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醮之后,黛玉和宝玉发生了一次烈度相当高的吵架。这是二人诸多争吵中最激烈的一次。宝玉为此砸了玉,而且是“下死力”砸,一边还说我砸我的玉,与你们不相干。从袭人的感觉看,宝玉“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说明这是宝玉有生以来最生气的一次。而且生气的对象是黛玉。小说对于二人吵架的原因,从人性上作了很深刻的剖析,也折服了许多读者。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于二人的吵架原因,我将其归于张道士的提亲。认为张道士提亲,给宝玉和黛玉二人的感情带来了严峻考验和危机感。在二人还没有找到成熟应对措施的时候,不免就产生内心焦虑。这种焦虑,导致二人进退失据,最终爆发大争吵。另一个原因,就是黛玉对金玉良姻的排斥和担忧。这也是黛玉长久以来的心病,同时也是黛玉使小性子的原因。所困惑的是黛玉何以与宝玉争吵到这等程度,因为上述原因仍然不究竟,仍然只是表象。我们需要找到黛玉和宝玉吵架的那个原生动力,埋藏最深的原点。黛玉和宝玉因金玉良姻产生嫌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二人之间多是调侃或闹情绪,真正生气变成争吵,似乎并没有。连元春送的端午节礼这么重要的事情,黛玉都没有生气,却因为张道士提亲和金麒麟,与宝玉发生了巨大的纷争,确实非常难以理解。这也是最近写了好多篇关于打平安醮的笔记,一直没敢碰宝玉黛玉吵架这件事情的原因。不料柳岸花明,无意中被启发,发现了黛玉闹脾气的真正原因是宝玉对于金玉良姻的态度。这个原因,黛玉在与宝玉吵架的时候,作者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但是被忽略了。根本原因,仍然要归于黛玉不能确定宝玉对自己的感情是否是真的,是否是一心一意。黛玉的心思只有一条,只要宝玉对金玉良姻的说法不在乎,黛玉就无所谓。只要宝玉在乎,黛玉就要闹脾气、耍性子。黛玉判断宝玉是否在乎的方法非常简单:如果她提金玉,宝玉“只管了然自若无闻”,就说明宝玉“待我重”“毫无此心”;如果她一提金玉宝玉就着急,黛玉就判断宝玉“心里时时有金玉”。她不关注宝玉其他表现的表象,无论宝玉好心哄她、还是刻意回护她,黛玉都能够一眼看穿,然后闹性子、耍脾气,让宝玉摸不着头脑。宝玉好心好意,担心黛玉生气,就给湘云使眼色,结果被黛玉看到,二人闹了一场别扭。黛认为宝玉这是小看了她,这既是对她的不信任,更是对她人格的不尊重。前者犹可恕,后者绝无缓和,必须给宝玉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元春赐下端午节礼,宝玉把自己的东西拿给黛玉让她挑,黛玉的反应正常得不像黛玉。原因就在于宝玉让黛玉挑东西的行为,没有任何多余动作,只表达了“我知道你的东西少,你从我的东西里面挑自己喜欢的”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要细追究下去,找到黛玉这种心思的原生动力,或者说产生这种心思的根源,才能真正读懂黛玉。宝玉黛玉“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宝玉就疯狂摔玉。进贾府的第一晚,黛玉就在哭泣中度过。这是黛玉第一次还泪。我曾经还否定过这是第一次,现在看来当初错了。黛玉刚进贾府、与宝玉初次见面,宝玉就因为自己没有可与通灵宝玉匹配的“玉”而发狂,在黛玉心里形成了一个深刻印象,然后发了芽、生了根,并且随着二人爱意越来越深,变得越来越清晰、越强烈,影响也越大。这个印象就是:黛玉认为宝玉在乎他人是否有与通灵宝玉相匹配的东西。试想,一个“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敏感小姑娘,被如此剧烈的行为冲击,所形成的印象该有多么强烈!不幸的是,传说中的“金玉良姻”赋予金项圈的,恰恰是金玉相配,遥遥呼应宝玉的一问一摔。与自己匹敌的宝钗有金项圈,黛玉却没有。这就是黛玉对于宝钗和金项圈十分忌惮,又十分关注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宝钗的金项圈,黛玉忌讳任何能够与通灵宝玉相配的物件,比如金麒麟。正如黛玉所说,只要宝玉但凡表现出一丝关于这类东西的言语或行为,黛玉都会有反应,产生猜疑。如果宝玉视若无睹,没心没肺,黛玉反而心安如水,不起波澜。 这也是二人为什么听到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而有所感悟的原因。 如此看来,相比较红楼梦作者对人性的把握,弗罗伊德恐怕只能甘拜下风。黛玉小性子、小脾气朝着宝玉使的时候,都源于上述原因。在金麒麟出现的时候,黛玉说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既告诉我们黛玉心中的那根刺儿是什么,也告诉了我们宝钗平时的作为。第三十二回诉肺腑之后,黛玉彻底明白了宝玉的心思,心里的这根刺也终于拔掉了。从此之后的黛玉,再也没有了小性子、小脾气。此时的黛玉,成熟了。以致于宝玉看不懂了,忍不住提出了孟光梁鸿案的疑问。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再回来看黛玉这个人物,就会发现我们对黛玉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就理解了为什么凤姐对黛玉如此看重,贾母为什么不遗余力地维护黛玉。一旦剔除这个因素,我们就会发现黛玉可爱、可亲、可敬的真实面目,就能够理解宝玉为什么对黛玉如此痴迷,也印证黛玉在贾府的地位为什么高。(参加本号《黛玉在贾府地位比我们想象得高》)黛玉的可爱,在于她打“呆雁”、学舌“爱哥哥”的活泼、无邪;可亲,在于她“写嫁妆单子”“炒颜料吃”的幽默、“误了你发财”的善良;阅读思考:林黛玉的真实形象是怎样被毁的?谁毁的?用了哪些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