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女儿的第十七首古诗:孟郊《游子吟》

 宗介甫 2022-07-19 发布于河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他是诗歌中的苦吟派,经常会因为用哪个字好的问题反复思考。他和贾岛作诗方法接近,并称郊寒岛瘦。同样做事情,有人快,有人慢,可是只要能按时完成就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大部分时间不需要和别人比,做好自己就可以。
 
这首诗属于乐府诗,它只有六句,押韵上也比律诗要宽松些。乐府是汉代的时候国家收集民间音乐的机构,古时候的帝王想知道民间老百姓的想法和看法,就会派出采风问俗的人,这些人回来就会把收集到的进一步艺术加工后展示出来,更早的时候产生的作品集是《诗经》。
 
人是由父母而来的,是从母亲的身体而出的,所以在感情上会更亲近母亲些,这是人的本能。当然会对父亲也会有同样的爱,这样的爱是出自血缘和抚养关系的。生和养同样重要,长大之后的羁绊和互动也很重要。人不能不爱爱他(她)的父母,因为爱是相互的,也是互动的,有这样的爱,才能成为人格完整健全的人。
 
人成年后,首先要回报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古代的人把这个叫孝,什么是孝呢?就是使父母气顺。人年龄越大而父母无恙,这就是挺幸福的事了。然而就像诗人最后一句说的一样,儿女如寸草,又如何能报得完春天的阳光长养呢?万物生长靠太阳,子女生存凭父母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也是千古名句。虽然唐代诗歌流传下来的很多,但是写母亲这个题材的,是没有几个能超越孟郊的,他的情感真挚而自然,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作品。
 
慈母就是慈爱的母亲,和严父相对,严父就是严格的父亲。一宽一严,是人生教育的起始点。宽是爱,严也是爱,只有见地有分寸。古时候一个家庭中的女性往往会自己织布做衣服,慈母手中线就是母亲手里纺织成的线,这千万根线会变成去外地谋生的子女身上的衣服。
 
在儿子将要离家远去的时候,母亲缝制衣服更加细致用心了,担心儿子回来太晚衣服会坏,也担心儿子会冷。“密密缝”和“迟迟归”对仗很工整,一个是写母亲,一个是写远行的游子。游子就像母亲手中的风筝,任凭飞得再高,也有一根线在母亲手里,这根线是温暖的牵挂。
 
这首诗从母亲给要远行的孩子准备衣物这件小事出发,以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写出了母亲的伟大和孩子的感恩,这样的小切入点有时候要比宏大的叙事更打动人心,是因为有细节,也是因为有满溢而又节制的感情。
 
说一点题外的吧。我有一个顶好顶好朋友,他的母亲在离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要了他。因为在他的母亲看来,他比一切都宝贵。他也长得好,学习也好,画画和书法也好,他是母亲的骄傲。
 
只是后来母亲改嫁既多,继父不太愿意供他读书,他和生父达成了协议,生父管他的一切,读书、买房、娶妻,条件是不再和母亲来往。他做到了,断绝了之前所有的朋友,他日子过得很好。

后来,他的母亲因为交通意外去世,他接到了消息也没有出现。不知道他是如何说服自己的?不知道当他读到这首诗时作何感想?不知道彼此还会不会相遇?相遇之后我该是先打耳光再握手,还是直接装作陌生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