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伏|你那多少度?请注意,这不过是个开场

 昵称503199 2022-07-20 发布于湖北

原创 小意 意苏州
-小意语-
三伏高温桑拿天
热萨特哉
入伏,迎来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5号出伏。一伏(初伏):
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二伏(中伏):
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三伏(末伏):
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晴雨交替的时间变换中,小暑过了,一年中最酷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这所谓的“酷暑”夏日才刚刚开始......苏城40度的“炙烤”模式就已持续两日了。网友们笑称:路上都是“熟人”。
夏日炎炎,酷暑消磨着人们的精神气儿。相比于春天的绚烂和秋日的朗阔,炎夏时节人们总是更倦怠一些。但这何尝又不是如同人生呢?在苦夏之中做斗争的人,发挥着生活的全部热情,耗尽自己的光和热,只为创造一场盛极而衰的辉煌。“伏”藏智慧
三伏天的到来,古人称之为“入伏”。
伏,亦是气候
每年的“入伏”时间,是“夏至三庚数头伏”,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头伏,从此日起至下一个“庚”日前的10日为初伏。
今年6月21日为夏至,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庚戌,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庚申,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庚午。故从7月16日起便开始“入伏”,初伏时间是7月16日至7月25日。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中伏从立夏后第四个“庚”日开始,截止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这段时间,短则10天,长则20天。所以中伏有时是10日,有时是20日。今年的中伏都是20日。
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计算,共10天。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三伏天便结束,也就是“出伏”。
由此可见,三伏天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长达40天。
一年中的暑毒之气,以夏末秋初为最,不仅高温天气易使人中暑,还经常有病毒瘟疫流行。故每逢“入伏”,人们便举行祭祀,祈求安度三伏,称为“伏祭”。
清人李渔说:“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可见三伏天在古人心目中有多可怕。
伏之含义
阴气伏藏。《汉书·郊祀志》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伏藏,因名伏日也。”
三伏天多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即农历的六月及七月初。阳气在外而渐弱,阴气在内而渐强。于气候言,是外热内寒,阴气伏藏。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暑邪伏藏。中医认为,致病邪气有六种:风、寒、暑、湿、燥、火。三伏天是全年天气最热之时,且暑湿交加,“伏”是指伏藏暑邪、湿邪。
人也要伏藏。唐人张守节云:“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因此“伏”也指人的行为,在三伏天期间,人宜伏不宜动。
这几种含义,既有消长之理,又蕴含着古人应对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三伏天易被暑邪侵袭是“表”,阴气伏藏是“里”。所以既要防中暑,又要祛体内之寒。
伏闭门
既然暑邪惹不起,就要想办法躲开它。
从汉代开始,伏日一到,人们便躲在家中避暑纳凉,称之为“伏闭门”。晋人程晓有诗云:“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为解暑气,古人或“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或食冰杨梅、冰桃子等,或入山中草堂、水边台榭避暑纳凉。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对付阴气伏藏,古人的方法是饮酒、食汤饼、吃羊肉、喝热茶等。三伏天吃这些东西,虽然会出汗,但既可解表,还能消除潜伏在体内的寒气。
三伏天人也要慎防损伤肺脏。《保生心鉴》说:“午火旺则金衰,于时当独宿,淡滋味,保养生脏。”强调饮食宜清淡,可适当吃姜、葱、蒜等辛味食物,以补益肺气。三伏情致
苏州人风雅,连三伏天也不放过。夜里,回味姑苏这座小城的怡然,花窗中的一潭池水,山墙上的摇曳紫薇,院子里的雨打芭蕉,街道顶上两边行道树连接的树荫,妈妈午后端来的绿豆莲子汤,老井里吊上来的冰西瓜,陈旧台阶上的满目青苔。都是寻常之景,平淡之中却洋溢着古雅之趣。苏州,好有情致!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荷花盛开,是赏荷的最佳时机。伏日游于水滨,也有助于消暑。清人张英、王士祯编撰的《渊鉴类函》中记:“唐时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并无时节,故于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酢,曲水流杯,笙歌通宵而罢。”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早就有了 “纳凉”的概念。“纳凉”,又叫“乘凉”。人们搭建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树阴等阴凉处避暑,便有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俗语。在唐代,人们习惯搭凉棚以避暑,一些富裕的长安人还会举办“避暑会”,明高濂《四时幽赏录》中描述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伏天施茶是中国历史久远的慈善传统。古时,苏州有茶亭施茶,在一些交通要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会设一凉亭施茶,给予路人以茶水之便,以茶助善。苏州的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三伏吃食
进入三伏天后,苏州的城乡景象也一派繁盛。
《吴郡岁华纪丽》里记载道:“街市卖凉粉冰果、瓜藕、芥辣诸爽口物。……茶肆以忍冬花、菊花点汤,名双花饮。面肆卖半汤面,未午即散;切肉作小块,曰臊子肉面;以肉汁为浇头,曰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名鳝鸳鸯。”这鳝鸳鸯的面浇,十分著名,沈钦道《吴门杂咏》咏道:“流苏斗帐不通光,绣枕牙筒放息香。红日半窗刚睡起,阿娘浇得鳝鸳鸯”。由此可管窥苏州炎夏时节的饮食品目。图/网络
伏天太热,一日三餐都没有太多的胃口,干饭更是难以下咽,这个时候就想喝一些汤汤水水,好消化,又解暑!许多老苏州三伏天都有早上烧一锅绿豆粥,放凉吃一天的习惯。一大早,泡好绿豆,粳米、糯米、绿豆,加水下锅,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炖。图/网络
除了绿豆粥,还有名小吃糖粥。“糖粥”里面的糖并不是白糖,它其实是红豆沙,这种粥做出来非常好看,红白相间,比我们这边做的各种粥看着更有食欲,而且它将红豆磨成粉在调配,所以吃起来味道更香浓!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剥莲蓬百合,采冬瓜制糖,烧个冬瓜莲子百合羹,甜甜的汤水,可以说是老苏州童年记忆中夏天的最爱。孩子们坐在天井中,垫着碧绿的荷叶,剥莲蓬剥百合,一上午没空调没电扇,竟然一个也没有觉得热。
三伏天,蜩蝉噪,心静自然凉。午后,一杯绿茶,静坐养心,心旷神怡。待小暑去大暑来,夏日将尽。待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愿山河,安然无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