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内11——鼓胀、头痛、眩晕

 壹亩莳 2022-07-1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轮考点 每日推送

青竹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点

图片

鼓胀

图片

1、概念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2、历史沿革

a.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b.《医门法律》→“胀病亦水裹、气结、血凝”。

3、病因病机

⑴.【病因】→[2009.167]

①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壅阻气机→湿浊内聚→鼓胀。

②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

a.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滞涩→络脉瘀阻→鼓胀。

b.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鼓胀。

c.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鼓胀。

③虫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癥积→气滞络瘀→水液停聚→鼓胀。

④病后续发: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

⑵.【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⑶.【病位】→肝、脾、肾。

⑷.【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4、病证鉴别

[鼓胀&水肿]

图片

5、治疗原则

图片

6、转归预后

①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图片

②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为重证候。

7、临证备要

1.辨证要点: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应首辨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2.证治分类

图片

8、临证备要

①逐水法治疗鼓胀,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水湿困脾证。

②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

③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图片
图片

头痛

图片

1、概念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2、历史沿革

a.《内经》→首载头痛→《素问》→“首风/脑风”。

b.李东垣·《东垣十书》→分外感、内伤。

c.《丹溪心法》→提出引经药。

3、病因病机

⑴.【病因】→[2014.166]

①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②情志失调:

a.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发为头痛。

b.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发为头痛。

③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a.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脑失所养→不荣则痛→头痛。

b.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痰浊头痛。

④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头痛。

⑤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扑坠损/头脑外伤/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头痛。

⑵.【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4、病证鉴别

[头痛&眩晕]

图片

5、治疗原则

图片

6、辨证论治

辨证的关键:性质辨寒热,久暂分虚实。[2010. 170]

1.辨证要点

①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因外邪致病,起病较急,疼痛较剧,痛无休止。内伤起病缓慢,疼痛较轻,时作时止,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痛处固定的刺痛。

②辨经络→太阳头痛,在头后部,连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少阳头痛,在头两侧,连耳;厥阴头痛,在颠顶,或连目系。

③辨性质→风寒者,头痛剧烈连项背;风热者,头胀而痛;风湿者,头痛如裹;痰湿者,头痛沉重;肝火者,头痛呈跳痛;肝阳者,头痛而胀;瘀血者,部位固定,呈刺痛;虚者,隐痛,或空痛。

2.证治分类

图片

7、临证备要

①引经药:太阳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用吴茱萸、藁本。

②偏头痛:又称偏头风,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密切。治疗以平肝清热,息风通络为法。

③真头痛:首见于《难经》:“入连脑者,名真头痛。”后世王肯堂有精辟论述:“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旦发夕死。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治。”说明真头痛起病急暴,病情危重,预后凶险,若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图片
图片

眩晕

图片

1、概念

【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等症状。

2、历史沿革

a.最早见于→《内经》→“眩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b.《丹溪心法》→“无痰[实]不作眩”。

c.《景岳全书》→“无虚[虚]不作眩”。[2016.71]

d.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风火相搏。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眩晕。

②年高体弱:

a.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眩晕。

b.体虚多病/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肾气→髓海空虚→眩晕。

c.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眩晕。

③久病劳倦:久病体虚/失血之后/忧思劳倦→耗伤气血→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升/[血虚]清窍失养→眩晕。

④饮食不节:

a.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眩晕;

b.饮食衰少→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眩晕。

⑤外感六淫:寒则收引,热则弛张,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湿性黏滞,燥性干涩→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脑失所养→眩晕。

⑵.【病机】→①髓海不足,气血精不足;②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⑶.【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

⑷.【病理因素】→风、火、痰、瘀、[虚]。

4、治疗原则

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a.虚者→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

b.实者→潜阳息风,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5、预后转归

眩晕多虚实互见,迁延反复,时作时止。眩晕发作时,积极治疗每可中止眩晕或减轻眩晕程度;迁延日久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并治疗原发疾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极少数病人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虞。

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少食肥甘醇厚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6、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脏腑→病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㿠白。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②辨虚实→凡眩晕轻,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眩晕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痰湿;眩晕日久,伴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多属瘀血;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属肝阳风火。

2.证治分类

图片

【注】

*[2010. 109]气血亏虚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左归丸与右归丸的鉴别:

左归丸滋阴补肾,主治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导致的眩晕;

右归丸温补肾阳,主治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的眩晕,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舌淡脉沉。

7、临证备要

①眩晕从肝论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②“眩晕乃中风之渐”。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

图片

青竹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题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1、2008N 70A 治疗鼓胀瘀结水留证,应首选

A

中满分消丸

B

实脾饮

C

少腹逐瘀汤

D

调营饮

图片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D

鼓胀之肝脾血瘀证,其病机为肝脾瘀结,络脉阻滞,水气停留。因此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法,方用调营饮加减(D对)。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证(A错)。实脾饮,温中健脾、行气利水,适用于脾阳不振、水饮内停证( B错)。少腹逐瘀汤,有攻逐少腹瘀血的作用,主要用于瘀血内停之腹痛证的治疗(C错)。

2、2010N 67A 患者肩臂重着酸痛,疼痛游走,遇寒加重,舌苔白,脉弦。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

乌附麻辛桂姜汤

B

蠲痹汤

C

防风汤

D

薏苡仁汤

图片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B

根据题干,患者以肩臂重着酸痛为主症,可辨病为痹证;重着酸痛,提示有湿;疼痛游走,提示有风;遇寒加重,提示有寒。故此为风寒湿痹,风、寒、湿邪无明显偏胜,宜选蠲痹汤(B对),以祛风,散寒,除湿,行气通络。

乌附麻辛桂姜汤,可温经散寒止痛,是治疗痛痹的常用方(A错) 。防风汤,功主以祛风通络,常用于治疗风痹(C错)。薏苡仁汤功主以除湿通络,常用于治疗着痹(D错)。

图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