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词人,即使跟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那么,毛主席的词到底伟大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毛主席和陆游写的《咏梅》词,谁的境界更高。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开放于漫天飞雪中,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严寒、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留下了无数咏梅的诗词。
南宋大诗人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其中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中,陆游以寒梅自喻,塑造了一个凄苦、哀伤、备受打击,但又始终坚持内心理想的形象,很能引起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的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首词是非常成功的,前面几句一直在不停地渲染寒梅的寂寞、孤独、受迫害,又是“断桥”,又是“黄昏”,饱受着“风和雨”,自己无意“争春”,却被“群芳妒”,最后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要多凄惨有多凄惨。
但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就在于最后一句,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堪、屈辱,仍然能保持“香如故”,体现了作者始终坚持心中理想的高境界,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最后的一束光,冲破天际,会心一笑。
不过,这只是艺术手法上的高明,实际上这首词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文人的自怨自艾,过于强调自己的悲苦,整体格调太悲观,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
对这个问题,毛主席就注意到了,于是借用陆游的这首词,写了一首境界更高的《卜算子·咏梅》,我们来欣赏一下: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这首词前面,毛主席还特地写了一句按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意思很明显,就是针对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重新写了一首词,“反其义而用之”。
毛主席的这首词,一反传统文人写梅花的套路,彻底抛弃了寒梅孤独、寂寞的基调,而是写得非常积极,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先来看上阕,毛主席也提到了寒梅严酷的生存环境,又是“风雨”,又是“飞雪”,还有“悬崖百丈冰”,但是,依然有寒梅傲然开放,“犹有花枝俏”。
请注意这一句“犹有花枝俏”,毛主席没有用其他更有力量、更有气魄的词,而是用了一个“俏”字,其实更能体现出寒梅面对漫天风雪的乐观态度,既有“俏丽”之意,又有“俏皮”之意,完全没有把那些恶劣的环境放在眼里。
再来看下阕,毛主席更是一反传统咏梅的套路,写出了寒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奉献精神,还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功成身退。
历代文人“咏梅”,基本上都摆脱不了“孤芳自赏”、“凄清悲苦”的基调,但是,毛主席却跳出了这个窠臼,把梅花塑造成了一位“先行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大家“报春”,而且等到各种花都纷纷开放后,它又不争不抢,功成身退,只在丛中笑。
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咏梅”的境界,远非历代文人能比!
另外,毛主席写这首词,其实还有着国际背景,并非只为“咏梅”。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1961年12月,就在两个月前,苏联召开了“二十二大”,带着一帮小兄弟们,一起对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抵制、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
正是在这个国际背景下,毛主席写出了这首《卜算子·咏梅》,表现出了中国在这场国际风波中的乐观态度。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再来看这首词,上阕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其实正是写的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恶劣之极。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依然像凌霜傲雪的寒梅一样,“犹有花枝俏”,笑对这漫天飞雪。
下阕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说的是中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并愿意帮助共产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一起对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但同时,中国又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五项原则”,与所有国家平等相待,绝不会做“霸主”。
这就是毛主席写这首词的国际背景,借梅花的“先行精神”和“奉献精神”,向全世界表达中国人的态度。
不得不说,这样的境界,比单纯的“咏梅”又高了一层,只能让历代文人望洋兴叹了!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词鉴赏》《毛泽东的诗路和心路》)
毛泽东的《咏梅》杰作,意境奇崛,无人能及,是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虽生于国家内忧外患和百姓流离失所的危难中,但他开辟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宏伟画卷。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欣赏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毛泽东的优美诗篇《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情景相生,构思别致,有着全新的意境和风格,具有永恒的艺术魄力。
卜算子·咏梅
近现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卜算子·咏梅》作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泽东诗词》。这首词诗人加了一则小序,意即“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1961年前后是新中国最艰难的一段时光,面对极其险恶的国内外形势,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年严冬到来之际,毛泽东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突发创作灵感,他要写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作,于是“反其意而用之”,从而诞生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
●词的上阕写了梅花傲寒怒放的乐观无畏的精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两句意指,风雨把春天送走了,而飞雪又迎来了春天。“风雨”对“飞雪”,“送春”对“迎春”对仗工整,又蕴含深意,生动的表现了梅花象征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惧有着重重困难的恶劣环境。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已经到了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的梅花绽放。这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季,而且有着如百丈冰样的困难,但是梅花不是还在竞相开放吗,这两句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不但不会被困难吓倒,还有必定胜利的信念。
●词的下阕写了梅花坦荡磊落、谦逊无私的崇高品格。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诗人说,俏丽的梅花并不独占春色,只是默默的做一个报春的使者。诗人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来承接前句,更显梅花之“俏”的高洁品质,同时,诗人从梅花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对梅花精神与品格的赞美。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两句紧接之前对梅花精神的高度赞扬,等到了春光明媚,漫山的花儿姹紫嫣红和竞相开放时,她会在百花从中欢笑。“笑”在这里具有特别的意义,一个“笑”字,令梅花的形象再次升华,坦荡谦逊,无私奉献,与百花同甘共苦,这不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胸襟的真实写照吗。
诗人在《卜算子·咏梅》中,巧妙的运用了如夸张、拟人、比喻、对仗、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将梅花的自然之美与共产党人的高洁品质相合,成为永恒的传世精品。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通过托物言志,以梅花坚韧不拔的风姿,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和英勇无畏的伟大情怀,讴歌了共产主义战士谦逊无私和不屈不挠的崇高品质,同时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豁达的气度和伟大的胸襟,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意义。
咏梅诗词古代一百多首,境界却远不如毛主席这一首《卜算子》
自古以来,梅花的凌寒傲雪的品格就是最为中国人喜爱的,梅花也就成了我国十大名花之首。从古到今也有无数的诗词来描述对梅花的喜爱,或借梅花来咏志,或借梅花来抒发心中的各种感情。
先看几首吟咏梅花的名句。
《上堂开示颂》 唐·黄櫱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首诗当是禅师的勤劝学人修行之句,尤其“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更是我们在学习中时时拿来自勉的名言,如若不经过一番吃苦,又怎么能有后面的回报。不得不说这些词句都是极好的,纵然经过千百年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黄櫱禅师的梅花是智慧的,超脱的。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小诗,字面意思很清楚直白,却有着独特的韵味。王安石是宋朝中一力主张变法的,在宋神宗年间拜宰相,他一生所谋划的变法大计充满着对宋廷弊病的各种大胆的改变。但因为触动了太多旧党的利益,导致他的变法在实际实施中被歪曲,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这首小诗,以梅喻己,墙角数枝证明附和他的人不多,然而又冒着严寒怒放,可就这样也要释放出自己的芳香。王安石的梅花是倔强的,傲然的。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既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画的墨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交代了这梅花的由来,是家里洗砚池旁边的一颗梅树,花开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点点的墨染感,这诗又同他做的画意象符合,画中梅花也用淡墨渲染。后两句更为传神,也将境界再次推进“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静静的开放,静静的做事,不需要人们来赞叹夸奖,只是要为世界增添一份清香和纯净。王冕的梅花是不慕虚名,吐露清芳的,是朴素纯净的。
《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到梅花,就不能不提陆游的卜算子,这首词算是他一生的写照,陆游的生活不在庙堂,而在军旅,在山村。就如同他笔下的梅花,不在琼楼芳苑,而在驿外断桥。开放的时间更是不巧,正是黄昏无人肯看,何况还又招风雨。陆游以梅花自比,不愿去和群花争春,但依然却因与众不同而被认为自命不凡,只有把它碾到地下才能放心。但即便这样,梅花依然芳香不改。陆游的梅花是苦涩的耐寒的,但却又坚贞不改香气的。
《卜算子》瞿秋白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是瞿秋白先生在被捕狱中的绝命词之一了,有人说当时是五月,说的是当时石榴花,也有人说,这篇卜算子和陆游的一样,都是在咏梅花,也用意和陆游一样。但不管如何,这种精神与梅花无异,所以我们这里也拿来一说。
瞿秋白写这首词的时候,在狱中也已经有着牺牲的准备了。“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在狱中,虽然身不自由,但精神却无比的自由,这是一种为了国家为了大我而忘却自身的境界,看着天外云卷云舒,虽然身陷囹圄,但却无比逍遥。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虽然自身牺牲已是不可避免,正如花开花谢,只是时间到了而已。但相信花总会开,春天总会再来,到时候香气也和今天一样,就如瞿秋白这样的人总会再来,革命总会胜利一样!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的咏梅词,在境界上远超之前文人的作品,不在自爱自怜,不在自夸自矜,就连严寒冰雪也不再做为敌人,已经达到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毛主席的咏梅词是写在我国60年代全面与苏联交恶的时候,那时苏联撤回了全部援助,而我们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冬天”。这时毛主席看到了陆游的咏梅词,就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但是内容太过悲哀,所以就“反其义而用之”,要说毛主席这样境界的人,肯定不会专程去找陆游的卜算子来看,可能他心中只是想着写一篇文章来鼓励大家战胜困难,而恰巧手旁看到了陆游的诗词,于是就拿来用了,完全信手捏来,天马行空的感觉。
毛主席的这首词里,不管是风雨,还是飞雪,都是春天来临的象征,甚至是报春的消息,正如他对于国外对我们的封锁一样,“封锁吧,封锁个几十年,我们什么都有了! ”他把这些外界的考验既不逆来顺受,也不像苏东坡那种看开似的自娱自乐,而是当作一种进步的考验。就算是悬崖百丈冰,也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主席的境界在此更上一层,他老人家一直是有着人民的情怀的,他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一枝独秀,不是为了一家天下,甚至不是为了一时兴衰。而是要山花烂漫,万紫千红。他是要“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是全国所有民族的兴盛,是所有人民都是英雄的人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他的诗句不再是过去诗歌中的那种简单的教化所谓“致君尧舜”,而是要让所有人民都要达到尧舜的圣贤的地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在这样的诗词中,从立意到情怀到实践,全都超过了过去诗词家的作品和境界,这样的诗词又怎能不一代又一代的鼓舞着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境界,怎能不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