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之颈椎篇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2-07-20 发布于江西

颈肩痛和腰腿痛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或症候群,而不是单一的疾病或某一类疾病的名称。颈肩痛和腰腿痛的病因都相当繁杂。按产生疼痛的来源,大致可归纳为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累,神经组织受累,骨关节受累,以及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在处理颈肩腰腿痛病人时,首先应尽可能明确疾病诊断,主要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颈肩腰腿痛的康复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对病因明确者,应尽可能消除致病因素。对疼痛明显者,可以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如制动、解痉、镇痛等方法,使疼痛缓解,促进康复。对于慢性疼痛病人,还要处理好休息制动与活动锻炼的关系。

颈椎病篇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率达10%。人体的颈椎活动度最大和活动最频繁,又常因工作的需要长时间采取某种特定体位,因而颈椎间盘遭受各种急、慢性损伤的机会甚多。其发病常与颈椎间盘生理性退变、慢性劳损、颈椎先天性畸形、不适当的治疗和锻炼、急性损伤和陈旧性损伤有关。

康复的评定

1.病史颈椎病多发生于一些长期从事低头俯案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的人,要询问职业、生活习惯和爱好以及有无颈背部受凉史等。

2.症状和体征患者多有颈、肩、臂、背部疼痛,一侧或双侧手、臂部麻木,头痛、头晕、头昏、心慌、胸闷、多汗、上下肢无力、行走不便及大小便异常等症状。体格检查可有颈、肩、背部压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上下肢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反射阳性;皮肤感觉异常;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上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

3.特征性检查颈椎病时常需进行一些特殊的物理检查,简要介绍如下。

(1)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坐位,全身放松,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双手重叠放在患者头顶,向下加压。出现颈肩臂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2)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头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3)引颈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患者端坐,检查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托住患者枕颌,向上牵拉颈椎。出现上肢麻痛症状减轻为阳性。

以上三种试验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检查。

(4)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头部前屈做左右旋颈试验,如颈椎处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颈椎小关节可能有退行性改变。

(5)低头试验(屈颈试验):患者直立,双手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低头看自己足尖1min。如出现头痛、手麻、头晕、耳鸣、下肢无力、手出汗等症状为阳性。

(6)仰头试验(伸颈试验):姿势与低头试验相同,改低头为仰头看屋顶1min。出现低头试验的各种症状者为阳性。

4.影像学与其他检查

①X线平片检查:这是诊断颈椎病重要依据。可行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片检查。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张、发育畸形等改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隙狭窄,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椎管狭窄,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骨质增生等。②CT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横突孔变小等。对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③MRI检查:了解椎间盘突出类型(膨出、突出、脱出)、硬膜囊和脊髓受压情况,髓内有无缺血和水肿的病灶,脑脊液是否中断,有无神经根受压,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此外,肌电图检查、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脑脊液检查、脊髓造影、强度-时间曲线检查、脑血流图检查等也可应用。

5.临床分型及特点 颈椎病通常以病理变化为基础,根据症状体征的特点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神经根型:最多见,多为下颈段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特别是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因而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①临床表现:颈肩背痛,但疼痛程度与头颈活动受限轻重不一;常伴有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可有上肢无力和肌肉萎缩,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腱反射异常;臂丛牵拉试验与压顶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②颈椎X线片:所见异常比较典型,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或线列发生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狭窄变形、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③需与颈肩肌筋膜炎、胸廓出口综合症等相鉴别。

(2)脊髓型:此型多为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所致,亦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使脊髓受到反复磨损或发生脊髓血供障碍而发病。

①临床表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抬步沉重,渐至跛行,步态笨拙,行走困难。一侧或双侧上肢亦可出现麻木或无力,手持物易坠落。检查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引起髌阵挛或踝阵挛。后期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②特殊检查: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检查显示硬膜囊或脊髓受压,可助确诊。③需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等相鉴别。

(3)椎动脉型:为椎动脉受到骨刺压迫或受到刺激而发生痉挛,造成瞬间或长期血管腔变窄,因而供血不足所致。

①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头昏;于头部转动时易出现发作性眩晕,甚至恶心呕吐;可发生猝倒;还可伴有眼震,视物不清,耳鸣,听力减退等表现。

②特殊检查:脑血流图检查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参考意义。椎动脉造影可助确诊。

③需与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相鉴别。

(4)交感神经型: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所致,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而且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①临床表现:头晕与体位无关,往往下午头晕比上午重;头痛或偏头痛,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等头部症状;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鼓出或凹陷感,瞳孔散大或缩小,眼裂增大或眼睑下垂等眼部症状;心跳加快或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等心脏症状;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发红怕热,甚至疼痛过敏等周围血管症状;血压亦可偏高或偏低。

②X线改变:侧位片生理弧度往往加大,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有骨刺形成等。

③需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相鉴别,同时还要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和眼底,以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鉴别。

(5)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的临床表现。

文章图片2

康复治疗

1.颈椎牵引是目前疗效较好,应用较广和较方便的治疗方法。牵引角度、时间、重量是决定牵引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①目的:牵引可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得以增宽扩大,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和椎动脉扭曲。

②方法:通常采用颌枕吊带牵引法。一般取坐位牵引,便于操作,而且易和其他疗法配合;年老体弱、眩晕或病情较重者也可采用仰卧位牵引。坐位牵引时,头稍前屈,约前倾15°~20°,并以病人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通常采用持续牵引法。亦可应用电动自控牵引设备进行间歇牵引。但脊髓型病人宜采用垂直位牵引,以免加重脊髓受压。

③牵引重量:一般以体重、性别、体质、和病情不同而变化。通常从3~5kg开始,逐渐增至8~10kg或更多,但以不超过体重的1/4为宜,通常应以能取得疗效又能为病人所易于耐受为度。牵引重量偏大易引起颞颌关节痛、牙痛、头痛等不适,牵引重量增加过快过大亦有可能造成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

④牵引时间:一般每日进行1~2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直至症状消失,一般需4~6周,甚至更长时间。

⑤注意事项:脊髓型颈椎病要慎用。对牵引中出现不适和症状加重者,要立即停止牵引或调整牵引重量、时间及角度,观察反应。

2.按摩 也是应用相当普遍而且比较有效的疗法 ①目的:按摩可有消除肌肉紧张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松解局部硬结,调整和改善颈椎各节段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等作用。

②方法:一般采用推拿、揉捏、㨰法等手法按摩颈部、肩背和手臂等部位,并配合穴位按摩,以舒筋活络,减轻疼痛。

③注意事项:因推拿手法不当可造成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引起截瘫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按摩时应严禁暴力强行屈伸扭转,对手法效果不明显者,也不应反复应用复位手法。

3.物理治疗 各种热疗应用较多,包括短波透热、微波疗法、红外线、白炽灯、石蜡疗法、中药电熨疗法、以及局部热敷都可选用。亦可应用超声波疗法、干扰电疗法与音乐电疗法。

4.运动疗法 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重要手段,于急性症状减轻后即可开始应用。锻炼内容应包括保持和恢复颈部和肩部活动范围的练习,加强颈部肌肉训练,以及牵伸颈部肌肉的练习。锻炼可在家中进行,每日1~3次,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家中颈部锻炼方法见微头条)

5.其他康复措施 包括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必要时应用颈部矫形器,应用一些消炎镇痛、营养和调节神经、活血化瘀的药物等以协助治疗,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