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理解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

 新用户12603780 2022-07-19 发布于广西

本篇内容主要帮助各位小伙伴理解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以及示例如何编制相关底稿,分三部分来讲,一是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二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三是明显微小错报,最后以实务底稿示例。

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 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内涵,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即以合理保证的方式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注册会计师通过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来评价财务报表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会计准则,并出具审计报告,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

看上面两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增信”,而不是锱铢必较,审计不可能保证能发现所有的问题,那么最高效的审计方式就是“抓大放小”,做法就是确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超过标准的就是重要的,举两个栗子:

1、贩卖冰毒,达到五十克以上就可能判处死刑,这50克算是衡量判刑的一个标准。

2、实施诈骗,涉案金额3000元以上可以刑事立案,这3000元是立案的标准。

对于财务报表,重要性是指某项错报的规模或性质,根据实际情况,此项错报可能被合理地认为会影响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为我们审计的是财务数据,所以确定重要性水平可以理解为:确定一个对财务报表而言的重要性金额,对超过重要性金额的项目需要特别关注,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这方面并不用太纠结,根据准则及实务经验为各位小伙伴总结了下面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套用即可:

图片

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1、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我们都知道税前利润指的是扣除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而企业会有一些非经常性的收入和支出,因为非经常性的具有偶然性,比如处置各种资产资产产生的损益,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而选择基准时要选择比较稳定的指标,所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就是税前利润扣除非经常性因素后的利润。

2、可能选择的基准百分比:

(1)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业企业,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税前利润的5%-10%是适当的;对非营利性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收入总额或费用总额的1%-2%是适当的。

(2)百分比和企业类型存在联系,我们看上图,会发现公众利益实体(上市公司等)的重要性基准百分比要小于非公众利益实体(一般企业),我们可以理解为重要性越低,审计标准就越高,想象一下,如果诈骗金额达到10块就立案,那是不是会少了很多罪犯?当然警察叔叔的工作量也会变得相当大。

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不必过多纠结。

二、实际执行重要性

在确定好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金额后,此时还会冒出一个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像大学军训时期,“重要性”的要求是寝室整洁,没达到要求的会被通报批评,但实际执行下来是: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书桌上不能放书,那么在审计中就是在已确定重要性的基础上,再确定一个更低的金额作为衡量标准,以此来减少风险,所以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标准更加严格,我们需要执行的程序就越多,换成书上的话来说就是:

重要性水平与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呈反向变动关系。

有没有很熟悉?那就记下来,要考的。

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所涉及的数量多少,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理解了上段内容,我们再来看书本上关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定义,应该就比较容易了: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1、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金额的确定:

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如果是公众利益实体则选择50%,其他情况见以下:

选择50%的情况:
1、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
2、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

3、项目总体风险较高,例如处于高风险行业、管理层能力欠缺、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或业绩压力等;
4、存在或预期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选择75%的情况:
1、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
2、项目总体风险为低到中等,例如处于非高风险行业、管理层有足够能力、面临较低的市场竞争压力和业绩压力等;
3、以前期间的审计经验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


2、看完上述内容,再来看书本中如何描述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在审计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对哪些类型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通常选取金额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因为这些财务报表项目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但是,这不代表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所有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单个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可能远远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
(2)对于存在低估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3)对于识别出存在舞弊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例如,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在运用审计抽样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可容忍错报的金额设定为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上边内容也是要考的,顺便记下来吧。

注:实务中大部分事务所往往出于谨慎性,而对报表所有项目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重要性水平形式化,增加了审计人员工作量。

三、明显微小错报

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累积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除非错报明显微小。注册会计师可能将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对这类错报不需要累积,因为注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错报的汇总数明显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明显微小”不等同于“不重大”。明显微小错报金额的数量级,与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确定的重要性的数量级相比,应当是明显不同的(明显微小错报金额的数量级更小)。这些明显微小的错报,无论单独或者汇总起来,无论从规模、性质或其发生的环境来看都是明显微不足道的。为了设定审计中发现的错报哪些需要累积,哪些不需要累积,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先设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一句话,明显微小错报就是小到可以忽略的错误,比如我们测算折旧、摊销等,差异较小就可以忽略不计,无需调整,最近项目上看到上年调整分录有几毛钱的调整,虽然严谨是好事,但是我们在项目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尽量抓大放小,一定要记得,我们是去对企业进行审计,做出合理保证,而不是抄家。

明显微小措报一般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1%-5%,参考以下确定比例:

1、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的错报(包括已更正和未更正错报)数量和金额;

注:参考以前年度的调整和未调整分录的数量和金额,如果多则确定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时选较低的比例。

2、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注:企业发生重大错报的概率比较大,则确定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时选较低的比例。

3、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

注:如果管理层希望审计师查到更多的错报,则确定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时选较低的比例。

4、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

注:比如说投资者期望企业的利润每年可以增长10%,假设企业去年利润是100万,今年的利润刚好是111万,也就是勉强达到投资者的期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有没有可能会是管理层为了达到目标虚增利润,则确定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时就会选较低的比例,以此发现异常情况。

实务举例:

项目组首次对A企业进行年度审计,假设A企业为公众利益实体,近年来经营状况大幅度波动,盈利和亏损交替发生,近3年过去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1000万元人民币,则确定的A企业重要性水平计算如下:

总体重要性水平=1000万x5%=50万

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总体重要性水平50万x50%=25万

明细微小错报临界值=总体重要性水平50万*1%=0.5万

底稿编制参考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