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者,望重则誉满杏林

 金明书院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病痛,无不期待神医的在世。患者对医生的美誉也是有很多,诸如华佗在世、妙手回春、医德高尚、救死扶伤、医术精湛、手到病除,德医双馨等常常就是挂在人们的嘴上,或是制成锦旗挂在墙上,俗雅之间,每个人心目中的看重不同,选用也各不相同。普通医生能真正得其中之一也是真不错了。

今天资讯如此发达,举国闻名的医生倒还真是没有听说一个,至于能誉满杏林者更是没有

对医者的最高美誉是“杏林春满”,是“杏林望重”,杏林是医者的江湖,就像桃李是教者的追寻,梨园是戏曲的天堂。

为什么这样说?是缘于一个传说:

提到名医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华佗、张仲景、扁鹊等人,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为后世津津乐道。学科领域上,华佗擅长外科、张仲景精于内科。还有一个叫董奉的亦医亦道,与前两位被后人称之为“建安三神医”。

与前两位相比,董奉的来历和行踪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考证起来太伤脑筋,但他的故事则有趣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杏林春满”的故事。

传说董奉出现于三国东吴,他隐居庐山而不种田,每日为来求医的人治病,却有一个奇怪的规矩:治病从来不取分文,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重病治愈者种树五株,轻病治愈者种树一株。

多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了十几万株,郁然成林。每当春天来临,董奉登高远眺,满目就是花的世界,绿的海洋,内心就是万分欣慰。董奉常年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

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叫做“杏林”。

杏果成熟后,董奉在杏林中做了一个草仓,草仓贴上告示: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稻米自行交换,一石杏子换一石稻米。

传说董奉的事迹感动天地,有猛虎自发守在杏林中,如果遇到买杏不诚实、缺斤短两的人,就会予以咆哮驱逐。曾有一人“置谷少而取杏去多”,猛虎怒吼而追之,吓得他跌倒路旁,待回到家中,剩下的杏子竟和送去的稻谷一样多。

董奉除了用杏换来的稻米维持生活外,还救济贫苦的老百姓和接济旅没了盘缠的路人,还回收杏仁入药。

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虎守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从董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我们往往称救命之人为再生父母,医者救死扶伤就是把患者看做子女,绝不会把病痛之人当成摇钱树,他们行的是“悬壶济世”的大医之风。活着,有自己要抗的责任,都是尽力的多抗。能管病痛,再管饥饱。

医者,养生护身。大医,怜民护众。

小医医人,大医医国。医人医身之病痛者,医生;医心之疑惑者,师长。医国者,去国之弊端,还国泰民安也。

过去我们称官员为父母官,官员就是地方之医者,社会之病需要官员医治,需要官员养护。有人做官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当的就是一个糊涂官儿。

政治,就是要经世济民。

济民是终极目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占住茅厕不拉屎是不作为,如再胡作为则为恶人,真是同位不同类。

经世是做法,是需要真正的政治的,政治就是要让拥护自己的人越来越多,敌对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好的政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道之所在,循天守时,修齐治平也。

相逢是缘  来皆是客  欢迎再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