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岁孩子打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说法真的对吗?

 IF枕边育儿 2022-07-19 发布于山东
表妹的女儿糖果儿现在13个月了,爱笑又调皮,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但最近有一个现象让表妹很伤脑筋,就是糖果儿经常打人。正好昨天见面,我便对小家伙进行了一番观察。
我发现糖果打人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事情不顺她心意的时候;另一种是她莫名兴奋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1岁的孩子为啥喜欢打人?
1岁左右的小宝宝,正处于手部探索时期,宝宝打人并不是真的攻击行为,而是反应着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
他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通过“动手”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心思,同时也反映出父母、环境对宝宝的影响。
原因一:表达情绪
1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对自身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宝宝就会发脾气。希望父母及家人能够关注到自己,希望事情能够按照自己得意思发展。
比如,表妹的女儿不喜欢别人亲她时,如果对方违背了她的意思,就会伸手去打对方。她是无意识的动手,但确实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每一个宝宝都不是天生就有自我意识,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
原因二:表达需求
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尚未到可以顺利表达的程度,可能只是单字在重复的表达。这让他与父母的交流相当困难,所以有时候孩子动手打人表达的不止是情绪,也可能是想让父母关注他,帮助他拿取东西。
原因三:模仿大人
我看过很多家长在制止宝宝做一些危险事情或者逗弄孩子的时候,动手轻打孩子或者佯装生气打孩子。也许家长认为这样可以起到制止孩子的作用,但忽略了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爸妈小课堂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尤其是在1岁左右,自我意识萌芽的初期。本身就对身边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会不断地通过对周围人的模仿来完善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打人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宝宝并没有恶意,只是在表达自我。那么面对孩子这种大人的情况,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需要制止吗?
看到孩子打人,家长一般会出现三种反应:
认为这是一种很没有礼貌的行为,会非常着急且严厉的喝止孩子;
家长会表示支持,并且会笑着说一些“宝宝很厉害”之类的话;
会选择视而不见。
这三类家长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
第一种做法,会造成孩子胆小且懦弱的性格,并且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种笑着支持认可孩子“打人”做法,则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养成打人的习惯;
第三种在孩子不具明辨是非能力的年龄,如果对他的做法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样子,某种意义上,是给了孩子默认,可以让他对别人为所欲为的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即便1岁左右宝宝出现打人的情况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爸爸妈妈我们也要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只有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了认知,才能够对宝宝进行正确的引导。
有人说:“1岁宝宝打人很正常,我们不用干涉”,这种说法我不太认同,不是不干涉,而是应该做到有效干涉。
首先,父母理解孩子在1岁时所发生的动手行为。
我之前看到有一位网友说:“1岁孩子打人这种行为,大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句话说明,这位家长并不理解孩子年龄段的特点。从他的口气可以感觉到,如果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他应该是第一种制止并且严厉批评孩子的家长。
这种做法虽然对孩子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并不是正确的引导。当我们对1岁孩子的行为有多了解以后,就会知道宝宝并不是故意打人,而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次,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
爸妈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出现一些打人行为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是不是不喜欢父母或者身边人的一些行为,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慢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思。
比如告诉孩子:“别人亲你时,你可以说不喜欢”。爸妈不断耐心重复的告诉孩子,慢慢宝宝就知道该如何表达。因为1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听懂别人在说什么,也在快速的发展语言。
最后,家长约束自己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宝宝做好榜样。平时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因为自己无意识拍打的动作,变成孩子学习“打人”的切入口。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我们不要强行制止,或者强迫孩子道歉认错,也不要对孩子这种行为不当回事。
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就会明白孩子每一次不恰当行为背后的意义。多与孩子互动,从语言上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枕边育儿寄语:
表妹说:“教育孩子真的太累了,害怕自己因为不了解孩子,而做了一些错误的引导”。的确,父母是没有资格证就可以上岗的“职业”,但我们应该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父母!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