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眩晕 复习点睛:眩晕是以头晕眼花,或自感外物旋转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上较多见,对于本病的复习,要紧紧围绕其发病机制展开,另外关于眩晕的病理因素有争议,复习时应当注意。 考点一:眩晕的概念 1.眩晕的概念 眩是指眼前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扑倒等症状。 2.眩晕的历史沿革 (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感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成以转矣”。《家问六无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2)《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3)《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4)《最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考点点拔 此考点历年均围绕著名医家或著作对眩晕的重要论述出题,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风火相搏等重要观点的出处及意义。 考点二:眩晕的病因病理 1.病因 ①情志不遂。②年高肾亏。③病后体虚。④饮食不节。⑤外感六淫。⑥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2.病机 眩晕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考点三:眩晕的辨证论治 考点击破 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症状各不相同。 2.辨标本虚实 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病程短,或实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其中,痰湿所致者,头昏头痛,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分证论治: 记忆歌诀 证型口诀:肝阳痰湿瘀血阻,肾精不足气血亏。 方药口诀:肝阳上亢天麻饮,半夏白术痰湿阻,瘀血通窍活血汤,肾精不足左归丸,气血亏虚归脾汤。 1.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其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域。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2.痰湿中阻证 临床表现: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场。 3.瘀血阻窍证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4.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揺;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着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可用右归丸。 5.气血亏虚证 临床表现: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爪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真枪实练 A《黄帝内经》 B《河间六书》 C《景岳全书》 D《丹溪心法》 E《诸病源候论》 1.“无痰不作眩”的论点出自何书 2.“无虚不作眩”的论点出自何处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1.D 2.C 此题已考过多次,是大纲的考查重点,《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最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皆为关于眩晕的著名论述,要重点掌握。 3.关于眩晕的病机,历代医家著名的现点有(多选) A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B 无虚不作眩 C 无痰不作眩 D 风火相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 ABCD关于眩晕论述的论著较多,较著名的有《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的风火相搏论;《丹溪心法·头眩》的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的无虚不作眩,应当熟悉。 4.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时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梦,目赤口苦,便干溲赤,舌苔黄燥,脉象弦数,其治疗主方应为 (单选) A 天麻钩藤饮 B 镇肝息风汤 C 龙胆泻肝汤 D 丹栀逍遥散 E 当归龙荟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 E 由头痛且胀,面时潮红,急躁易怒等症状分析可知属肝阳上亢之眩晕,由于伴有便干。应当用当归龙荟丸泄热通腑。 5.眩晕病机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下列哪四个方面(单选) A 痰、火、风、瘀 B 风、痰、湿、瘀 C 风、痰、虚、瘀 D 痰、湿、虚、瘀 E 以上都不是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 此题有争议,眩晕的病机分虚实两端,与风、痰、血、瘀、虚皆有关系,而眩晕的病理因素则以风、痰、火、瘀为主较为合理。 (6-7共用选项) A 加味泽泻汤 B 半夏白术天麻汤 C 两者均可用 D 两者均不可用 6.治疗痰浊头痛应选用 7.治疗痰浊中阻之眩晕应选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二者均选B 痰浊头痛和痰浊中阻之眩晕均为痰浊上蒙清窍,清阳不振所致,都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化痰,清肝息风。 编辑:什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