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首 | 你可以以科学的名义想入非非

 盐心Jaffe 2022-07-18 发布于四川

1980年,我们家买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声宝牌(很多年以后,这个牌子正式更名为夏普)。漫长的夏天,靠着这台电视机,我看了生平第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时,许多孩子晚上涌进我家里,守着看这部电视剧,其实这是一部科幻剧,竟然产生了万人空巷的效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各类题材的电视剧都可能引发观赏的热潮,但一部制作并不算精良而又十分“干净”的科幻剧能拔得头筹,令人匪夷所思。那时的中国正走向改革开放,被解放的头脑开始求知,幸运的我第一次拥抱了科幻,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愉悦。也就是在这一年,作为一名初中生的我参加了几所学校联合的一次作文竞赛,我当场编写了一个科幻故事。那是我的八十年代——充满想象的满怀希望的时代。

有人说孩子是上天的原创,所以自然圆满。小孩子有一种能力,就是“胡思乱想”,那是幸福的缘由。你给他彩色的笔,他画出来的世界眼花缭乱又童蒙可爱,那是他想象力的展现。他长大的过程是成人世界塞给他标准答案的过程,也是消灭他想象力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已经老了,君不见“少年老成”?现实很无奈,高考的独木桥无法撤去,拥挤的人流一眼望不到头。

顾长卫导演的杰出电影《孔雀》有一组镜头,是少女张静初骑自行车拉着自己用床单制作的 “降落伞”狂奔,在速度与激情中,那“降落伞”在人群中飘荡起来,少女的梦想也随之高高飘扬,直到她父亲挡住去路,拽住自行车龙头,一巴掌扇在少女脸上。这是一部令人心痛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梦想破碎的电影。看看吧,许许多多的家长如同《孔雀》中的父亲,轻易下手摧毁孩子的梦想。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功利主义唱主调,现实就狰狞。孩子们该怎么办?当然需要爱护甚至呵护。但事实是,许多孩子需要护卫,护卫什么?不是吃穿,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现实的学科教育重压之下,其实仍有想象力的生存空间。且不说艺术的想象,就是以严谨著称的科学,也有想象的天地,比如科幻。本刊七月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科幻教育,关注的就是孩子们的想象力。

从我看《大西洋底来的人》,到2018年“第一届中国科幻大会教育论坛”在温州举行,间隔了38年,其间满是“科幻教育的荒芜”,也有明星杂志《科幻世界》的兴衰,还有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的异军突起,科幻的力量一直顽强存在,而且从文学转场,抵达学术的殿堂,如被誉为“坚守科幻阵地的人”吴岩,他开辟了科幻的博士研究生方向,并创建了中国首个想象力研究机构。科幻是新学科,是新产业,当然也是新事业。

想象力于每个人弥足珍贵,特别是孩子,那是他们展望并飞向未来的动力。 

2022年/第63期2022/7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