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婚姻想要长久幸福,首先要解决“分钱”的问题

 谢耳朵馆长 2022-07-19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以往的说法里,人们总是羞于谈钱或者不敢谈钱,好像谈钱就伤感情,甚至宁愿憋着气自己吃亏,也不愿直接明了的讲出来,等到哪天导火索一炸,立马关系破裂一拍两散, 其实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然后在交流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不然关系就一定会越来越远,相互怀疑,产生误会,所以,谈钱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好的婚姻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离不开柴米油盐,物质基础打理好了家庭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有的人会想,或许只有在拼搏没钱的日子才谈钱吧?小两口一起省吃节用,为了理想生活而奋斗,然后同甘共苦,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回忆的事,其实无论是经济独立还是内心独立,都必不可少的要学会谈钱。
我们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结婚多年挺过来的夫妻,过着优越小资的生活根本不差钱,但即使是在这样不为钱忧虑的情况下,依然暗藏汹涌,王先生和余女士就是这样一对差点因为“钱多”而分开的夫妻。
王先生是上海人,算不上富二代,但家里不差钱,而余女士是独生女,家庭条件也不错,也算是门当户对。
结婚的时候,婆婆出房,女方父母买了一辆车。酒席、嫁妆和彩礼,一切都挺顺利,直到几年后他们都30+,开始想要孩子,余女士因为体寒,不容易怀孕,所以索性辞职在家,调养身体。
之前之所以在一起,就是因为两人都是有品有料的人,吃西餐、看话剧,再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三观一致,生活过得好,工资也花得不少,每到月底,手头都有点紧张。
现在变成一个人在工作,日子过的属实显得有点尴尬,双方都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忍受着火急火燎的痛苦。
王先生很自觉,知道老婆不好意思向娘家要钱,于是自己回婆婆家吃饭的频率多了,顺便拿点零花钱。
婆婆是个开明的人,索性把一个房子的租金卡,直接给了儿子,每月工资又多了这一万,日子总是比较稳定。
余女士因为不上班开始做美妆博主,渐渐地做起来了,长成了一颗大摇钱树,有钱之后,她供出一张卡,每月固定三万块家用。
出门吃饭,让老公刷卡,男人付的是面子,付的是谁的钱,没关系。但是她唯一没给老公说的:就是她到底能赚多少钱,连个大概数也没说过。
更别提卡里密码多少,直到有天老公出差要走三个月,临走前说了这样一段话:也许我们应该相互再考虑一下。
我知道你现在有钱,但是你知道我也不差钱。既然我们选择了婚姻,也许我们应该找到一个理由告诉自己,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有一段婚姻?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我们明明可以找到别的人,高谈阔论。”
没钱的时候两人一起紧紧抓住一根稻草,同感共苦,有钱 的时候两人就变成了两颗硕大的流星,顺着各自的轨道越滑越远,越来越冷淡,很明显王先生和余女士的关系,出在余女士那里。
婚姻里,多钱少虽然重要,但我要看到的是: 你比钱更重要如果做不到百分百信任,那就不可能从你我变成我们。
虽说“谈钱伤感情”,但只要和信任的人谈钱,反而是促进感情变好的方式,相反,越不谈钱越意味着怀疑,意味着彼此算计,没钱的婚姻固然痛苦,但是没有彼此的信任和认可,彼此算计的婚姻,就算物质基础再深厚,也无法延续下去。
就像余女士一样,原本以为自己暗中计划好了,希望不要被老公发现自己的存款,避免引起误会,但她真的太小看了亲密关系的私密性了,婚姻其实真的很脆弱。
大家都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以为的秘密往往是藏不住的,信任与否,有没有耍小心机,对方只要稍一用心,就能识破。
只不过出于包容没有摆出来,如果这时候你还在耍小聪明,就可能彻底打破彼此间多年的信任,我们常说:夫妻关系要近人远看,你身边最亲密的人,有时候要站远一点,你才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想法、爱意和存在。
多远看一点,多近交流一点,要交流钱,谈清楚彼此对钱的看法,其实就是看清楚彼此对信任度的看法,给对方扎实的感情信任基础--钱只不过是一个风向试水的标杆,测量值着彼此的信任单位,这,才是婚姻的关键!
每一段婚姻虽然都是从爱开始的,但都是以生活结束的。只有满足了对方的物质需求,才能让生活幸福地过下去,否则夫妻关系再好,也终将是一座空无一人的城堡。
所以, 现在男女结婚,一定要谈钱,不要在意外界谈钱虚荣的说法,如果你为了你面子不去谈钱,那你就已经输了。
谢楠在《幸福三重奏》节目中的采访曾备受争议,她说,“我认为独立的不是钱,不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独立的是你的心--正因为你有一颗敢于独立正面自己的心,才有勇气去谈钱,而不是整日害怕谈钱伤感情,害怕失去。
所以婚姻想要幸福下去,一定要有足够的勇气去突破那一关,主动谈钱,找到属于适合两个人的相处模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