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六大原因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一般说的是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除此之外,也有加上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的。古印度的梵文和佛教、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巴比伦楔形文字、通天塔和空中花园,古希腊的神话、古罗马的辽阔疆域、古玛雅的天文和数学······但无论怎么统计,怎么夸耀其辉煌,我们中国人可以很骄傲地说:其它的都断绝了,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一脉相承,长盛不衰。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就引出来一个全世界人都在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幸存了下来,没有出现断绝的情况呢?

秀才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里谈天然优势,主要指的是避免了外来的民族的巨大军事威胁。

军事威胁在空军力量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要么来自陆地,要么来自海洋。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史

世界上古代的航海技术,最先进的是中国,南宋搞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航海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绝对是世界最高水平。中国不去打别人,别人就暗自庆幸了。如果不是后来的统治者不重视发展海疆,哪里轮得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什么事儿啊。

那么就是陆地的问题了。

陆地东部沿海,不用分析了,即使明代有倭寇之乱,那不过是腋肘之患,那些倭寇就是图钱财人口的游击队,不想,也不敢想抢占土地的事儿。

明代倭寇之乱

东南,面对的是远远落后于自己的东南亚小国,成为了古代中国的藩属国,进贡和得封印是第一要务,进攻中国这事儿,不敢想。

西南,是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地带,终年白雪皑皑,一般人上去都高原反应喘不过气儿来。如果远征军来到这儿,不冻死,也得憋死。

西南的青藏高原地带

西北,过了河西走廊,就是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远征军到了这儿,不热死,也得渴死。


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另外补一句,西南和西北,如果真有军队历尽千辛万苦,士兵减员大半,疲惫不堪地翻越了雪山,越过了大漠,却发现迎接他们的对手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列,拿着寒光闪闪的长矛时候,心情一定是崩溃的。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亏了没来,如果来了,除了战国时代的强大兵力外,光那群心眼多得没处用、鬼精鬼精的谋士们就能玩死他。

所以,对古代中国文明威胁最大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能征善战,骑马射箭没的说,但缺点在于人口少,生产力水平太差,文明程度也比较差,趁着边疆防备空虚的时候偶尔抢点东西还可以,如果真打仗,中国地方太大,一时半会儿又打不完;如果碰上中国来个脾气大的皇帝即位,眼睛瞪起来,发动全国死磕,拼实力,这仗就没法打了。

结果,隔三差五就会来一位。先碰上秦始皇,让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后来碰上汉武帝,一口气,坚定不移执著地打了五十年,打得匈奴喘不过气来,主力基本被歼灭。到了东汉窦固窦宪,又是穷追猛打,不光收付河套地区,都追到今天外蒙一带了。匈奴一看,仗没法打了,日子也没法过了,干脆一走了之,于是直接跑到了中亚和西亚区去抢别的国家了。

匈奴

后来隋唐时期崛起的突厥,也是如此下场。不过李世民运气比较好,李靖搞了个斩首行动,大雪之夜,从小路出奇兵,直接抓住了颉利可汗,于是唐代的边疆威胁问题一举搞定。当然,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比较好的状态是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大家都不用打仗,也能过好日子,比如宋代的澶渊之盟和明代的互市政策。

如果中华文明处于弱势状态,因为种种原因被打败了,比如蒙古人灭了宋朝,满族人建立了清朝,那么中华文明也不会断绝,而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下去,后面再详细分析这一点。

另外,从地理角度而言,还有一个优势是中国的地盘大,战略纵深空间也大,有辗转腾挪的余地。周王朝迁都,从西周变成东周;晋王朝渡江,从西晋变成东晋,唐玄宗避难四川,宋王朝南渡,从北宋变成南宋,虽然委屈了点,憋屈了点,只剩下半壁江山,但毕竟保留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北宋到南宋,中国朝代疆域的变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因为对海洋没有欲望,因为西南有高原,西北有沙漠,让中华文明把疆域就固定在可以统治的范围之内,也不太喜欢搞远征军。因为远征的成本太高。即使远征成功之后,维护正常统治的成本也太高,所以即使是大一统的王朝对传统疆域以外的领土也没有太多的欲望。从而也避免了国家经营成本上的入不敷出。

虽然中国大地上南北人种从相貌上来看略有差异,但还不至于大到和黑人、白人的区别,加上人口的不断大范围迁徙以及通婚,所以中华文明的人种主体纯度很高,所以不至于因人种问题产生四分五裂,从而导致文明的分裂甚至灭亡。在长期的经济往来、军事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汉族作为中华文明主体的地位。

人口数量在古代比现在更重要,因为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代之前,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综合国力。农耕文明让中华文明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从而保证了人口的不断繁衍,而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也促进了人口的繁衍,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

儒家思想是从汉代开始确立为主体地位的,从此结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状态,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思想。仁义礼智信、忠信孝悌礼义廉耻成为人人认可、普遍实践的理念。虽然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都没有能从根本上冲击儒家的地位。而儒家文化并非一种排外的文化,这也让中华文明拥有了一种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能力。

儒家

秦始皇真正统一天下后,算是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后来到了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的观念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强调了中华文明自尧舜禹以来大一统的观念,使得大一统观念成为上下一致的理念。即使在类似于魏蜀吴三国分裂时期,各个国家的统治者也以一统天下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这个观念的优势算是一个间接原因,但这个观念对于后来的诸多因素都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要提出来。

文字优势要感谢秦始皇和李斯。秀才觉得“书同文”太重要。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在传媒不发达和普通话不普及的时代,这事儿容易造成文化认同上的隔阂。在同一个时代中,东南的福建人到西北的兰州当官,说的话,当地人肯定听不懂。但无妨啊,你可以写出来啊。写出来,叫人用当地方言读出来,照样解决问题。这样增加了认同感。

过了五百年,人们用的口语不一样了,但文言文系统保留了下来啊,你拿起古代的书,照样能明白古人在说了什么道理,讲了什么制度,既可以照样画样,也可以避免走弯路。所以文字的统一和文言文的传承很重要。

文言文古籍

另外就得感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了。

孔夫子开风气之先后,教育的层面就从贵族扩大到了平民,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慢慢从血缘到推荐再到了科举考试制度。

▲孔子讲学

考试制度比较公平地让大量的聪明人进入了国家的管理阶层,也让儒家的各种理念普及到了民众之中。一代一代传下来,一言一行都表现出中国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除了和周边的游牧民族进行铁、茶交易获得大量利润外,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本国经济长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古罗马,一克丝绸值一克黄金啊!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从美洲抢来的钱,都买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了。太挣钱了,所以历代稍微有点眼光的王朝都对河西走廊极其重视,保护丝绸之路上客商的安全。到了南宋,没有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了,硬生生逼着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地表达了中国人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斗志。精卫填海是抗争,女娲补天是抗争,后羿射日是抗争,刑天争神也是抗争,这种斗争而非屈服的精神在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就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后羿射日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从生产力水平而言要高于入侵并建立全国性政权的蒙古族和满族,所以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秩序稳定角度考虑,都需要适应中华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时间长久之后的结果就是同化。这一点,满族建立的清朝很明显。

蒙古族坚持不同化,继续执行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统治方式,但即使你打败了军队,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起来反抗。如果没有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朱元璋不可能借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凝聚起人心的。

凤凰涅槃的故事很适合比喻中华文明在遭遇挫折之后的情况:虽然痛苦,但涅槃之后的中华文明更漂亮,也更强大!

以上这些因素说明,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绵绵不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如果用较为正式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应该是下面的这个样子:

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人口优势,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和精英人才选拔体制,拥有了较强的抵御外来侵略、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吐故纳新或自我更新,所以中华文明能从古到今一脉相承长盛不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