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筹备攻台作战,粟裕力荐刘伯承为第一人选,为何不是林总?

 兵说 2022-07-20 发布于云南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0年6月23日,在京参会的粟裕向主席提出了一项建议。
这项建议,就是举荐刘伯承或者林总主持最后一战,而自己作为华东军区军事主官,一定竭尽全力协助战役的组织。在此之前,谦虚的粟裕也曾提出过由总部直接组织最后一战,却被主席拒绝。不出意外,粟裕荐举刘、林主持最后一战的建议,同样被主席拒绝了。
作为华东军区的军事主官,粟裕为什么请求主席直接介入?
作为最后一战的“三军主帅”,粟裕为什么想到刘伯承、林总?
在刘伯承和林总之间,粟裕第一个想到的又是谁呢?
粟裕大将
在赴京开会前,粟裕是主席指定的最后一战组织者。
1949年6月14日,渡江战役已经全面胜利,我二、三、四野横扫千军如卷席,大陆全部解放指日可待。在西柏坡掌控全局的主席给粟裕、张震和周骏鸣发电,指示研究一下是否可能较快解放宝岛。
此时,刚刚完成宁沪杭战役的三野还没开始休整,当时的舟山群岛还没解放,而叶飞的第十兵团也还没进入福建。考虑到敌军残余势力至少还有30余万人,其中舟山群岛有10万人,海南岛有10万人,剩余孤岛守军约7个军14万人,粟裕初步设定第七、九兵团20万人进攻。
宋时轮、郭化若的九兵团由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各一部组成,下辖20、27、30、33军。
其中20军的前身是华中新四军王牌第一纵队,也是“叶王陶”的老大。27军是许世友、聂凤智带出来的虎贲军,30军和33军战斗力也不差。所以,第九兵团13万大军是粟裕理想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作战任务由第七兵团承担,第七兵团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山东兵团,作战勇猛尤其擅长攻坚,带有很深的许世友、谭震林和王建安烙印,下辖21、22、23、35军,总兵力13万余人。
按照粟裕的作战方案,两次梯队约30万人,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不少于20万人。
渡江战役形势
按照粟裕这一设想,叶飞团解放福建和金厦,而后解放宝岛。
这样一来,四大野战军各负其责:在三野解放东南沿海的同时,林总的四野进军中南地区并解放海南,刘伯承的二野挥师解放大西南,而广袤的大西北地区的任务,则交给彭总的一野来完成。
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1950年前后,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是三野叶飞第十兵团虽然解放了福建和厦门,但是28军进攻金门遭遇重挫;二是美军公开宣布不干涉“台岛之争”,给了我方一个积极信号;三是感受到危机的蒋氏,除将舟山、海南等地驻军撤回本岛,还通过岗村宁茨招募了2万日本雇佣军,守岛兵力大增。
1950年春,主席正式决定粟裕、萧劲光负责攻台作战。粟裕考虑到蒋氏守岛兵力有所增加,也相应将进攻台兵力从原定两个兵团8个军30万人,增加到加强版3个兵团12个军50万人!
为了加强我海、空军的巨大短板,在从英国购进两艘7000吨级巡洋舰、5艘护航舰、4艘扫雷艇的基础上,主席汲取金门失利的教训,拿出苏联3亿美元贷款的一半,反购了400架作战飞机。
5月17日,三野发出《保证台海作战胜利的几个意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解放万山群岛的海军舰艇
此时,在美军不干涉的情况下,确实是统一的绝佳机会。
出于最后一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粟裕提出总部组织最后一战请求。
这也是谦虚谨慎的粟裕一贯作风,早在抗战时期,粟裕就主动谦让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的职位,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又一心做事而心甘情愿长期给华野司令员陈毅当副手。
但是,粟裕请总部主持大局的建议,第一时间就被主席否绝了。
原因也很简单:一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有很多大事要做,主席和其他人员也忙得连轴转;二则,粟裕的大兵团指挥水平,主席是非常认可的。所以,对粟裕这一谦让,主席自然不会答应。
到了6月23日,粟裕再次上书,提出由刘伯承或林总主持最后一战。
在粟裕的心目中,为什么会首先想到二野的刘伯承和四野的林总呢?
这里面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刘伯承和林总从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就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粟裕打心眼里佩服;第二,当时,刘伯承、林总都是核心层人员,级别高于粟裕,利于统筹各方力量作战;第三,从感情上讲,粟裕和二人惺惺相惜。
淮海战役总前委
在刘伯承和林总之间,粟裕首先想到的是二野的刘伯承。
从年龄上看,粟裕和林总同岁属于同龄人,粟裕还大4个月;年长15岁的刘伯承可以看作是“上一辈的人”,但是,粟裕和两人都属于性格较内向的人,也都是痴迷于研究战争和打胜仗的“战神”。
可以说,是这么几点因素,决定了粟裕把“当代孙吴”刘伯承放在第一位。
第一个原因,刘伯承曾是粟裕的“老师”。两人第一次相识,是在1932年2月红军学校,当时刚刚进入苏区不久的刘伯承刚刚接替何长工出任校长,而25岁的粟裕则是从红四军回到红校的学员队队长。按照传统的伦理观,刘伯和粟裕之间还有一层“师生之谊”。
第二个原因,刘伯承是粟裕的“伯乐”和“知音”。刘伯承对粟裕出自内心的赞叹,“豫东这样的大仗我是不敢打的”“将来过了江就去教书,把部队都交给粟裕”。1949年9月开会期间,刘伯承主动把“最优秀的将领”粟裕介绍给记者金凤,让她为粟裕吹风。
第三个原因,从上下级关系上看,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长期是我军“南线”名义上的主帅,这也是淮海战役“刘陈邓粟谭”刘伯承排在首位的原因。从洛川会议、七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刘伯承和陈毅一直是委员,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主席在南线的最高指挥员。
所以,在向主席荐举主持大局的“人选”时,粟裕先提刘伯承、后提林总。
就在粟裕向主席荐举刘伯承和林总后3天,朝战爆发。
由于事前朝方并没有和我军通气,所以战事一开,完全打乱了我军的解放大业整体部署。本来,舟山群岛和海南岛的陆续解放,已经斩断了蒋氏死守孤岛的左右两个臂膀,解放台岛极有希望。
而随着朝战愈演愈烈,美军出尔反尔派遣第七舰队进入了海峡。
至此,粟裕苦心筹划一年之久的最后一战各种方案被迫无限期推迟,其中第三次预定解放战役的发起时间是1950年7月,为此我军还对海军、空军力量进行了针对性补强,以确保万无一失。
更让粟裕将军遗憾的是,由于身体拖了后腿,不但错过台岛还错过了抗美援朝。
在我军最能打的“五虎上将”里面,由于粟裕和刘伯承、林总在建军、治军、战略和战术等诸多问题上的看法和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共事机会也多,所以粟裕与二人之间英雄爱英雄。
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由于海军和空军实力的巨大差距,无论是粟裕、刘伯承还是林总,在当时的情况下完成统一大业还是有些难度的,历史把这一难题和伟业都留给了后人,留给了今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