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哲学基础(二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火帝养生_WSH 2022-07-18 发布于云南

我们前面从阴阳的角度解释了人体的结构,这一节我们来解释一下人体的生理。

生理状态,就叫做正常状态。人怎么才是正常的或者说人怎么才是健康的?从阴阳角度来解释的话,人体的阴阳一定是平衡的。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一句话叫:“阴平阳秘”。

“阴联阳秘”讲的是阴阳二气两者之间处在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恰恰是我们人体的阴阳处在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维系了我们人体整体生理的协调。自然界当中也是这样的,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东方为阳,西方为阴。整个自然界包括整个自然界生物的协调,也是在阴阳二者运动变化作用下,维持着动态平衡。理想化的平衡说的是阴阳两者之间的绝对平衡。

我们中医学阴阳学说的目的,就是要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也是阴阳学说在医学运用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病理状态,是相对生理状态的,生理状态叫做“常”,病理状态叫做“变”。我们中国有个词叫:“知常达变”。人为什么会出现病理状态,是因为正常的生理状态被打破了,也就是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

阴阳平衡,我们指的是相对平衡,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研究方便,我们设想阴阳平衡为绝对平衡。

阴阳正常状态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个向上,一个向下。阳是生发的,积极的向上,阴是下降的,消极的向下。阴阳应象大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左升右降。所以,阳永远在左边,而阴是在右边。这是一种理想的绝对平衡状态,从人体的生理来讲,这就是正常的,健康的。

当阴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出现病理状态,也就是说阴阳不处于平衡状态,要嘛是多了,要嘛是少了,才会出现阴阳的不平衡。

如果是多了,阴阳学说把这个多了定义为偏盛,少了,定义为偏衰。多了,有可能是阳多了,也有可能是阴多了。少了,有可能是阴少了,也有可能是阳少了。

阳多了,叫阳偏盛,阴多了,叫阴偏盛。阳少了,叫阳偏衰,阴少了,叫阴偏衰。

当阳偏盛的时候,阴和阳就不平衡了,相对来说,阴就少了。比如说,我们在室内身体的阴阳是平衡的,当我们走出室外,室外的太阳很大,温度很高,太阳属阳,再加上我们身体的阳,二阳相加就阳偏盛了,这个时候,我们身体就会出汗,汗液的丢失就阴液的缺失,这个时候,人体会发出一个自救信号,我们就会出现口渴。但是,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图上假定阴是不变的,阳出现了偏盛的变化,其实阳偏盛,阴也是在变化的。

同样的道理,假定阳没变化,阴偏盛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显现出寒象。

假定阳偏衰,阴不变,身体也会出现一种阳虚则寒的现象。其实当阳偏衰的时候,阴也是在发生变化的,我们平常经常会说一句话,就是说生病的人,说他气血不足,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气血不足的,刚开始有可能是气不足了,慢慢的导致血不足,也有可能刚开始是血不足,慢慢的导致气不足。这里只是为了研究方便,假定的不变。

假定阴偏衰,阳不变,这也出现一种阴虚则阳亢的热象。其实,阴虚了也就是血虚了,时间久了也会影响到阳的不足。

我们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用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以便于理解和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