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专刊】贾博恩:待月迎中秋

 河畔文苑漫步 2022-07-19 发布于陕西

待月迎中秋

◎文/贾博恩


月上中秋,归兮归兮!

——题  记

夜色凉如水,皓月当空,被沉寂的黑暗咬了片半圆形的缺口,周围有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薄雾,慢慢的在夜幕中流淌,中秋节带着皎洁的月光缓缓走来了。

中秋节,因为在秋天的中间故名中秋。中秋节那夜,月亮丰盈圆满,寓意团团圆圆,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处处洋溢着安宁朴实的热闹氛围。记得小时候的中秋,在老家大大小小的村落间,灯火彻夜通明,一张小木桌上红烛高燃,香烟缭绕,供着月饼、橘子之类的点心水果,这就是祭月仪式。紧接着一家人依次跪下,虔诚的望向空中那一轮看过了多少悲欢离合,恩怨纠纷的明月,那时的月似乎有一层白纱,迷蒙于月光之下,是月晕,淡淡得点上了一圈,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风姿与高高悬起的月亮相得益彰。银河隐退,星星寥落,带着微微凉意的清风,和着一个静谧安详的中秋节,陪伴着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

老一辈们人说中秋节这天把食物放在空荡的院子里,被月光抚摸后嫦娥就会保佑你一帆风顺,万事胜意。小时候的我经常因为这件事情纠结道:十五的月亮清秀脱俗,中秋节喜气洋洋,月饼便宜又好吃,阖家幸福,嫦娥难道不应该抱着玉兔去找那个会射太阳的后羿吗?也许小孩的逻辑思维就这么天真吧!但却又不知为何每每吃完之后却有一种自豪与满足,有一种惬意的安定,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风俗的独特魅力,夸张有趣,又恰到好处!

中秋节的重头戏一定是月饼。月饼外面薄薄的酥皮搭配上里头细腻甜蜜的馅儿,咬一口,甜在心里,软在嘴里;吃罢后,又欲罢不能,感慨万千。月饼的确是中国传统美食的精髓,更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有用糯米制成的桂花糕咬一口非常的软糯,那种淡淡的清香和缠绵的气息一直在唇齿间荡漾,要是不小心咽了下去,也不会感觉到噎,因为那种丝滑早已经让你沉醉。远处的桂花香亦或是书中月上的桂树都感觉浪漫了起来。

说到月亮,自古以来,中秋的月是无数文人墨客挥笔纵情的对象,她撩动了无数断肠人的心弦,酝酿了许许多多的诗词歌赋,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景;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无奈;是李商隐笔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寂寞;又或者是王建所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凉。

中秋节从唐代起,就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情感——思乡、念亲、怀古,正是这种情感让我们短暂重逢于月下的时间分外珍重,因为大家都知道中秋的月饼吃不完,月看不尽,可团圆在一起的欢声笑语、插科打诨,却聚散苦匆匆。正如这月有阴晴圆缺,人也有世俗的羁绊,中秋节守住了异乡漂泊之人仅剩的喜悦。

再回首看2020年在抗疫一线洒泪挥血的白衣战士们,他们也需要一个中秋节赏赏月和家人团圆,因为他们太累了,而我们也应该抓住这美好的时光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愉悦。

中秋的月真的很美很美,美到只能用美来形容,浮云游子意,月明静夜思,清秋月下浅吟诵,一盏茶,一块月饼,惬意怀中展,中秋将至,期月重逢,你说几天后八月十五的月是否能听到我们的话语?

只能待月迎中秋罢了。



      作者简介:贾博恩,咸阳市实验中学初一三班学生,担任班级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喜欢阅读和写作,在班级里团结同学,上课听讲认真,擅长景物、叙事类作文的描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