配套,我们不去卸火车了。”说着,又带领社员们一起大干起来。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解放日报》1977年7月19日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