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的”归何处

 木香草堂 2022-07-19 发布于辽宁

有一个成语叫有的放矢,其意思是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这一点毋庸置疑。

语文教学“的”归何处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而语文教学的“的”和“矢”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语文教学的“的”是“教什么”,那么“矢”则是“怎么教”。

而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可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窥见端倪。

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是从《课程标准》中去觅“的”和“矢”的良方,而是作了考试的应声虫,不知不觉把“考试”当成语文教学的“的”,这无疑造成语文教学,一方面高耗低效,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急功近利,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个性,对培养创新人才不利。

因此,实事求是讲,语文教学的“的”还得往“考试”上捋一捋——虽然我们对此讳莫如深。

语文“考试”如果不改革,语文教学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比如,现在考试中的一些问题,大家要么避重就轻,要么视而不见。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脱节。一方面,你要求在过程中培养创新,培养读书,培养写作等各类人才,然而在考试过程中一套试卷(况且这套试卷上,并不是反映创新、反映读书,而是过多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怎么可以呢?

我虽不是高中老师,但关于高考我还是比较关注的。如今高考试题日臻完善,可以说方方面面的语文知识都涉及到,然而细细研究,仍然存在重同质化归类化轻个性化思维化,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小打小闹死记硬背轻大文章大视野等瑕疵,高考尚且如此,何况其它考试呢,恐怕是千疮百孔,经不起推敲吧。

目前的考试体制,对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不利。那些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在如今的考试中,不一定能浮出水面取得优异成绩,那些真思想真性情的文章也经不起不识货的老师的大笔一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田源就因为不合理的考试制度让他与大学绝缘。虽然时过境迁,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悲剧没有在今天继续发生呢?况且,创新往往来源于个性,如果考试中对一些个性人才不加重视,甚至视一些学生的个性思想为异端邪说邪门歪道,那不是很荒唐吗?因为教育教学抹杀人才固然可恨,因为考试体制让人才怀才不遇则更可悲。

目前的考试体制还容易孳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语文教学需要使命担当,语文素养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积淀。而现实中,这种使命担当,这种长期积淀而成的语文素养往被一份卷子或一套试题伤害的心灰意冷、面目全非,这也是新课改推行十多年来,很多老师仍然热衷于做题训练和题海战术的重要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高考改革方案不是已经出炉了吗?依我看,不仅仅是高考,各层级各类考试都应改革,都应注重过程,让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者靠边站。

也许,还会有人说,考试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但并没有你所说的那么严重,未免偏颇,许多名校不是做得很好吗?我觉得,其一,既然有问题,就得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其二,物依稀为贵,虽然个别学校确实很出色,但仍有大面积的学校深陷在本身有问题的考试的沼泽里不可自拔。教育只有大幅度大面积好了,才会均衡才会公平。借用一句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