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老靠自己还是儿女,北京老哥一针见血大实话,提前准备少走弯路

 谢耳朵馆长 2022-07-19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虽说每个老年人都希望子女孝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待到子女优越时过上安逸的养老生活,但问题是现在人人压力都很大,房贷、车贷、信用贷,几乎都成了年轻人的标配,谁能保证子女一定成功呢?
那些自己不够成功的,难道还要苛求孩子比自己更成功吗?现在的年轻人,扣除了日常花销,几乎没有能力供养老人。就算有也是到了下有小的年龄。
现在个人积蓄都有可能不够来养老,很多人中年人都开始提前思考,老年之后究竟是“以钱养老”、“儿女养老”还是“社保养老”,哪一个方式最好,哪个又能当辅助。
北京一个大哥的养老认知观点值得借鉴,在这位老哥看来,养老靠孩子不太合适,如果孩子年龄小,工资一个月三四千,根本没有实力养老,
现在的养老和过去的年代不一样了,如今的孩子自己能过得好不啃老就不错了,真要养老还得需要些本事,而中年人压力也大,自己每个月省吃省用供全家人花销,几乎也剩不下什么钱给老人养老,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请保姆。
保姆在家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的,为什么不去养老院,因为不想老了还要看到人性的凉薄。
可以试想一下,在养老院伺候老人的护工每天要同时伺候几个老人,和保姆截然不同,护工本来就是做体力活来赚钱的,肯定没工夫照顾到你的精神需求。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常有老人离世,护工看多了也不舒服,养老和养孩子不一样,孩子养了长大了还有感情,护工还时不时回来看望一下,老人养的越好,最后还不得不送上西天,感情重了徒增一份悲伤,再说了还有那么多老人要伺候,护工自然要学会压抑对老人的感情,变得无比淡漠,这是就是人性。
就像这个大哥说的,养老终究是要靠自己,越提前准备越好。
之前看到那些“闺蜜团”的养老模式,很多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觉得靠闺蜜养老也挺好,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闺蜜团”“兄弟团”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好。
前段时间成都五个单身50岁姐姐火了,她们都是单身打算相互养老,尽管其中两个人有子女,但是,她们并没有等着子女照顾,而是选择闺蜜抱团养老。
几个姐姐开着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考察了气候、环境、医疗购物环境后最终选择了丽江的一栋老宅,还聘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改造,为了达到喜欢的装修风格,她们一直在和设计师对接,精益求精,平时出去旅游做事还可以精心化妆打扮,美得不要不要的,可以说过的非常滋润。
但是,要想有机会选择这样的生活,还是得有一定基础的。这些被称作姐姐的人也不是盖的,从说干就干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比同龄人年轻,也更有活力。”
都是一群内在生命力很强的女人,和同龄的家庭主妇截然不同,她们不愿意遭受心理上的“被抛弃”感,接受依赖子女,依赖养老院的卑微顺从心态, 所以即使身体条件受限制,她们也要那颗追求自由、幸福的心。
所以首先是心态要年轻,才能够做到“养”老而不是遭罪那物质上怎样的水准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呢?是以钱养老还是社保养老呢?
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假设在60岁退休,终老年龄80岁,退休后基本生活费和医疗等消费按最低月均1000元计算,那么算下来也将需要1000*12*20=24万元。
还只是最基本的,如果还要加上娱乐、旅游、等费用远不止这些,基本上还要再翻两到四倍,如果你身体健康,快乐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也是很有可能的,那需要的钱就更多了,我们还没有考虑未来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因素,到时候真正需要的养老金恐怕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企业社保都是缴的最低缴费系数,所以社保只能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养老费用。
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公平原则,有相关专业人员表示,单以收入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人计算,现在的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一般来说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对于那些收入较高、个人养老金缴纳比例较低的中年人而言,未来的养老金无疑是个头痛的问题。
想想看如果你在职期间每月收入是5000块钱,那么对于你正常生活来讲每个月5000块钱可能刚刚够,每个月基本上花的不剩多少钱了,但是养老金会折一半,人老了总要对自己好点吧,所以你的养老生活的标准至少还是在5000块钱左右。
按照这个养老保险计算,你可能只有拿到2500块钱,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真的很难受,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所以,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社保身上肯定不靠谱。
现在很多父母还会花钱给孩子付房子首付,如果靠养老金不够,自己就要筹更多的钱,所以,养老问题不能小视,需尽早准备未雨绸缪。
在金钱足够的基础上,懂得照顾自己的需求,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才能真正享受到养老的幸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