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更愿意帮你?你帮过的人,还是帮过你的人?

 精读君 2022-08-04 发布于福建

《过度自律,是怎样一种体验?》中,精读君提到,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过度自律,容易反受其害。

不仅是自律,很多领域难点,都在于如何把握灰度,拿捏到一个合适的度。类似的,求助也是如此,找谁求助、求助哪个部分,都涉及到度。

你能否拿捏好求助的度?来做个测试:在你看来,谁更愿意帮你?你帮过的人,还是帮过你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富兰克林效应。

什么是富兰克林效应?帮还是不帮与什么有关?关于这些问题,读友们可以参考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1298:富兰克林效应》。全文附后,期待你能读有所得。

精读君


《1298:富兰克林效应》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化敌为友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历史上少有全才,集投资人、科学家、出版人、政治家、音乐家、邮政局长、外交官等身份于一身,还作为美国国父,头像印在美元钞票上。

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他提到一件化敌为友亲历事件。当时,他竞选连任宾夕法尼亚州议会议长,他的一位政敌做了一次攻击他的冗长演讲。

和任何人一样,富兰克林对此演讲很不爽。尤其让他生气的是,这位政敌与富兰克林素未谋面,更没说过一句话。

但最终富兰克林并没有以牙还牙,狠狠反驳回去,而是采取一种令人意想不到方式。他写一封信给这位政敌,请他帮忙,希望他能借一本稀有藏书给自己。

政敌感到很意外,不过还是同意请求,将这本稀有藏书送到富兰克林家里。一周后,富兰克林将书归还,并附上一封感谢信,这距离他们之间发生冲突其实没有多久。

结果,在那之后,这位政敌态度出现180度大逆转,转而用“非常礼貌”态度跟他交谈。不仅如此,后来他们变成终生好友。

Q1:什么是富兰克林效应?

A:

1、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指的是:

帮过你忙的人会比你帮忙过的人,更愿意帮你忙

前置思考中提到,本杰明·富兰克林化敌为友方法是,通过请求对方帮忙,向对方借书,再写感谢信方式,让对方转变态度

富兰克林这种做法看起来反直觉、反常识,但却很有效。这表明,其背后有深刻内涵。于是,基于这个事件总结出富兰克林效应。

2、思想和行为相互影响。

思想和行为之间关系复杂,并非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影响。有什么样思想,就有什么样行为;有什么样行为,也会诱发什么样思想。

原因在于,一致性具有强大约束力。无论是对自己而言,还是对别人而言,我们都倾向于言行一致,思想和行为能够统一,以避免心理冲突内耗分裂。

一致性理论中,精读君提到,人有一种驱力,促使自己对客体产生一致认知和行为。如果出现认知失调,人们会选择性寻求支持信息或者避免不一致信息,以减少失调不适。

例如,在承诺一致性中,精读君提到,有些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后,尽管自己并不满意,却鉴于自己已经做出的购买承诺,就会给自己找一些说得过去的理由接受下来。

类似的,富兰克林效应,也体现出思想和行为之间复杂关系。政敌因为借书这个行为,改变对富兰克林敌对态度。

富兰克林效应影响显著,富有价值。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富兰克林效应,供读友们参考运用,加深对思想和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Q2:怎样运用富兰克林效应?

A:

1、积累案例

运用富兰克林效应,我们首先要积累相关案例,以提高识别能力。

1996年美国行为研究学家琼·杰克和大卫·兰迪,设计验证富兰克林效应实验。

在验证实验中,实验参与者可以通过一系列调查来获得金钱报酬。这些调查员实际上是演员,在参与者做测试时,有意粗鲁地对待参与者。完成后,参与者收到少量现金报酬。

实验设计有趣地方在于:在第一次实验中,调查员跟随参与者走出实验室,请求他们帮助。调查员跟他们说:“你能把现金还给我吗?我们在用自己的钱资助这项研究,现在资金快用完了。”

第二次实验,一个假扮秘书跟在参与者后面,对参与者提出同样请求。第三次实验,参与者把钱全部拿走,没有人跑来要回他们的钱。

几天后,研究人员要求实验参与者对调查员好感程度打分。结果第一个实验参与者,觉得调查员最可爱,评价最高。

这正是反直觉、反常识所在。我们可以做反事实推理假设你是一名学生,参与调查只为得到一些报酬,而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不友好,粗鲁地打发你走。

在你花这么多时间完成调查后,调查员又问你要回这些奖金。你会认为对方讨人喜欢吗?多数人都不会这么想。

但实验证明这个事实:调查员请参与实验者帮助,的确有效。原因在于,请求帮助后,调查员自我表露,承认自己脆弱面,变得更具人性,更容易被参与实验者接受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获得别人好感,可以找合适机会向对方求助,请对方给自己释放善意

富兰克林效应虽然表面上反直觉、反常识,但其实并不少见,读友们如果留心,就会发现有不少案例。

例如,有一个故事说二战时,一个犹太家庭遭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帮助过的人。结果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

人性复杂性就在于此,基于互惠共赢原则,你帮过的人也有较大概率帮助你,但也可能不会;对于帮助你的人,虽然你仅是感谢但没有真正回报,对方仍然有较大概率帮你。

其中有哪些影响因素,在什么样因素下对方会如何决策,值得我们细加琢磨。

2、探索归因

为更好地运用富兰克林效应,判断什么条件下会生效,我们就要注意去探索归因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可以从思想和行为之间互动影响,去理解富兰克林效应。

思想会影响行为,但如果没有满足一定条件,往往改变不会发生。例如,有些人突然心血来潮、打鸡血,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很快就放弃,故态复萌。

改变公式中,精读君提到改变公式:不满(D) * 愿景(V) * 下一步行动(F) > 阻力(R),意即:只有D、V、F乘积大于阻力,改变才会发生。

但有趣的是,逆向思考,通过先产生行为,反向影响思想,再正向推动行为,有时候反而容易助推改变,甚至形成稳固第二序改变,不容易反弹。

例如,在微习惯中,精读君提到,2013年1月1日,宅肥男斯蒂芬·盖斯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希望新年发生改变,为表决心,打算原地锻炼30分钟。

但他站在那里,毫无动力。给自己“打鸡血”,试着听快节奏音乐,试着幻想自己,拥有能在沙滩上炫的完美身材,诸如此类,都没有任何作用。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身材走形,无精打采,十分沮丧,盖斯就想,不要30分钟了,就做一个俯卧撑吧。

于是,他趴在地上做了1个俯卧撑。可是,既然都已经摆好姿势了,索性多做了几个吧。紧接着,他又打算再挑战1个引体向上……

从那天起,他开始继续使用相同策略:每次设立的目标都尽可能小,这样容易坚持。设立微型目标:完成了,再来1个……

次用超简单挑战来引诱自己后,每次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而那种久违的、能够完成目标的新感觉,太棒了。

逐渐的,他把一个俯卧撑,变成看似不可能的30分钟锻炼,写下《挑战1个俯卧撑》一文。这篇文章,也成为盖斯博客上迄今为止人气最高文章之一。两年后,他拥有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4倍。

从这个案例,读友们可以感受到,正是盖斯不去想太多,专注于做1个俯卧撑这个行为,完成后产生成就感,影响思想,产生良性循环。

原因在于,思想方面,每时每刻都有纷繁念头产生,很难有一个念头能占主导地位。即便自己想法前后不一致,由于思想内隐,也没有什么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期待自己形成某种强有力定见,其实富有挑战。这也就是思想影响行为难点所在。

相反,行为外显,前后不一致行为不仅自己难以说得过去,也更容易被别人发现,不一致成本相对较大;而且同一时间,通常只能有一个行为,不会有多个行为来竞争。

如此一来,只要我们做出期待行为,行为就变成事实,我们就会新事实发生基础上进行贝叶斯推理,重新调整自身认知。

例如,盖斯新认知是,既然做了1个俯卧撑,不如再做几个;做完几个俯卧撑,产生一点成就感,就想着挑战1个引体向上。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从行为着手推动改变,会更为容易。因为行为难度可以很低,例如,可以是类似做1个俯卧撑这样的微习惯。

一旦行为发生,就会影响思想。具体一点说,是行为让思想聚焦,让纷繁念头收敛到和发生行为有关思想上。

类似的,富兰克林效应作用机制也是如此。前置思考中提到的案例,一旦政敌将书借给富兰克林,思想就会发生改变。

思想改变自动发生,因为维持言行一致性是我们本能倾向。发生过程类似如下:我帮助对方。为什么我会帮助对方?是因为我对对方感兴趣、对方与我有相似性......

由于政敌必须要证明自身借书行为合理性,就会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理由。这个找理由过程,可能都不会发生在意识层面,在潜意识层面就会完成。

如此一来,潜意识或者意识层面认知相应调整后,最终通过外在表现出来。例如,政敌改变对富兰克林敌对态度,进而改变程度加强,成为富兰克林终生好友。

行为更容易影响思想这种现象,读友们如果留心就会发现。

例如,在登门槛效应中,精读君提到,人们如果一旦接受他人微不足道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更大要求。

例如,两个人争吵,一旦彼此说出过激话、产生肢体冲突,双方就更容易“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冲突,甚至从此陌路。

值得注意的,单次行为总体影响有限。如果相同或者相似行为得到强化,对思想影响效果就会加强,进而形成稳定改变。

富兰克林效应提到,帮过我们忙的人会比我们帮忙过的人,更愿意帮我们忙。

这其实是一种情况。事实上,我们帮助过的人,也可能帮我们忙。只是富兰克林效应发生概率可能会大些。

帮助过我们的人,帮助这种事实,证明对方对我们好感,以及对方具备帮助我们实力。我们帮助过的人,互惠原则生效相对缓慢,而且对方可能欠缺某种能力。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向我们帮助过的人求助时,有可能引发对方对困难时期回忆,反而嫌恶我们,进而不愿意帮助我们。前述提到,小儿子被出卖,可能就体现出这种心理倾向。

如果我们帮助过的人也帮助过我们,双方互帮互助几个回合,这是良性人际关系,就不存在上述问题。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双方能准确判断彼此的人品。

反过来说,如果一位陌生人,缺乏信任基础,第一次就对我们施行“富兰克林效应”手法,之后就让我们给对方更大帮助,这可能就是操纵,特别要警惕。 

3、借鉴运用

富兰克林效应换一种表达是,如果想让对方喜欢你,就创造机遇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理解其作用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借鉴运用。

比如说,个人方面

不要错过接受他人帮助机会。参加聚会时,接受别人递来的水并表示感谢;社交网络互动时,如果别人转发、点赞或者评论我们发帖,及时回复并感谢。

不要害怕寻求建议。我们可以在电子邮件中或者社交媒体上,以非正式方式寻求建议。例如,设置提问或者调查。也可以运用乔哈里窗,在安全情境下,适当自我表露自身脆弱。

不要低估未经请求建议。不少人在别人主动提出建议时第一反应是抗拒,但其实这是富兰克林效应生效好机会,甚至连我们求助这一步都省去。

比如说,商业方面

考虑到富兰克林效应,品牌在做市场营销时,就不仅止于考量能为消费者做什么,而是逆向思考,消费者可以为品牌做什么。

也就是说,市场营销要开拓新疆界是,要让人们先行动,再让思维与感觉跟上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的普及,这么做也更有条件。

2007年澳大利亚麦当劳遇到一个难题,最大品类牛肉汉堡销售增长陷入瓶颈。只有34%人对麦当劳牛肉持肯定态度。消费者和麦当劳之间情感联结也很脆弱,不觉得麦当劳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于是,澳大利亚麦当劳企划推出“等待名字的汉堡”活动。在4周活动期间,消费者可以进入一个网站,输入他们对于一款新汉堡名称建议。优胜者将名列麦当劳名人堂,并出现在新电视广告中,同时获得价值12000元美元家庭娱乐产品。

在活动开始36小时内,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新名字诞生。4周后,澳大利亚麦当劳总共收到143332个汉堡名字。约有25万人浏览活动网站,其中85%人提交名字建议。

最后胜出汉堡名字是“庭院汉堡”。澳大利亚麦当劳总共卖出420万个庭院汉堡,在8周时间内创造12%销售增长。

如此好营销效果就在于,产生富兰克林效应,消费者获得参与感,进而产生品牌归属感。不难理解,假如你帮忙取新汉堡名字,你买这款产品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注意切入点。

有时候,行动改变思想,快过思想改变行动,而不是相反。

后置思考:

①你观察到哪些富兰克林效应现象?

②你会怎样借鉴运用富兰克林效应?

↓免费试读《精读君通识词典》前30个词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