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聚天下英才助抗战

 新用户49686918 2022-07-19 发布于黑龙江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要赢得这场持久战,除了必需的物质保障,还离不开坚强可靠的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大批人才为抗战助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时至今日,毛泽东及其战友在延安窑洞里制定的人才政策,依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发。

1. 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到达陕北后,党中央于1936年6月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此外,还陆续创建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女子大学、机械学院等院校,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

文章图片1

抗日军政大学

2.坚持抗战,吸引人才

陕甘宁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青年人才。

1938年底,应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冼星海来到了延安。次年1月,他用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谱曲创作,又在半个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的全部乐谱。此曲一经问世就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抗战的精神号角。

文章图片2

延安时期军民高唱《黄河大合唱》

出身于没落世家的徐肖冰曾在国民党的电影机构任职,后来弃暗投明,参加革命。作为当时稀缺的电影人才,他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队,为抗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电影。

3.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采访毛泽东后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让国人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八路军的抗战主张和英雄业绩。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写下《西行漫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不但写文章支援中国抗战,还创建了鲁迅图书馆的外文图书室,离开延安后,她还帮助八路军购买药品等稀缺物资。

这些国内外人才的到来,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文章图片3

毛泽东在陕北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戴过的红军八角帽

4.提高待遇,高度尊重

当时的延安条件艰苦,毛泽东和朱德的津贴是每月五元,但是对于稀缺人才却不吝啬,鲁迅艺术学院的助教有六元,教员有十二元。

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党中央决定每月给他十五元津贴。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出党对人才的尊重。

文章图片4

冼星海(前排右一)在窑洞门前与音乐教员合影

5.不拘一格,讲求实效

为了调动和发挥党外人士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就是在政权人员分配上,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派人士占三分之一。

在此原则指导下,一些开明绅士进入边区政府领导机关任职,包括后来向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李鼎铭。

李鼎铭不仅是个开明绅士,还是个有名的中医,曾兼任中医训练班主任,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了支持中医事业,毛泽东还把别人送给自己的人参转送给李鼎铭,供他配药时使用。

6.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在延安有一座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这是一所专门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校长是共产国际委派的日共中央委员野坂参三。

得知此事后,日军立即派特务潜伏在校内,伺机刺杀校长。然而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叫泷川直亮的日本特工在八路军的教育感化下坦白自首。

经过教育改造的日本战俘开始为抗战工作,有人到前线对日军进行反战宣传,有人为八路军讲解日军装备性能,日本战俘的帮助使八路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

文章图片5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表.

7.宽容环境,扶持人才

毛泽东对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创作很关心。

1940年,作家杨述写了一首《颂毛主席》的小诗,其中有四句是“陕北近年老鼠少,农民争说有大毛。陕北年年闹荒旱,他老一到年成好。”

当地宣传部的领导认为这首诗贬低毛主席,不许发表。杨述不服,将诗寄给毛泽东,请他批评。毛泽东看后表示,小诗无罪,可以发表。

这首诗其实就是一棵“豆芽菜”,很粗糙,很稚嫩,毛泽东没有将它一脚踩死,而是给了它长大的机会。杨述后来担任过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如果当时把这棵“豆芽菜”踩死,会不会有后来的杨述,就很难说了。

8.严格纪律,约束人才

1937年,26岁的红军旅长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女生刘茜。

黄克功少年时期就加入了红军,经历过井冈山斗争和万里长征,是一名不可多得的青年军事人才。党内一些人也爱惜这个人才,希望让他戴罪立功。

但是毛泽东致信边区最高法院院长雷经天:“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毛泽东在信中要求雷经天当着黄克功和到会群众,除了宣判之外还要宣读这封信。最终,黄克功被执行了死刑。

当时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毛泽东力排众议把这个战功赫赫的军事人才处以极刑,反映了毛泽东绝不因才而枉法的人才观。

纵观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的人才工作,一边大力培养人才,一边大力引进人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而且创造性的解决了教育转化战犯的问题,使整个边区人才工作呈现出“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局面,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刘予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