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卷13):三代世表第一

 fuhaizhenren 2022-07-18 发布于浙江
三代世表第一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五帝:传说上古时代氏族公社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五位帝王。《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三代:夏、殷、周。,尚矣尚:通“上”,久远。。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谱:按类编列。这里指填制表格。,周以来乃颇可著颇:略,稍稍。
太史公说:关于五帝和三代的记载,已经很久远了。在殷代之前诸侯国的历史都很难编列出来,从周以来的史事才稍稍能够著录。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因:凭藉。次:编次。这里指撰写。《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记资料编撰的一部编年史,记载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东周王室及诸侯列国间的史事。后世称《春秋》所载这段历史为春秋时代。,纪元年纪元年:按年编次帝王相承的历史。纪,条列。元年,帝王即位之始年。,正时日月正:矫正,考核。,盖其详哉。
孔子依照文史材料编排了《春秋》,就是用鲁公的纪元年数,整合事件年月,已经相当详尽了。
至于序《尚书》则略序《尚书》:编次、整理《尚书》。《尚书》,五经之一,孔子选编的一部古典文献集。,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疑则传疑:对不可确考的传说,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异说,只作客观记载,称疑则传疑。这里指殷以前的帝王世次,不可确考。,盖其慎也。
倒是依次编纂《尚书》时却简去了年月;有的尽管有年月,却多有缺漏,难以著录。所以他这种虽有疑问却把疑问传下来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啊!
【段意】:以上第一段,说明《三代世表》所谱列的世系,周代以来较为可靠,周代以前为传说之史,疑则传疑。
余读《谍记》谍记:《索隐》认为是记载古代帝王世系和谥号的书。《汉书·艺文志·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等书。这些书均是春秋以后的伪托书,所记古帝王年数、世系,乃传闻奇说的记录,司马迁认为不可靠,弃而不取,表现了他的科学精神。,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我读到谍记,自黄帝而下都记载着年份。
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稽其句:稽,考核,校勘。《历谱谍》:《索隐》认为是历代的《谍记》。按,应指历谱家所写《谍记》。《终始五德之传》:阴阳家所论著的五德循环更替之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公梼生终始》十四篇,班固论云:“传邹奭《始终书》。”又《邹子》四十九篇。这些书就是所谓“终始五德之传。”终始,即循环、更替。阴阳家认为古代帝王相承及朝代更替,依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之理转次相承,循环无已。,古文咸不同古文:指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古籍,重点指儒家典籍。先秦古文字称籀书,又叫大篆。秦汉文字改革,秦用小篆,汉用隶书,称今文。,乖异乖异:抵牾,矛盾。司马迁将历谱家的《谍记》与阴阳家的“五德终始”互校,又与儒家古文对照,结果出入很大,矛盾百出。
在考察那些年历谱谍及五德转次相承的各种情况方面,古文的记载却并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异。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夫子句:夫子,指孔子。这里说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并非写作上的疏失,而是文献无征,故阙而不载,正是科学的态度。《尚书》即为古文典籍之一。!
孔夫子并没有谈论这些年月,怎么可能没有原因呢?
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于是句:《五帝系谍》,古书名,《大戴礼》中有《五帝德》、《帝系》两篇。这句是说《三代世表》是根据《五帝德》和《帝系姓》并参考《尚书》编次而成的。集世,指编述了世系。共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赶走了残暴的厉王,王室政权由周公、召公两卿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共和维持了十四年后,大臣们拥立了厉王之子即位,就是周宣王,恢复了周天子的统治。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为历史断限的临界点,所以《三代世表》起于黄帝,迄于共和,而以共和元年为《十二诸侯年表》之起点。
因此我就依照《五帝系谍》及《尚书》上记载的从黄帝到共和时代的世系,著成了《三代世表》。
【段意】: 以上第二段说明作《三代世表》的资料来源。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张夫子:即张长安。褚先生,即褚少孙。两人均是西汉《诗经》大儒王式的学生,对鲁诗有贡献。事见《汉书·儒林传》。“夫子”、“先生”均是尊称。两人为元、成间博士。褚少孙雅好《太史公书》,即《史记》,他续补了十篇,附骥《史记》而行,用“褚先生曰”来说明续补之由,并与司马迁原作相区别。此篇是褚少孙为《三代世表》写的后录,解释两传存疑。《史记·殷本纪》载殷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史记·周本纪》载周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是为无父。又姜嫄为帝喾元妃,简狄为帝喾次妃,弃、契两人皆帝喾之子,《三代世表》载其所出,是为有父。这两种说法,司马迁皆有根据。在汉代经学分为古文、今文两派。古文家从父权制观念立说,主张三代始祖皆父生;今文家为了神化帝王受命,取神生说,是无父而生。两种观念皆有传说史影,反映人类从母权制到父系社会的历史过程。褚少孙时代的学者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两种传说史影,于是褚少孙用两传存疑来解释。所谓两传存疑,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加以并存,留待后人去稽考,叫两传存疑。
张夫子曾经问褚先生说:
“《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诗》言句:指《诗经·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两首诗。《玄鸟》颂商始祖契,《生民》颂周始祖后稷。。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黄帝子:黄帝子孙。司马迁作《史记》将三代始祖、列国诸侯、周边民族都追溯为黄帝子孙,因黄帝完成了父权制的统一,结束了部落纷争,所以司马迁有意识地以黄帝为述史开端,借黄帝来构成大一统历史观,在心理上消除各种氏族的畛域偏见,走向中央一统。北齐魏收作《魏书》,在《序纪》中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收把拓跋氏附会为黄帝子孙是效法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为拓跋氏入主中原制造舆论。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就奠基于《史记》,《三代世表》具体谱列世系,这是当时的一种进步历史观,不仅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而且“黄帝子孙”这一观念至今乃至永远都有无限的号召力,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得无:难道不。谬:违背,矛盾。?”
“《诗经》记载契和后稷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现在考察一下传记,都表明他们有父亲,他们的父亲都是黄帝的子孙。难道这种说法与《诗经》所载并不违背吗?”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天命:上天意旨。精诚:真诚。
褚先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诗经》记载,契在卵中出生,后稷则因人迹而出生,这都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天命精诚的意思。
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鬼与神都无法自己生成,必须要经由人才能产生,怎么能说是契和后稷没有父亲就生下来了呢?有种说法是他们是有父亲的,另一种说法就觉得他们并无父亲。信的人就传播信的观点,怀疑的人就传下怀疑之处,所以才有两种说法。
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馀世至汤,王天下。
尧相信契和后稷都是贤明之人,为上天所生,所以就赐给契七十里的封地,之后又经历了十多代才传到了汤,最后君临天下。
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
尧也知晓后稷的子孙未来会成就帝业,所以就加赐后稷一百里封地,他的后代又经过了近千年,到了周文王时期才能拥有天下。
《诗传》曰《诗传》曰:这里引文为鲁诗的解说。传,解说文字。:'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诗传》上说:'汤的祖先就是契,契并无父亲却生下来了。契的母亲与她的姐妹们来到玄丘水洗澡,有只燕子口中衔着的卵掉了下来,契的母亲拿到了卵,本来用嘴含着,却不小心吞了下去,后来就生下了契。
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司徒:古代掌土地、户籍的最高长官。,姓之曰子氏。
契天生就十分贤良,尧任命他为司徒,赐给他的姓氏为子氏。
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社芒芒等句:这里的诗句引自《诗经·商颂·玄鸟》。原诗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殷社,指商地。盘庚迁殷前国号商,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盘庚迁殷国号殷,殷墟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芒芒:广大的样子。玄鸟:燕子。”。商者质质:朴质。,殷号也。
子其实就是“兹”;兹有渐渐强大之意。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殷的土地广阔无边!上天降下玄鸟,所以才产生了商”。商的意思是“质”,质就成了殷的美号。
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周文王的祖先就是后稷,后稷也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出门时见到了巨人的足迹,她踩在上面,就觉得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后稷。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抱:读为“抛”。,山者养之。
姜嫄因为儿子并无父亲,就很轻视他,把他丢在路上,牛羊全都躲开而不去踩踏他。姜嫄把他丢进山里,山里的人却喂养了他。
又捐之大泽捐:丢弃。,鸟覆席食之鸟覆席食之:鸟覆盖着他,又铺垫着他,还喂食给他。席,《周本纪》作“荐”,即铺垫。。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长:抚养使之成长。
姜嫄又把他丢进大泽之中,鸟都覆盖着他,遮挡并喂养他。姜嫄因此而觉得疑惑,认为他是上天之子,就把他带回来抚养成人。
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
尧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才,就任命他为大农,赐给他的姓氏为姬氏。姬,就是“本”。
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厥初生民:引自《诗经·大雅·生民》。厥,其。生民,指后稷。”,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自从有生民之后”,辛勤修炼而成就日长,这就成了后稷称道的开始。’
孔子曰孔子曰云云:引自纬书。:'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孔子说:'过去尧赐给契子氏,是为了汤的出现。赐后稷姓氏为姬氏,是为了文王的出现。
太王命季历太王: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为周族先公杰出首领之一。太王为周武王所追封。季历:太王少子,文王之父。,明天瑞也天瑞:上天降下的祥瑞。。太伯之吴太伯:古公亶父长子,他为了让位季历,逃奔勾吴成为吴国始祖,史称吴太伯。,遂生源也生源:指周代产生的本源。由于太伯奔吴,季历嗣位,所以才有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
大王将季历任命为自己的继承者,这也表明了上天降下的祥瑞。太伯来到吴地,因此才有了周王朝代代传递的源本。’上天的命兆很难言说,除了圣人谁也无法得知。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舜、禹、契和后稷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承受上天的旨意而统治天下,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他的子孙才能都被再次任命为天子,这是上天对有德行的人的报答。
人不知,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氾:通“泛”,普遍。。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人们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觉得帝王全都是从普通百姓中出现的。普通百姓怎能平白无故地兴起并君临天下呢?这都是天命使然。”
【段意】:以上为褚补第一段,写褚少孙借与张夫子问答来解释司马迁记载殷、周始祖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乃两传存疑。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黄帝的后代怎么会统治天下那么长时间呢?”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传》云句:传,泛指经传古书。此句有讹文,《史记会注考证》认为“黔首”当作“元首”。赎,通“续”,延续。句意谓,古书上说,作为天下的君王,他是万民的元首,也就是能延续人民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帝王。,有福万世。黄帝是也。
褚先生说:“《经传》上记载:天下的君主就是所有百姓的元首,是祈祷上天延续百姓生命的人,他们就是帝,有福泽能够万世流传。黄帝就是这种人。
五政明则修礼义五政:古以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为五政。,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五政清明而兴修礼义,遵照天时举兵征讨而取得胜利的就可称王,有福泽能够千世流传。
蜀王蜀王:名蚕丛,传说为昌意之庶子封于蜀的后裔。昌意,黄帝次子。蜀王为昌意之后,故为黄帝子孙。,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朝降:义不通,降字为衍文。朝,朝见天子。,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
蜀王,就是黄帝的后代,今天在汉西南五千里之外的地方,却常常来朝拜汉天子,献出贡物给汉朝,这怎会不是由于他的祖先有德行,德泽能够流传后世的结果呢?
行道德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
怎么可以忽视修练德行呢!君主和王者都应该以此来省察自己。
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霍子孟:霍光的字。霍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官至大将军,辅佐昭宣中兴的大政治家。《汉书》有传。,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
汉朝的大将军霍子孟,名光,他也是黄帝的后人。这样的事只能与那些博闻远见的人谈论,本就不能对那些浅陋的人说。
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霍:西周武王弟姬处的封国。古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古时诸侯总是用国作为姓氏。霍氏,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周武王曾经将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到了后来,晋献公消灭了霍公,霍公的后人就成了平民,在平阳周围往来居住。
平阳在河东河东:汉郡名,治所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河东晋地,分为魏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世:世系,子孙。霍氏为姬处后裔,因此为周之子孙。
平阳处于河东地区,河东是晋国的领土,后来才析分成了卫国。根据《诗经》记载,也可以说成是周的后代。
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
周兴起于后稷,后稷并无父亲却出生了。根据三代世传而言,后稷应该有个父亲叫高辛;高辛,就是黄帝的曾孙。
《皇帝终始传》曰《皇帝终始传》:阴阳家言五行谶纬之书。:'汉兴百有馀年,有人不短不长不短不长:中等身材。指霍光。《汉书·霍光传》载,身高仅七尺三寸,合1.69米。,出白燕之乡白燕之乡:乡名白燕。《正义》作“白彘”。,持天下之政,
《黄帝终始传》记载:'汉朝已经兴起了一百多年,有个人既不高也不矮,从白燕之乡而来,掌握着天下的政事。
时有婴儿主婴儿主:指昭帝刘弗陵,八岁即位,霍光辅政。,却行车却行车:倒退行车,喻霍光擅权,帝辇不得前行。。’霍将军者,本居平阳白燕。
那时还有个幼小的皇帝,这个人能让幼主的辇车倒着行走。’霍将军,就是最初居住在平阳白燕乡的那个人。
臣为郎时臣为郎时:褚少孙在宣帝五凤四年(前54)应博士弟子选,甘露元年(前53)以高第为郎,元、成间为博士。郎,宫廷禁卫官,属郎中令。,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曾和有职衔的老资格方士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医卜星相一类人的通称。考功,方士的官衔,授予年老资深的方士。旗亭,即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之中,上立旗,故称旗亭,为观察指挥集市之所。,为臣言,岂不伟哉为臣言。岂不伟哉:指方士在旗亭下对褚少孙讲述了霍光执政的故事,霍光虽然身材矮小,但却是一个伟大的人。!”
臣在做郎官之时,曾经与方士们考功时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和我说起过霍将军的情况。难道他还不伟大吗?”
【段意】: 以上为褚补第二段,写古代诸侯及伟大历史人物皆黄帝子孙,用以说明五帝三代之君是积德累善得天下,并且泽流后世。
三代世表第一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五帝:传说上古时代氏族公社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五位帝王。《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三代:夏、殷、周。,尚矣尚:通“上”,久远。。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谱:按类编列。这里指填制表格。,周以来乃颇可著颇:略,稍稍。
太史公说:关于五帝和三代的记载,已经很久远了。在殷代之前诸侯国的历史都很难编列出来,从周以来的史事才稍稍能够著录。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因:凭藉。次:编次。这里指撰写。《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记资料编撰的一部编年史,记载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东周王室及诸侯列国间的史事。后世称《春秋》所载这段历史为春秋时代。,纪元年纪元年:按年编次帝王相承的历史。纪,条列。元年,帝王即位之始年。,正时日月正:矫正,考核。,盖其详哉。
孔子依照文史材料编排了《春秋》,就是用鲁公的纪元年数,整合事件年月,已经相当详尽了。
至于序《尚书》则略序《尚书》:编次、整理《尚书》。《尚书》,五经之一,孔子选编的一部古典文献集。,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疑则传疑:对不可确考的传说,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异说,只作客观记载,称疑则传疑。这里指殷以前的帝王世次,不可确考。,盖其慎也。
倒是依次编纂《尚书》时却简去了年月;有的尽管有年月,却多有缺漏,难以著录。所以他这种虽有疑问却把疑问传下来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啊!
【段意】:以上第一段,说明《三代世表》所谱列的世系,周代以来较为可靠,周代以前为传说之史,疑则传疑。
余读《谍记》谍记:《索隐》认为是记载古代帝王世系和谥号的书。《汉书·艺文志·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等书。这些书均是春秋以后的伪托书,所记古帝王年数、世系,乃传闻奇说的记录,司马迁认为不可靠,弃而不取,表现了他的科学精神。,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我读到谍记,自黄帝而下都记载着年份。
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稽其句:稽,考核,校勘。《历谱谍》:《索隐》认为是历代的《谍记》。按,应指历谱家所写《谍记》。《终始五德之传》:阴阳家所论著的五德循环更替之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公梼生终始》十四篇,班固论云:“传邹奭《始终书》。”又《邹子》四十九篇。这些书就是所谓“终始五德之传。”终始,即循环、更替。阴阳家认为古代帝王相承及朝代更替,依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之理转次相承,循环无已。,古文咸不同古文:指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古籍,重点指儒家典籍。先秦古文字称籀书,又叫大篆。秦汉文字改革,秦用小篆,汉用隶书,称今文。,乖异乖异:抵牾,矛盾。司马迁将历谱家的《谍记》与阴阳家的“五德终始”互校,又与儒家古文对照,结果出入很大,矛盾百出。
在考察那些年历谱谍及五德转次相承的各种情况方面,古文的记载却并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异。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夫子句:夫子,指孔子。这里说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并非写作上的疏失,而是文献无征,故阙而不载,正是科学的态度。《尚书》即为古文典籍之一。!
孔夫子并没有谈论这些年月,怎么可能没有原因呢?
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于是句:《五帝系谍》,古书名,《大戴礼》中有《五帝德》、《帝系》两篇。这句是说《三代世表》是根据《五帝德》和《帝系姓》并参考《尚书》编次而成的。集世,指编述了世系。共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赶走了残暴的厉王,王室政权由周公、召公两卿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共和维持了十四年后,大臣们拥立了厉王之子即位,就是周宣王,恢复了周天子的统治。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为历史断限的临界点,所以《三代世表》起于黄帝,迄于共和,而以共和元年为《十二诸侯年表》之起点。
因此我就依照《五帝系谍》及《尚书》上记载的从黄帝到共和时代的世系,著成了《三代世表》。
【段意】: 以上第二段说明作《三代世表》的资料来源。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张夫子:即张长安。褚先生,即褚少孙。两人均是西汉《诗经》大儒王式的学生,对鲁诗有贡献。事见《汉书·儒林传》。“夫子”、“先生”均是尊称。两人为元、成间博士。褚少孙雅好《太史公书》,即《史记》,他续补了十篇,附骥《史记》而行,用“褚先生曰”来说明续补之由,并与司马迁原作相区别。此篇是褚少孙为《三代世表》写的后录,解释两传存疑。《史记·殷本纪》载殷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史记·周本纪》载周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是为无父。又姜嫄为帝喾元妃,简狄为帝喾次妃,弃、契两人皆帝喾之子,《三代世表》载其所出,是为有父。这两种说法,司马迁皆有根据。在汉代经学分为古文、今文两派。古文家从父权制观念立说,主张三代始祖皆父生;今文家为了神化帝王受命,取神生说,是无父而生。两种观念皆有传说史影,反映人类从母权制到父系社会的历史过程。褚少孙时代的学者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两种传说史影,于是褚少孙用两传存疑来解释。所谓两传存疑,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加以并存,留待后人去稽考,叫两传存疑。
张夫子曾经问褚先生说:
“《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诗》言句:指《诗经·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两首诗。《玄鸟》颂商始祖契,《生民》颂周始祖后稷。。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黄帝子:黄帝子孙。司马迁作《史记》将三代始祖、列国诸侯、周边民族都追溯为黄帝子孙,因黄帝完成了父权制的统一,结束了部落纷争,所以司马迁有意识地以黄帝为述史开端,借黄帝来构成大一统历史观,在心理上消除各种氏族的畛域偏见,走向中央一统。北齐魏收作《魏书》,在《序纪》中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收把拓跋氏附会为黄帝子孙是效法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为拓跋氏入主中原制造舆论。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就奠基于《史记》,《三代世表》具体谱列世系,这是当时的一种进步历史观,不仅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而且“黄帝子孙”这一观念至今乃至永远都有无限的号召力,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得无:难道不。谬:违背,矛盾。?”
“《诗经》记载契和后稷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现在考察一下传记,都表明他们有父亲,他们的父亲都是黄帝的子孙。难道这种说法与《诗经》所载并不违背吗?”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天命:上天意旨。精诚:真诚。
褚先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诗经》记载,契在卵中出生,后稷则因人迹而出生,这都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天命精诚的意思。
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鬼与神都无法自己生成,必须要经由人才能产生,怎么能说是契和后稷没有父亲就生下来了呢?有种说法是他们是有父亲的,另一种说法就觉得他们并无父亲。信的人就传播信的观点,怀疑的人就传下怀疑之处,所以才有两种说法。
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馀世至汤,王天下。
尧相信契和后稷都是贤明之人,为上天所生,所以就赐给契七十里的封地,之后又经历了十多代才传到了汤,最后君临天下。
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
尧也知晓后稷的子孙未来会成就帝业,所以就加赐后稷一百里封地,他的后代又经过了近千年,到了周文王时期才能拥有天下。
《诗传》曰《诗传》曰:这里引文为鲁诗的解说。传,解说文字。:'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诗传》上说:'汤的祖先就是契,契并无父亲却生下来了。契的母亲与她的姐妹们来到玄丘水洗澡,有只燕子口中衔着的卵掉了下来,契的母亲拿到了卵,本来用嘴含着,却不小心吞了下去,后来就生下了契。
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司徒:古代掌土地、户籍的最高长官。,姓之曰子氏。
契天生就十分贤良,尧任命他为司徒,赐给他的姓氏为子氏。
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社芒芒等句:这里的诗句引自《诗经·商颂·玄鸟》。原诗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殷社,指商地。盘庚迁殷前国号商,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盘庚迁殷国号殷,殷墟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芒芒:广大的样子。玄鸟:燕子。”。商者质质:朴质。,殷号也。
子其实就是“兹”;兹有渐渐强大之意。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殷的土地广阔无边!上天降下玄鸟,所以才产生了商”。商的意思是“质”,质就成了殷的美号。
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周文王的祖先就是后稷,后稷也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出门时见到了巨人的足迹,她踩在上面,就觉得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后稷。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抱:读为“抛”。,山者养之。
姜嫄因为儿子并无父亲,就很轻视他,把他丢在路上,牛羊全都躲开而不去踩踏他。姜嫄把他丢进山里,山里的人却喂养了他。
又捐之大泽捐:丢弃。,鸟覆席食之鸟覆席食之:鸟覆盖着他,又铺垫着他,还喂食给他。席,《周本纪》作“荐”,即铺垫。。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长:抚养使之成长。
姜嫄又把他丢进大泽之中,鸟都覆盖着他,遮挡并喂养他。姜嫄因此而觉得疑惑,认为他是上天之子,就把他带回来抚养成人。
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
尧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才,就任命他为大农,赐给他的姓氏为姬氏。姬,就是“本”。
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厥初生民:引自《诗经·大雅·生民》。厥,其。生民,指后稷。”,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自从有生民之后”,辛勤修炼而成就日长,这就成了后稷称道的开始。’
孔子曰孔子曰云云:引自纬书。:'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孔子说:'过去尧赐给契子氏,是为了汤的出现。赐后稷姓氏为姬氏,是为了文王的出现。
太王命季历太王: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为周族先公杰出首领之一。太王为周武王所追封。季历:太王少子,文王之父。,明天瑞也天瑞:上天降下的祥瑞。。太伯之吴太伯:古公亶父长子,他为了让位季历,逃奔勾吴成为吴国始祖,史称吴太伯。,遂生源也生源:指周代产生的本源。由于太伯奔吴,季历嗣位,所以才有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
大王将季历任命为自己的继承者,这也表明了上天降下的祥瑞。太伯来到吴地,因此才有了周王朝代代传递的源本。’上天的命兆很难言说,除了圣人谁也无法得知。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舜、禹、契和后稷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承受上天的旨意而统治天下,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他的子孙才能都被再次任命为天子,这是上天对有德行的人的报答。
人不知,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氾:通“泛”,普遍。。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人们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觉得帝王全都是从普通百姓中出现的。普通百姓怎能平白无故地兴起并君临天下呢?这都是天命使然。”
【段意】:以上为褚补第一段,写褚少孙借与张夫子问答来解释司马迁记载殷、周始祖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乃两传存疑。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黄帝的后代怎么会统治天下那么长时间呢?”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传》云句:传,泛指经传古书。此句有讹文,《史记会注考证》认为“黔首”当作“元首”。赎,通“续”,延续。句意谓,古书上说,作为天下的君王,他是万民的元首,也就是能延续人民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帝王。,有福万世。黄帝是也。
褚先生说:“《经传》上记载:天下的君主就是所有百姓的元首,是祈祷上天延续百姓生命的人,他们就是帝,有福泽能够万世流传。黄帝就是这种人。
五政明则修礼义五政:古以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为五政。,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五政清明而兴修礼义,遵照天时举兵征讨而取得胜利的就可称王,有福泽能够千世流传。
蜀王蜀王:名蚕丛,传说为昌意之庶子封于蜀的后裔。昌意,黄帝次子。蜀王为昌意之后,故为黄帝子孙。,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朝降:义不通,降字为衍文。朝,朝见天子。,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
蜀王,就是黄帝的后代,今天在汉西南五千里之外的地方,却常常来朝拜汉天子,献出贡物给汉朝,这怎会不是由于他的祖先有德行,德泽能够流传后世的结果呢?
行道德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
怎么可以忽视修练德行呢!君主和王者都应该以此来省察自己。
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霍子孟:霍光的字。霍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官至大将军,辅佐昭宣中兴的大政治家。《汉书》有传。,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
汉朝的大将军霍子孟,名光,他也是黄帝的后人。这样的事只能与那些博闻远见的人谈论,本就不能对那些浅陋的人说。
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霍:西周武王弟姬处的封国。古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古时诸侯总是用国作为姓氏。霍氏,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周武王曾经将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到了后来,晋献公消灭了霍公,霍公的后人就成了平民,在平阳周围往来居住。
平阳在河东河东:汉郡名,治所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河东晋地,分为魏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世:世系,子孙。霍氏为姬处后裔,因此为周之子孙。
平阳处于河东地区,河东是晋国的领土,后来才析分成了卫国。根据《诗经》记载,也可以说成是周的后代。
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
周兴起于后稷,后稷并无父亲却出生了。根据三代世传而言,后稷应该有个父亲叫高辛;高辛,就是黄帝的曾孙。
《皇帝终始传》曰《皇帝终始传》:阴阳家言五行谶纬之书。:'汉兴百有馀年,有人不短不长不短不长:中等身材。指霍光。《汉书·霍光传》载,身高仅七尺三寸,合1.69米。,出白燕之乡白燕之乡:乡名白燕。《正义》作“白彘”。,持天下之政,
《黄帝终始传》记载:'汉朝已经兴起了一百多年,有个人既不高也不矮,从白燕之乡而来,掌握着天下的政事。
时有婴儿主婴儿主:指昭帝刘弗陵,八岁即位,霍光辅政。,却行车却行车:倒退行车,喻霍光擅权,帝辇不得前行。。’霍将军者,本居平阳白燕。
那时还有个幼小的皇帝,这个人能让幼主的辇车倒着行走。’霍将军,就是最初居住在平阳白燕乡的那个人。
臣为郎时臣为郎时:褚少孙在宣帝五凤四年(前54)应博士弟子选,甘露元年(前53)以高第为郎,元、成间为博士。郎,宫廷禁卫官,属郎中令。,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曾和有职衔的老资格方士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医卜星相一类人的通称。考功,方士的官衔,授予年老资深的方士。旗亭,即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之中,上立旗,故称旗亭,为观察指挥集市之所。,为臣言,岂不伟哉为臣言。岂不伟哉:指方士在旗亭下对褚少孙讲述了霍光执政的故事,霍光虽然身材矮小,但却是一个伟大的人。!”
臣在做郎官之时,曾经与方士们考功时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和我说起过霍将军的情况。难道他还不伟大吗?”
【段意】: 以上为褚补第二段,写古代诸侯及伟大历史人物皆黄帝子孙,用以说明五帝三代之君是积德累善得天下,并且泽流后世。
原文~三代世表第一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弃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夡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韂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黄帝终始传曰:'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之乡,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欲行车。’霍将军者,本居平阳。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为臣言。岂不伟哉!”

译文~三代世表第一

太史公说:关于五帝和三代的记载,已经很久远了。在殷代之前诸侯国的历史都很难编列出来,从周以来的史事才稍稍能够著录。孔子依照文史材料编排了《春秋》,就是用鲁公的纪元年数,整合事件年月,已经相当详尽了。倒是依次编纂《尚书》时却简去了年月;有的尽管有年月,却多有缺漏,难以著录。所以他这种虽有疑问却把疑问传下来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啊!

我读到谍记,自黄帝而下都记载着年份。在考察那些年历谱谍及五德转次相承的各种情况方面,古文的记载却并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异。孔夫子并没有谈论这些年月,怎么可能没有原因呢?因此我就依照《五帝系谍》及《尚书》上记载的从黄帝到共和时代的世系,著成了《三代世表》。

张夫子曾经问褚先生说:“《诗经》记载契和后稷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现在考察一下传记,都表明他们有父亲,他们的父亲都是黄帝的子孙。难道这种说法与《诗经》所载并不违背吗?”

褚先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诗经》记载,契在卵中出生,后稷则因人迹而出生,这都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天命精诚的意思。鬼与神都无法自己生成,必须要经由人才能产生,怎么能说是契和后稷没有父亲就生下来了呢?有种说法是他们是有父亲的,另一种说法就觉得他们并无父亲。信的人就传播信的观点,怀疑的人就传下怀疑之处,所以才有两种说法。尧相信契和后稷都是贤明之人,为上天所生,所以就赐给契七十里的封地,之后又经历了十多代才传到了汤,最后君临天下。尧也知晓后稷的子孙未来会成就帝业,所以就加赐后稷一百里封地,他的后代又经过了近千年,到了周文王时期才能拥有天下。《诗传》上说:'汤的祖先就是契,契并无父亲却生下来了。契的母亲与她的姐妹们来到玄丘水洗澡,有只燕子口中衔着的卵掉了下来,契的母亲拿到了卵,本来用嘴含着,却不小心吞了下去,后来就生下了契。契天生就十分贤良,尧任命他为司徒,赐给他的姓氏为子氏。子其实就是“兹”;兹有渐渐强大之意。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殷的土地广阔无边!上天降下玄鸟,所以才产生了商”。商的意思是“质”,质就成了殷的美号。周文王的祖先就是后稷,后稷也并无父亲就生了下来。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出门时见到了巨人的足迹,她踩在上面,就觉得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后稷。姜嫄因为儿子并无父亲,就很轻视他,把他丢在路上,牛羊全都躲开而不去踩踏他。姜嫄把他丢进山里,山里的人却喂养了他。姜嫄又把他丢进大泽之中,鸟都覆盖着他,遮挡并喂养他。姜嫄因此而觉得疑惑,认为他是上天之子,就把他带回来抚养成人。尧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才,就任命他为大农,赐给他的姓氏为姬氏。姬,就是“本”。诗人赞美并称颂他说“自从有生民之后”,辛勤修炼而成就日长,这就成了后稷称道的开始。’孔子说:'过去尧赐给契子氏,是为了汤的出现。赐后稷姓氏为姬氏,是为了文王的出现。大王将季历任命为自己的继承者,这也表明了上天降下的祥瑞。太伯来到吴地,因此才有了周王朝代代传递的源本。’上天的命兆很难言说,除了圣人谁也无法得知。舜、禹、契和后稷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承受上天的旨意而统治天下,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他的子孙才能都被再次任命为天子,这是上天对有德行的人的报答。人们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觉得帝王全都是从普通百姓中出现的。普通百姓怎能平白无故地兴起并君临天下呢?这都是天命使然。”

“黄帝的后代怎么会统治天下那么长时间呢?”

褚先生说:“《经传》上记载:天下的君主就是所有百姓的元首,是祈祷上天延续百姓生命的人,他们就是帝,有福泽能够万世流传。黄帝就是这种人。五政清明而兴修礼义,遵照天时举兵征讨而取得胜利的就可称王,有福泽能够千世流传。蜀王,就是黄帝的后代,今天在汉西南五千里之外的地方,却常常来朝拜汉天子,献出贡物给汉朝,这怎会不是由于他的祖先有德行,德泽能够流传后世的结果呢?怎么可以忽视修练德行呢!君主和王者都应该以此来省察自己。汉朝的大将军霍子孟,名光,他也是黄帝的后人。这样的事只能与那些博闻远见的人谈论,本就不能对那些浅陋的人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古时诸侯总是用国作为姓氏。霍氏,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周武王曾经将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到了后来,晋献公消灭了霍公,霍公的后人就成了平民,在平阳周围往来居住。平阳处于河东地区,河东是晋国的领土,后来才析分成了卫国。根据《诗经》记载,也可以说成是周的后代。周兴起于后稷,后稷并无父亲却出生了。根据三代世传而言,后稷应该有个父亲叫高辛;高辛,就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终始传》记载:'汉朝已经兴起了一百多年,有个人既不高也不矮,从白燕之乡而来,掌握着天下的政事。那时还有个幼小的皇帝,这个人能让幼主的辇车倒着行走。’霍将军,就是最初居住在平阳白燕乡的那个人。臣在做郎官之时,曾经与方士们考功时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和我说起过霍将军的情况。难道他还不伟大吗?”

解读~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有十篇年表,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前面有一段文字概说,习惯称之为表序。表序集中地阐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同时提示年表内容,言约义丰,必须作贯通的阅读,方知司马迁作史之意。

前人阐释史表,主要是从组织材料上立论。唐司马贞曰:“《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三代世表·索隐》)。清赵翼说:“《史记》作十表,仿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为立传,此外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载之,作史体裁,莫大于是。”(《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准此,则“表”之义有三:其一,表隐微细事,使之鲜明;其二,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其三,表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从编纂方法看,这些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表层意义。从史学构架立论,十表为司马迁精心之作,每篇年表均有切合内容的特殊结构。十表合成一系统结构,深微的史学义理蕴藏于年表的结构之中。十表的史学义例也可以概为三点:其一,编年记正朔,与本纪互相贯通,发明补充,展现天下大势为全书之纲;其二,打破王朝体系,划分历史变革的时代段落;其三,各表结构与表序结合,阐述深微大义,最具《春秋》笔法。

十表篇目依年代顺序排列,按时代断限将黄帝至汉武帝近三千年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近古、今世;五个时期,即三代、春秋十二诸侯、战国、秦汉之际、汉兴以来。具体内容,在各表的“提示”中再作详述,这里从略。

《三代世表》谱列五帝三代世系,而篇名只称“三代世表”,不命名为“五帝三代世表”,这是因为五帝禅让,不是传代;且五帝之世为传说之史,世系也不可确考;而三代称王以后世系才较为明晰,故定名“三代世表”。全表分为两截,谱列内容以帝王世次为经,前半截以不居帝王位者世次为纬,后半截以周初所封自鲁至曹十国世次为纬。主旨是“观百世之本支”,追溯历史起于黄帝,宣扬大一统。

图片
三代世表第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