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崔颢两首诗相持不下,沈佺期这首诗也要来争七律第一

 读书工 2022-07-18 发布于广东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其中诗歌大繁荣,不仅仅是乐府古风歌行体等百花争艳,而且初唐之后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也是异军突起,成为唐诗的主流。

其中七律又是律诗中难度最大韵味最足的一种。这种体裁大家公认的要数杜甫写得最好。尤其是杜甫的《登高》,被诗论家胡应麟等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出了秋天的大气象,最震撼人心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时间的深邃和空间的广阔,衬托出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短暂,给人一种紧迫感。

而这样出彩的句子,它又正是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落木萧萧,江流滚滚,虎啸猿啼,暗示唐朝社会的由盛转衰,直到诗人忧国忧民,以致艰难苦恨疾病缠身。

诗人自己也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首诗就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几乎四联八句都是对仗,特别是首联,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既是互对,又是自对。

所以杜甫这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评为古今七律第一是可以理解的。而还有不少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应为七律第一。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但这一首吟咏黄鹤楼,足见其水平。和杜甫的反映社会现实相比,崔颢的写得虚无缥缈,即使是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写得非常轻松。

之所以没有压抑感,就是诗歌的前四句都是写的黄鹤,写它的神话传说。只有后四句才回到现实来,写汉阳树和鹦鹉洲,才想到自己是黄鹤楼的异乡人。

这首诗被宋人严羽评为唐人七律第一。其实前四句不合律,平仄粘对都不符合要求。但是由于诗意连贯一气呵成,寂寞乡愁写得于此神采飞动,人们喜欢也是情理之中。

就在人们为杜甫崔颢两首诗谁是第一争论不休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沈佺期。人们说他的诗《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应该也是七律诗第一,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一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在当时名气很大。他这首诗内容和形式有点汉魏乐府的特点,写的是思妇题材和战争的苦难,反映了初唐的社会现实。

初唐诗歌处在由汉魏乐府向格律诗的转变中,初唐四杰的作品多是于此。就是被人称道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半骚体句式。

而到沈佺期宋之问手里,格律诗就基本定型了。这样对后来整个大唐诗歌,特别是七律的规范化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就它的首创之功评为七律第一,这也可以理解。

诗歌音韵优美,对仗工整。首联借卢家莫愁来写新婚少妇生活的豪华富贵。颔联颈联,用九月对十年,白狼河对丹凤城,写夫妻分离之思和征战之苦。

诗歌以海燕双栖起兴,烘托少妇的孤独寂寞。而尾联又以月照流黄作结,月亮的不解人意更衬托出妇人的无辜。思妇的哀怨有乐府及齐梁体的影子,而丈夫辽阳服役又对后来边塞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上面这三首诗的成就极高,被称为七律第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也有区别,崔颢的《黄鹤楼》,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是唐人七律第一,范围界定在唐朝。

而杜甫的《登高》,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里说,“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样,《登高》范围大,自然就盖过《黄鹤楼》了。

至于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即《独不见》,人们对它的评价是“高振唐音”“初唐冠冕”。也就是肯定它对七律定型的作用,在初唐七律中可排第一。其它方面远不能和杜甫崔颢两首诗相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