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观书有感(其一)

 昵称4X6owk9e 2022-07-18 发布于湖南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意思是读书的收获。诗人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了一组诗,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以写景喻读书,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说理晓畅透彻。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写池塘形状。“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一般认为是铜镜。这一句介绍了方塘占地面积,以及像镜子一样光可照人的特点,体现塘水清澈。

次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写池塘美景。这一句承接上句,正因为塘水清澈,如同镜子一般,所以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如果说上一句是静态描写的话,这一句就是动态。虽然池塘是没办法移动的,但是可以反映出动态的形象。水是最柔弱的,也是最刚强的;镜子是最虚伪的,也是最真实的。世界给她一个什么样子,她就回给你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看到池塘里天光云影是美的,真正美的不是池塘,而是自然,而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池塘理趣。通过一问一答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凸显内核的变化。前面都还是写景的话,现在改为说理了。“渠”是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如许”是如此,这样。前面一直在讲水清,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源头为它输送活水。诗人没有满足于美景,没有满足于现象,而是透过现象提出本质性的问题。联系到诗题“观书有感”,读书可以发现美,可以欣赏美,可以为美感动,但更应该思考美从何而来。诗人认为,美来自不断的学习与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爱读书的人从他的言行里就可以看出他读过的书,可以看到他的修养道德。人应该是要终身学习的,一个人如果停止读书,中断学习,其实是非常可怕的。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读书对自己的影响。还有人说“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同事知道;三天不读书,世人知道”,这是读书对社会交际的影响。要保持对世界的热爱,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就必须坚持学习,必须更新知识和观念,必须往自己的池塘引入源头活水。

小贴士: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朱熹是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笔者所在的城市湖南株洲,有一个因朱熹得名的千年古镇——朱亭。朱亭古称浦湾,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湾岭遗址的出土文物将当地的历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南宋时期,朱熹和张栻同游南岳衡山,路过朱亭并讲学。后人为记其事,遂改浦湾为朱亭(停)。古镇还建起了一座桥,取名“朱张”。株洲河东湘江风光带还有一个“分袂亭”,也是纪念朱熹和张栻的。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偕张轼游南岳,在朱亭歇息、游历讲学。十一月十日,朱张同游南岳后,二十三日到株洲,停留一宿。二十四日,朱张作别,“解袂槠洲”,朱取道东归,张西还长沙。朱熹赋诗答谢张栻道:“今夕宿槠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分袂亭最早建于元代,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分袂亭是2016年依旧制重建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