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晓妮: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河畔文苑漫步 2022-07-19 发布于陕西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读《傅雷家书》

在为人父母的年纪读《傅雷家书》,竟处处为文字背后的深情激荡着内心,故借这些碎片化的感悟来寄托心灵的思索:

1.爱这个字,是不轻易说出口的,对爱人,对父母,对孩子,对朋友,皆如是。但流露于笔端,却可以自然无碍。
2.距离是很奇妙的,在你近前时的各种不顺眼,离开后,都只会念及千般好。
3.对孩子由衷的夸奖赞美,会产生多么美妙的效应啊,不该吝啬于给予孩子。
4.感情是易变的,在重大的人生抉择中,最不宜先把感情的事儿定下来,工作、生活的城市,未来的发展,只有同步的人才能契合,乃至长久。
5.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句真可谓箴言,懂了它,实践它,就不会嘴上一遍遍说知道了,嗯嗯,行动上却依然故我。
6.傅雷对儿子的指导是有的放矢,是一种智者的引领,绝非大多数家长的妄自尊大,横加干涉,如果你已不能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导师,那么,放手何尝不是一种明智?退出,从他的职业发展乃至家庭生活中退出,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7.感情的路无法复制,感情的事琢磨不定,非得亲自去尝,方知酸甜苦辣个中滋味,非得亲自去碰,头破血流后方能顿悟。而在彼此相守中,经历厌弃的过程而后懂得珍惜。
8.傅雷为傅聪编辑并手抄古诗词读本,这是一位父亲,怎样在用心血浇灌孩子啊?自叹弗如。
9.傅聪每天练琴八小时以上,他的同学们不超过五小时,他说,“他们对我的期望非常高,我绝不能辜负他们,而且也是自己和国家的体面,因此我得倍加用功”。个人觉醒,加上一份责任担当,才如此努力,不知疲倦,忘乎所以。
10.父母总会老去,他们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孩子的成就和长进。

11.傅聪能认识到怎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良师,从与自己精神气质相悖的人身上,汲取所缺乏的事物,并从心底折服接纳,其实是极不容易的。
12.孩子在求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千人千面的同事、上级,谦虚才是聪明人,这句话都是不错的,站在个人角度所谓的创见、锋芒,换个角度,站在全局之上是幼稚可笑的。
13.有的老师幽默睿智,令人欢喜,有的老师刻板严谨,令人生畏,然而他都应当被尊重敬畏,而不可抱怨,忤逆。
14.孩子的天资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必须得承认的事情。
15.背诵可以训练头脑,背会也必能心领神会,达到理解。
16.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激发情感,而自己稳如泰山,演员、老师、音乐家,似是相通的。
17.无论从事哪一行,当你做到极致,财富就不是需思考的事儿了,从追求技艺,到取得名利,再到技艺达到至臻的境界,然后就可以去名利化。
18.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本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诗词,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何时都不能弃之。
19.孩子是万千孩子中普通的一个,当他在人群中欢跃地向你奔来,因了这彼此之间的连结而幸福欢喜,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欣赏他的成功,他创造的一切。
20.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其重要性要胜过所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骄不馁,盛誉之下保持谦卑,有耐心,能吃苦,自制又积极,蓬勃向上生长。傅雷对傅聪的坚强教育花了20年,心血终凝结成了孩子的成功。

21.子女再磨折人,和他能计较什么呢?父母退让的总是多数的。
22.为进步而满足,而不去做无谓的假设,是否当初如何如何,就能取得更佳的成绩?一个人太容易满足固然不行,太不知足,而引起许多不现实的幻想,也是不健全的。
23.苟合圆融,就失去了对艺术臻境的追求,以赤子之心投身艺术,又往往不能游走于世俗,进退有余。单纯地活,人事的应付,随他去吧,真诚善良之心总会得到理解吧!
24.解决了思想的问题,方可大踏步奔着正确的方向前去,终日而思却是更坏的事,彻底理清,不再去想,方佳。
25.容易信任人,对他人都怀着好意去揣度,议论事情,无所顾忌,赤子大抵如此。怎能要求一个人,既保持善良纯真,又责其不懂利害关系?
26.傅雷认为,有些思想的、一时的、感情的渣滓积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沉重的大包袱,慢慢地使你心理不健全,头脑不冷静,胸襟不开朗,创造更多的新烦恼的因素。我觉得不是的,我倒觉得一些烦恼矛盾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越要揪住不放,越要掘深掘透,恐怕是要连根一起烂掉的,索性不去理它,随风散去,时间会慢慢将它消解得一干二净,或是被吸收进骨血,融进你的灵魂气质。
27.父亲在女孩面前否定她的妈妈,女孩儿就会无所依从,不知成长为怎样的一个女性。同样,母亲在男孩面前否定她的爸爸,男孩又会往哪个方向成长呢?或许否定会形成一种暗示,促使他更向那个方向发展,一个孩子,继承父母双方的血脉,汲取父母亲身上的光辉点,需进行优点强化,而不要放大缺点,固化缺点。
28.得意时容易忘形,当一段路走得太顺时,还是内敛冷静些吧!不张扬,不自得,要有大境界,大胸襟,大眼光。
29.名利如浮云,却是难以将之轻视的,个体生命价值实现体现在哪里?往往是以名利来量化的,存款,房子,权位,荣誉职称,哪个是可以轻易舍弃,如浮云一般去留无意,不在心湖翻起涟漪。如若一切皆可弃,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又体现在何处?人活着究竟要什么?
30.对孩子的爱有两重:一重是来源于父母的天性,因他继承了你的血肉而爱,这是无可选择的爱;一重是他在你的精心培养下,成为有自身价值和内涵的优秀人才,像对一件自己打造的艺术精品那样去爱她,真诚的欣赏他,这是有选择的,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爱的深层次。
31.怀着善良的初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与人为善而不怀恶念,你心里眼里见到的人和世界是什么样?你在他人眼中便也是什么样。
32.原以为傅雷夫妻伉俪情深,一生恩爱,大抵上也确乎如此。实际上却有傅雷出国期间的动摇,中年时期的移情,以及其他小的磨折。是怎样的智慧,觉悟,耐性,最终缔造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33.这场政治运动对文学艺术界真是一场浩劫,当政治高于一切,那根本是权力的斗争,哪里还是人民福祉高于一切,善恶黑白哪里还有,远离政治吧,这是单纯的人玩不起的。
34.傅聪从波兰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国,给受批判中的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中间有多少痛苦相凌?傅聪的出走是明智之举,保护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也或许免于成为进一步加深迫害傅雷的掣肘把柄。夫何使彼至于此极也?
35.傅雷无论逆境顺境,翻译工作都笔耕不辍,他的精神光辉对儿子无疑是最大的滋养和鞭策。精神迫害,病痛折磨中,傅雷是如此平静晏然,死神来叫休息而已,何等超脱。
36.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基于此三样儿,学习相互尊重谅解宽厚。爱到以对方为整个世界却是危险的,迷失自己又容易让对方窒息,所以,还是“胸襟”这两个字,要有可以比与之比肩的自我追求与价值实现,爱是需要空间的。
37.初婚后稍缓一、二年,再生儿育女,如今看来亦是箴言。先学会生活理家,彼此朝夕相伴的融合,尤其对女性,过早从恋爱转换为母亲的角色,而不经过妻子角色的过渡,要么会因为成为母亲而忽略丈夫,要么没能让丈夫很好的完成角色转换,共同承担家庭抚育孩子的责任。剥离父亲的责任,他会永远如未长大的孩子。两人相处和谐,再共同迎接新成员。
38.傅雷夫妇不晓得傅聪与新婚妻子是否欢喜寄去的这些新婚礼物。现在,人们总是以买礼物未必合意,而全以分子钱代替。我却觉得这真真少了点人情味的,精心挑选的礼物包含了多少情份与祝福,是明码标价的份子钱比不了的。
39.工作中神经紧张,而将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来,是顶顶不值得的事情,切忌,切记。当成功和金钱不能带来快乐,那么何必疲于奔命,慢下来去生活吧!
40.1961年,翻译家傅雷的生活困顿至此,食物营养品缺乏,想来在信中嘱托儿子寄食物,定是忍着屈辱的。

41.父母养育子女,并不为防老反哺报答,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卓越成就、幸福快乐的人,方是最大的满足与快乐。
42.幻灭是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经历的吧,其实生命并不虚无,它因对他人产生好的影响而充实。个体也并不渺小,它可以无比坚韧顽强,让我们短暂的生命丰盈起来吧。
43.父母能和孩子达到精神契合,彼此了解,是何等幸事。
44.同一父母生养,天资禀性是有很大差异的,自然不能做诸多比较。
45.与大自然交融,荡涤胸中尘俗。
46.傅聪与弥拉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就流露出了不和的端倪,天真浪漫热情的女子,怀揣对爱人及其追求的艺术的热爱,走进具体而微的婚姻生活当中,发现了一些真相:清教徒式的丈夫,被忽略的自我,枯燥的日子,非有理解与奉献牺牲不可维系。(26岁的音乐才俊傅聪,与21岁的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爱女弥拉的结合,佳偶天成,婚后三年多育子凌霄,十多年后终破裂。然后是一场仅维持了三个月的草率婚姻,对方是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一位东方女性。第三次婚姻,傅雷与生于厦门的女钢琴家卓一龙结合,1974年生二子凌云,这是傅雷去世前所取生女用名。如今二人定居于伦敦,因共同的理想和艺术追求而相携白首。最令人唏嘘的,无疑是与弥拉的聚散离合。)

47.傅聪的妈妈以自己委曲求全的经历来劝说儿子,年轻的弥拉应该享受她幻想的生活,而不必要为丈夫做太多的牺牲。生活的美满远比事业的成功更值得高兴。
48.理财,不亏空而略有储蓄,有日常花费支出,有应急之需,需理方能有备无患。
49.对于夫妻相处之道,傅雷亦是不厌其烦,谆谆教导,并多站在儿媳一方设想,毫不从私。
50.恩义,铭记于心,带着期盼跨上新的征程,不再回头,这是常事,常情。然又是令人心寒的做法,未若以一些小的却真诚的行动来表达感恩怀德之意,这是真诚为人,不是谄媚放诞。

51.在对孙儿长大的殷殷期盼中,在对儿子的浓浓思念中,傅雷夫妇如何走上不归之路?那情那景,不知是何等的屈辱、期盼、血泪杂横?凌霄,聪……挚爱着孩子又深爱着国家的傅雷如何决绝地吞服巨量毒药,在撕心裂肺中告别人世。其夫人朱梅馥,又是如何自缢,追随丈夫而去?两个多月后,傅聪在海外得知父母死讯,情何以堪?

     作者简介:王晓妮,陕西咸阳人,中学语文教师。当老师是儿时的梦想,从它照进现实,便注定作为一生的事业孜孜以求。挥洒讲台,传道解惑;读书品茗,怡养性情;流连山水,感悟自然。愿不负流光,岁月静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