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航标:三夏大忙中的过往

 河畔文苑漫步 2022-07-19 发布于陕西

三夏大忙中的过往

◎文/赵航标

小满已过,麦浪翻金,丰收在望。想到自己在农村长大,不禁思绪万千,仿佛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往事历历在目。三夏大忙时节的些许过往,也涌上心头,萦绕于胸,久之不能散去。

01

“光  场”

清晰的记得,那时候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有所谓的场地,就是供三夏大忙时节专门用于处理收割回来的小麦的地方。场地一般种的是油菜,因为油菜生长期较小麦短,提早就成熟了,所以村里人先行收割油菜,除去场地的油菜根,这样腾出地方,平整好后进行“光场”,便于小麦成熟后存放、碾压、晾晒等。一家的场地一般比较小,所以都是几家人或同族里的自家人将场地合在一起,这样场地就大些。因而“光场”也就是几家人一起进行的工作了。“光场”也讲究天时地利,场地太湿、太黏或者太干都不适合。如果恰逢前几日刚下过雨,油菜收割后土壤湿润,那“光场”就比较方便啦。看着平整后的土地,泛着润湿,含着清香,大人们前面拉着或推着碾子,后面的妇女或小孩用竹罩滤盛着草木灰(当时大多是土炕里冬日烧炕时的麦草玉米秸秆的火灰)进行弹灰,目的是防止碾子在碾压的时候粘起泥土,确保“光场”时场地平坦、平整。听着大人们一起拉或推碾子滚滚向前的咯吱咯吱的响声与妇女跟在碾子后在碾子上均匀的抖动罩滤草木灰丝丝缕缕洒落的簌簌声融合在一起,就如是劳动的号子、美的旋律。只看那碾子滚滚向前,原来土砾遍地的场地,瞬间平整了,光滑了,地面上微微泛着草木灰融入土壤后的灰蓝色。“光”了一遍,再来一遍,场地更平整光滑了,更加实在坚硬了。此刻,看着场地,大人们的心就好像用扫帚扫过一样,舒坦极了。孩子们更高兴拉,三五成群在“光”好的场地上飞奔,狂欢,甚至地上打滚,好不快活。但是,如果场地在收割油菜平整后,地面太干燥,甚至是土面飞扬,那就得采取“泼场”了。大人们用架子车装上水桶专门拉水,来到场地,一盆一瓢的泼水于地面,要均匀洒透,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再进行“光场”,这样就比较辛苦了。“光场”是很重要的一项前期工作,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光场”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使用效果。场若不结实,不平整,到时碾场时小麦与土混在一起,甚至场地开裂,就无法正常使用了。

02

碾  场

“光”好的场,首先可以捶打、处理收割晾晒差不多的油菜,之后就是处理收割回来的小麦了。一捆捆、一束束的小麦,整整齐齐堆放在场地,只等哪天天气晴好,温度正好,就要碾场了。大人们一大早就在场把麦捆解开,摊在场地,让再晒一晒,晾一晾,等到正午时分,烈日炙烤,麦穗的麦芒向外开裂,就正式碾场了。只见小四轮拖拉机身后拖着一个巨大的石碾子,哐当哐当开过来。和大人们打个招呼,指指戴着的手表(开始计算碾场的时间,便于后期收取一定费用),便将车开进摊好的麦场里。只见,司机开着四轮拖拉机,飞快地的在麦场地上奔驰,不断地画着圈圈,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一圈套一圈,不放过麦场的每一处。司机脖子挂着一条毛巾,脸色黝黑,神情专注,手握紧方向盘,用心的开着车,身子向里倾,随着碾压麦秆的节奏,在不停的晃动着,仿佛也用自己的身体在碾压着麦场。你听,拖拉机吐吐吐奔驰的声音,石碾子碾压麦秸秆发出的噼噼叭叭的响脆声,麦穗上麦粒纷纷掉落的唰唰声,如同一曲美妙的劳动交响曲、丰收奏鸣曲。大人们看着,听着,还不时用三股叉挑着、翻看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03

翻  场

碾场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司机记录好时间,擦擦额头的汗水,高兴的离开麦场,大人们开始翻场了。只见大人们手拿三股叉,先顺地面平行插入麦场,然后使劲向上抖一抖,让麦粒落地,再使劲抖一抖,立一立,让麦秸秆尽可能立起,便于再晒一晒,风儿吹一吹,就干得快。看着大人们从外圈开始,逐步向内,动作潇洒娴熟,翻场一圈又一圈,直到麦场中心。小孩子此时在麦场里跑来跑去,一会儿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一会儿在大人们翻好的麦场里席地打滚,滚来滚去,将翻好的麦草平铺于地;一会儿也拿起三股叉学着翻场,难免戳到场地,戳破了地面,遭到达人们的几句斥责,但是心里可高兴了。翻场结束,等待晾晒,之后就是再次的碾场。一般彻底把麦子弄干净,碾场得需要至少2次,若稍微潮湿的或麦子收获稍微偏早的碾场就得3次。

04

起  场

碾场结束后,就是起场。大人们使用三股叉再次挑起麦秸秆,抖干净中间夹裹的麦粒,抖一抖,挪一挪,麦草放成一大堆。不一会儿,偌大的麦场一堆一堆的全是被去除干净麦粒的麦草了。大人们用架子车或用捡叉把所有的麦草堆放到指定位置,形成硕大的麦草堆,冬季可以用来烧锅、烧炕的或者用来喂养牲口的。把所有的麦草清理干净后,剩下的就是劳动的果实。大人们用推板把场地上的麦粒、麦糠等推到一起,形成一个大堆子,也叫做“毛堆子”,就等候下一环节了。

05

扬  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风起兮,扬场兮正当时。大清早或者大半夜,一般有大风,就是扬场的好时机。这时,男的拿起六股叉,站在高高的“毛堆子”上,先挑起一叉,扬在空中,观察麦粒落地之处,麦糠飞扬方向,然后调整好最佳位置开始正式扬场。看吧,男的弯腰一起一落,六股叉一下一上,肌肉有力,角度巧妙,那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空中乘长风麦粒与麦糠、尘土自然分离,似美丽彩虹瞬间划过,似雷雨冰雹垂直降落。妇女头戴草帽,紧跟其后,用扫帚轻轻扫落麦粒堆上的短麦杆及杂物,一扬一扫,配合默契,麦糠在指定位置纷纷飘落,越积越厚;麦粒在指定位置排列整齐,形成小丘。男的再次拿起木锨,短促有力,扬起麦粒堆与麦糠的衔接处,让其“泾渭分明”,麦、糠清楚。感谢风的神力,让麦糠片片随风离去,让麦粒个个显露原形,露出笑脸;感谢大人们的威力,让偌大的一个“毛堆子”,不一会变成了“净堆子”,丰收的“麦堆子”。小孩子,此时乐此不疲,躺在扬场显现出的“净堆子”上,玩着闹着,任凭麦粒打在自己的脸上、脖子上……

06

睡  场

“妈妈,晚上我要睡在场里呢,给咱看小麦!”这是当时很多小孩子的愿望,也是那时特有的乐趣。小麦后期的晾晒主要在场里,一般需要三天左右,若遇到雨天时间可能会更长,彻底晾干后才会专门拉回放置粮仓储存。晾晒期间,麦子一般不拉回家的,包括晚上都在场里。这时,晚上场里就比较热闹,大家利用晚上睡场看麦子的机会,一边休息喝茶,一边可以好好聊聊天,拉拉家常。小孩子,争着抢着也要来,图的是和小伙伴们在场里可以尽情的玩耍,可以躺在铺着麦草的温热的场地上看星星,听故事,吃零食……不知不觉,不清楚何时都睡着了。当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却躺在家里的小床上……

农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夏大忙,龙口夺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知晓老一辈人的辛苦,也不知麦场里那么多的故事与乐趣。当今,农业不断走向现代化,大型机械解放了农民的大部分劳动,让种庄稼变得比较轻松,但是昔日里的快乐童年、美好过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让人十分怀念;昔日故乡的麦场也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了些许乡愁,让人挥之不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