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发展:从隋唐到元明清

 书语人间 2022-07-18 发布于河北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各代佛教造像的发展历程:从后秦到北周05.盛世含悲——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而这种大一统的气魄必然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佛教艺术作品中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大气魄、大胸怀。

然而,在麦积山石窟中,却没有一个隋唐时期的完整洞窟,这与龙门石窟、莫高窟地盛唐气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而据专家们考证,认为重大地质灾害是麦积山石窟停止开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地震,对麦积山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秦州地震,折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

地震使得麦积山石窟东西两崖之间大部分洞窟被完全破坏,近百个洞窟毁于一旦,震后僧人们纷纷逃散,香火败落。

唐广德元年,吐蕃趁安史之乱唐王朝将镇守在陇右的十万余精兵东调平叛,陇右一带兵力空虚时举兵,占领了天水以西、以北地区将近百余年,因此,我们也很难在麦积山见到中唐、晚唐时期的雕塑、壁画。

下图为第5窟【牛儿窟】,也是麦积山石窟中为数不多的隋唐时期的作品。

石窟开凿于隋末唐初,为三间四柱仿宫殿式的洞窟,高9米、宽15米、深6.5米。后开三个大龛。前部原有四根方柱,但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地震中坍毁,仅余靠近东侧山体的半根四方石柱。

龛外侧有一天王像,称鸠摩首罗天,因脚下踏一神牛,所以俗称踏牛天王。

天王高鼻深目,上身着铠甲,下着战裙,双手紧握,显示出一种威武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宛如一位驰骋疆场、统领千军万马的古代战将。脚下的神牛塑作得极为生动,牛首昂起,眼睛注视着前方,鼻翼张开,仿佛正在喷吐着粗气,仰起的颈部及身体其他部位有着极强的力量,仿佛这个小牛马上就要昂首奋起。

整个塑像寓动于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06.民间情怀—— 两宋时期

北宋时期,在宁夏地区的西夏王朝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和宋王朝分庭抗礼,势力扩展到和西周走廊地区,不断抢掠和斩杀过境的客商,或者收取重税,导致河西走廊的断绝。

客商和使者们只好改走丝绸之路青唐道,从长安出发,经天水、临夏,进入青海西宁,之后再到于阗(tian)(新疆和田),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地区。这样一来,天水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由此促成了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于是,麦积山在继唐和五代数百年的衰落之后,又因为商道的兴起,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工匠们在大规模重修塑像的同时,开始关注于从人间生活中寻找营养,或是将人间情感注入到佛国之中,并创造出了一批能够和普通百姓沟通、共鸣的雕塑作品。

图 | 165窟供养人像

例如,下图这尊著名的 —— 释迦会子。

释迦牟尼像高3.5米,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家看望儿子罗喉罗时的情景。

释迦牟尼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伸出右手想去抚摸位于身侧的罗喉罗。但手却定格在罗喉罗的头顶,并没有触摸到罗喉罗。

当时的艺术工匠极好地把握住了释迦牟尼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万众敬仰的圣人;他既想表达一下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又要保持圣人的庄重大度。

雕塑家通过这只手把释迦的一种既是人间父亲又是世外圣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刻划出来,右手将摸未摸,面目表情欲言又止,明亮的双眼中还似乎含有晶莹的泪花,既是激动之泪,又是为自己多年来未给予可爱的儿子一点父爱的歉疚之泪,观者无不为之感动。

年幼的罗喉罗心中亦是滋味难言,自己一出生父亲就离家出走,几年来从未见到自己的父亲,现在看到高大慈祥的父亲向自己走来,心中十分激动;但一种满腹的委屈也从心中油然而起,自己从小到大从没有享受到父亲的关怀和亲切的抚摸,此时此地,十分想投入父亲怀中痛哭一场,诉说一下自己的思念。

但是,他的父亲已修成佛道,万千百姓顶礼膜拜,不再仅仅是自己的父亲了,他又只能双手合十,恭敬地走到父亲跟前,向父亲问好,向佛祖敬礼。自己的父亲就在身边,却不能倾诉心中的悲喜,眉唇掩饰不住内心世界的委屈,似乎强忍着使自己不哭出来,激起人们无限的爱怜之情。

07.融入俗世—— 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佛教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衰退期,佛教思想为满足一般信徒的现实利益和个人愿望,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甚至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出家僧侣和一般信徒的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了城镇里的寺院。

明清时期也没有重新开窟造像,或是组织大规模的重塑,多是附近乡村民间自行组织的小规模彩绘活动,主要方式是采用沥粉堆金工艺,也就是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以求增加图案本身的立体度,大致类似于现在的蛋糕裱花。

第9窟,又名“中七佛阁”,开凿于北周,其形制为一字排开七个圆券顶佛龛,高4.95米、宽24.10米、深4.65米。

在每个佛龛中各供一佛,共七佛。正中一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其余各龛均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经宋代重塑,明清重新妆彩,塑像衣着上的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是明代采用沥粉堆金的工艺塑成的,线条细密、流畅自如,装饰效果极强。

龛内壁画为明清所绘,色彩清新艳丽,在佛像的上部,有火焰宝珠和迦楼罗的形象。迦楼罗为鸟翅人面、尖嘴鸟爪、着虎皮裙的形象。原来以龙为食,后被释迦牟尼收为护法,常在佛的背光之上护卫佛法。

中龛佛像背光两侧有一双头童子,也称共命鸟,一身二头,鸟翅鸟爪,新颖别致,色彩清爽明朗;童子面如满月,双手合十,十分惹人喜爱。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谢谢你的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