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玉为啥“不爱读书”?

 新用户6968UzPy 2022-07-18 发布于北京

(或读或听 乐趣不同)

(图片皆取自网络)

宝玉为啥“不爱读书”?
——老太闲聊《红楼梦》之七十二

大家好!我是糊涂老太。今天是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七十二集了。哎呀,这一集咱们聊点什么呢?

说来也巧,早上我读晏几道的词时,挺感慨他的身世的:您看,他老子晏殊一辈子官威显赫、功成名就;可是他这个做儿子的,却是一辈子家道中落、仕途不利。早饭时,就着这个话题,就跟我家大胡子教授闲扯了起来,从那些怀才不遇的古人们,扯到了中国人骨子里“只有读书做官,才能光宗耀祖”的“官本位”理念……扯着扯着,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红楼梦》,联想到了曹雪芹,联想到了不爱读书、不愿做官的贾宝玉。咦?那干脆今天就聊聊宝玉为啥“不爱读书”吧。

对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作者给予他的人物设定里,似乎有这么一条——“不爱读书”。

这样的设定,从故事一开始就在反复强调了。比如第三回里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您看,直接就说他是“极恶读书”。

还有同在第三回里的那两首《西江月》,那也把宝玉“扒饬”得够呛,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再比如第九回,宝玉去给贾政回禀,说要去上学了。贾政一听,立刻冷笑一声:“你如果再提上学两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说,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看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这些例子似乎都在说明,宝玉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当你一章一章地读下去后就会发现,小小年纪的宝玉,竟然满腹经纶、文采卓然,这哪里像个不爱读书的人嘛!

也许您会说:你说宝玉爱读书,那你拿出证据来给我看呀!

中!中!那俺就给恁拿证据:

比如同样在第三回,宝玉与黛玉初见,开口第一句话就问“妹妹可曾读书?”

再比如第七回,宝玉与秦钟初识,开口第一句话也是问“读什么书?”

您能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见面儿第一句话就问读书的事吗?比如那个楞把“唐寅”念成“庚黄”的薛蟠?哈哈。

正因为爱读书,所以宝玉才能够引经据典,张嘴就来。比如他送给黛玉的“颦颦”二字,就是出自《古今人物通考》。比如他给袭人取的这个名字,就是来自陆放翁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

其实都不用再往别处去寻找例子,光是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回里,可以证明宝玉博览群书的例子,那就多得是,简直俯拾即是呀。

比如建议在入口处题“曲径通幽处”,这就是直接引用了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中的一句。

比如游览到以各种奇草为特色的蘅芜院时,宝玉就说了一大套关于草的知识,还联系到屈原的《离骚》,结果被贾政大喝一声:“谁问你来!”

游览到后来归李纨居住的地方,他脱口而出的“杏帘在望”,就是从唐寅的“红杏梢头挂酒旗”这一句里化出来的。唐代诗人许浑的诗句“柴门临水稻花香”,他是张嘴就来呀。就连“稻香村”这个名字,也是他给取的。哦对了,北京有个专做中式糕点的老字号就叫稻香村,八成就是打这儿来的吧?哈哈,我没考证过,瞎猜的啊。

正因书读得多,才慢慢有了独立见解。游览到稻香村时,包括贾政在内的一众人等,都附庸风雅,交口称赞,只有宝玉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所谓的田园景观,其实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不仅说得头头是道,还引用了一大段“古人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把个贾政弄了个颜面扫地,气得又直命“叉出去!”

碰巧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用了这一回里的一个例子:在给一座亭子起名时,先是清客们生搬硬套出一个“有亭翼然”来,接着又是自信满满的贾政吟出了“泻玉”二字。但是,当宝玉的“沁芳”二字一出口,众人都不得不服了。的确,无论是从为迎接元妃省亲的应制需要考量,还是从更含蓄雅致的艺术鉴赏来考量,都是远胜于前者的,真是很有些云泥之别的意思。这一段很有说服力,试想,如果不是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熟读精读,透彻理解,怎么可能拥有这样的水平呢?

还有,他即兴吟出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及“有凤来仪”、“蘅芷清芬”都证明了他在诗词歌赋、题额楹联上的功夫之深。

至于他后来作的《芙蓉诔》呀、《姽嫿词》呀……更是数不胜数。

以上这么多例子足以证明,宝玉非但不是“不爱读书”,反而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要给宝玉扣上一顶“不爱读书”的大帽子呢?

有这么两个桥段挺耐人寻味的: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时,袭人是这么劝宝玉的:“就算你不爱读书,在老爷和别人跟前,好歹也作出个爱读书的样子来,起码也教老爷少生气,在别人面前也有个面子。咱家代代读书,自打有了你,不但不爱读书,还人前背后说那些'国贼’、'禄蠹’的话,怎么怨得老爷生气打你?”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宝玉:“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毫不客气就下了“逐客令”:“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赶紧解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细细品读这两个桥段,就会豁然开朗:哦,闹了半天,宝玉的所谓“不爱读书”,其实是不爱读那些有关仕途经济的书,不爱做那些给做官当敲门砖的八股文,不爱搭理那些混迹于官场中的“国贼禄蠹”们。说到底,就是不屑于走读书做官这条路。

回顾一下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一种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官为本,以官为贵。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十年苦读圣贤书”,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求取知识、拓展认知,不是为了探索科学、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敲开做官的大门。说白了,目的就两个字:做官。

说起来呀,似乎再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比咱们中国人更喜欢当官的了。即使到了今天,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比例还是远远名列世界前茅呀。而且,对于这个有着鲜明功利色彩的目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不回避、遮掩,反而很是大大方方、冠冕堂皇。所以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有了“学而优则仕”,就有了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开中国历史,把“读书做官”当做人生终极目标的有得是。当上官儿,就“春风得意马蹄疾”;当不上了呢,就怨天尤人、愤世忌俗。

比如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吧,都三十九岁了还没考上科举,求拜了多少门路也不好使,那心里老郁闷了,就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么两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皇上也抛弃我,朋友也疏远我,老子不干了,回家!据说唐玄宗一听可不乐意了:“是你自己不求仕,凭什么赖我呀!”结果孟浩然一辈子都没当上官,抱恨终生。

宋代大词人柳永也够不顺的,一连参加了四次“高考”,可就是屡败屡考、屡考屡败呀。就这么一直折腾到五十岁上,幸亏宋仁宗给历届落榜生们专门开了一次恩科,放宽了尺度,柳永才总算考上了,弄了个团练推官当当,哎呀,这下可把他给高兴坏了。

就连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不也写过那些希望破格录用的“干谒诗”吗?

《红楼梦》里,当然也少不了对“读书做官”这一人生目标的追求者。贾政,身上虽然没有功名,却在仕途经济这条路上走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贾雨村,不惜徇私枉法,置人命官司于不顾,不就是为了追逐做官才能得到的名与利吗?贾兰,这个小学霸,从小就是认准了“学而优则仕”这条人生道路的。贾琏、贾蓉,虽然不学无术,但是哪怕花大价钱,也要捐个官儿当,图的就是面子上的虚名。不要说这些须眉男子们了,就连宝钗、湘云、袭人这些深闺里的女儿们,不也认定“读书做官”才是正道吗?这些都说明,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种理念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呀。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仔细翻找历史,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比如刘禹锡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比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都是表达了一种不屑仕途,回归田园的思想。甭管真假吧,这种颇有些风雅潇洒的思想,倒也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不过,说归说,做归做,真正能够做到舍弃世俗观念、追求别样人生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就好比夸夸别人见义勇为倒容易,真要轮到自己时,恐怕就未必敢于出手了吧。

正是在如此厚重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下,想要做一个不屑仕途、不逐功利、尊重个性、追求自我的人,想要在各种传统世俗的观念、亲情、舆论、诱惑、排挤……的重重压力下,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条多么艰难险阻、前途未卜的道路!

偏偏贾宝玉选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这是因为不谙世事呢?还是彻悟后的清醒呢?这个问题咱们暂且搁过,因为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这其实是作者在通过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来阐述他自己对读书做官、仕途经济的人生态度。

贾宝玉身上,有着很多曹雪芹的影子。童少年时代的曹雪芹,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过着锦衣玉食、富贵奢靡的公子哥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雍正五年十二月,曹雪芹刚十三虚岁时,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还有一种说法是父亲)曹頫 ,就因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名被革职入狱,紧接着转过年来的正月,曹家被抄,从此一败涂地。

到了雍正末期,渐渐长大了的曹雪芹,可以帮着曹頫料理一些家务了。他也曾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也曾任过内务府笔贴式差事,以及在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里担任个不起眼的小职位。但是这一段坎坷经历,最终让他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对官场的丑恶和腐败,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蔑视权贵,并最终选择远离官场。

正是这样的经历,当折射到小说人物的艺术形象上后,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蔑视仕途、厌恶为官的贾宝玉。

所以,正是在那样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宝玉不同凡俗的叛逆个性,才会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心灵感受,才会塑造出如此成功的艺术形象,才会展示出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不知不觉的,又聊了这么多。正要结束这一集的闲聊时,恰好收到朋友“东方情怀”发来的朗诵作品,是海桑的《这一刻里》。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这一刻里,
我不要言语,
不要音乐,
对不起,
我甚至不要你多情的眼神,
哪怕它们是最好的,
我也不要。
我只要独自躺在宁静里,
闭上眼听那些虫子的叫声
——它们是我的。
直到我变成一丛低等植物,
身体下长出毛茸茸的根须,
我心欢喜,我是活的。
即便我是渺小的,
我也不难过,
我要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渺小,
向那些宏大的事物致敬。
那最普通、最平凡、
最卑微的就是我吧,
我是我自己的宝贝,
放在瓦罐里,
我甚至有点骄傲,

只因为适得其所。

我仔细听了两遍,突然觉得跟咱们这一集的话题很搭:人这一世,名也罢、利也罢、官也罢、禄也罢……其实说到底,所有的繁华、诱惑、攀比,都不过是浮光掠影、过眼烟云。与这些相比,坚守自己的内心,感悟自我,不让灵魂迷失,重新回归安静和纯洁……就像宝玉不愿意选择仕途那样,与其曲意逢迎混迹官场,不如遵从内心活出自我。也许这,才是最智慧的选择吧。

好了,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七十二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下一集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