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老武汉人度夏“三件宝”

 人文武汉 2022-07-19 发布于湖北

每年的酷暑都按时而至,今年的盛夏特别不同款,在南方气温像发了高烧,居高不下。武汉也尾随其后,令人不敢出门,躲在空调房之内像老鼠。

我不禁想起20世纪50、60年代,武汉人怎么度夏?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靠的是有三宝,蒲扇、茶壶和竹床。

不是有这句话: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有钱买一把,一天扇到黑。扇子有多种,折扇、鹅毛扇、自制小吊扇等,但一般人都习惯用蒲扇,这蒲扇价钱不贵,轻便,扇的风力不算小,很受武汉人喜爱。蒲扇是最大众化的,几乎人手一把。

会过日子的主妇,把买回家的蒲扇周边用布条仔细地缝包,可用许多年的。男子有空,自扇子上用毛笔写上自家名字,然后用煤油灯熏黑字迹的四周,接着用湿布擦去黑渍和墨字,自家的名字就“明白”地显露出来了。如此,人再多的乘凉场面,也不用担心自家的扇子被别人拿错了。

第二宝是大茶壶。天太热,口易渴,那时家家必备一个瓷器大茶壶,上面一个小盖子,侧面一个小嘴巴,虽说不那么精致但管用。一大清早,外婆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壶中一般泡的是廉价的花红茶叶,放在桌上,可供一家人饮用。我小时候在外面玩累了玩热了,偷偷跑回家,都嫌把茶倒在小杯里,太慢,直接把家中大壶往嘴里送,咕咚咕咚那一个畅快那是解渴牛饮惹得外婆不住地唠叨,说我是灌萧,不讲卫生,我伸伸舌头,嘴巴一抹,又溜出去玩了。

时过境迁,至今我还保留这个大茶壶,虽说已经不用这把茶壶了,但看见老物件,岁月的回忆如同放电影立即浮现眼前。到我们20世纪80年代成家做父母时,家中添置的是红色的玻璃凉水壶,玻璃盘托着,摆上四五个茶杯围着,壶颈略长,可用稍大玻璃杯盖住,壶肚子圆而大,可装好几杯茶水,一家三口足够了,这个玻璃凉水壶不便对着嘴喝,显得文雅一些,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伏夏。

第三宝是竹床,竹床有大有小,大的可睡两个大人,小的睡一个小孩。竹床凉爽轻便,扛起来便可以四处寻找好睡去。竹床也是吃饭的桌子,汤汤水水往上一摆,一家人呼呼啦啦吃起来,然后用抹布一抹,干净了,久而久之,油光红亮成色十足了。

武汉本地不产竹子,湖北咸宁等地却是产竹之乡,于是咸宁竹床像长了翅膀纷纷来到火热的江城。竹床是老武汉的一道风景,走进小巷里份,黄昏时分,人们开始往所在地面和竹床上撒水,竹床约定成俗有次序摆着,屋子里面实在太热,露宿是无奈之举,夜无需闭户锁门,但露宿之前的老人喝茶下棋,中年人咵天,妇女拉家常,小孩玩游戏,都显得邻里之间的和谐安宁。夜深了,鼾声有些起伏,婴儿不时的哭声,彼此都不介意,酷暑就在这小小的竹床上,轻摇着蒲扇,慢慢度过。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纳凉。箫继石绘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