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叫爷爷吃,不叫奶奶吃……

 金明书院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在开封,七八十年代流行这样一首《小花鸡儿》的童谣:小花鸡儿挠墙根儿,一挠挠出个小花生儿,不叫爷爷吃,不叫奶奶吃,打死你个小孬孙儿。

这个童谣,已经很久没再听到过了。也许早已就消亡了,自己只是个后知后觉。

有的时候,并不觉得它的珍贵,它有多么好。真是忽然间就没了,倒是觉得怪可惜的。

每一首童谣儿歌,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产生的。那是一段时代的动向,是最深远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几乎就没有什么可以吟唱的童谣儿歌了,即使有也是在书上,能被认可挂到嘴上的就没有。不能不说,这算是时代的不举了,太多的花胡哨可远远不能解决时代的问题。

童谣,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对文化文明的传承实际上是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怎么可以轻易忽略掉呢?

比如,童谣《小花鸡儿》的传唱,就蕴含着对中华民族三大优秀品质的培养:

一、勤。童谣前半部分,“小花鸡儿”,没有什么黑、黄、白鸡的区别。是孩子都一样,并没有三六九等的区别,这是生命的平等。“挠墙跟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乞讨,是中华儿女之不屑,谄媚讨好更是为真正的华夏子孙所不齿。“一挠挠出个小花生儿”,说是一挠,哪有那么容易的一蹴而就,跟中彩票似的。那是一挠又挠多次挠到的结果,世上没有幸运,那都是之前多次努力的必然。只计耕耘,不计收获,该有的收获自然就会到来。种植了庄稼,不一定就能丰收。但,没有种植,就一定不会丰收。勤俭持家,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传家宝。所以,童谣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在教孩子勤奋的,自力更生很重要。

二、孝。童谣后面说“不叫爷爷吃,不叫奶奶吃”,就是大不孝。在过去,不孝顺是天地所不容的,是要被天打雷劈的。天才不会打谁,虽然有雷劈的事件。童谣说“打死你个小孬孙”,长辈就是天,长辈打可不就是天打吗?所以,童谣后半部分,其实就是在教孩子要孝敬长辈的。至于,当今那些所谓的感恩教育,跟这童谣一比,简直是弱爆了。给父母洗脚的那些孝顺的宣传,太幼稚,像是喜剧闹剧一样,充其量就是奶头乐之一罢了。中年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自己都能轻易办到的事,愣充什么大爷?跟孩子耍什么范儿,亲爹亲娘的还真就没耍这个范儿的必要。难道读个书,写个字,认真地工作不好吗?自己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有太多好的需要示范了,摆被洗脚那个谱真够次恼的。事实上,真正需要照顾的是上了年龄,生活已经很不方便的老年人。爷爷奶奶自然就在份,完全就是真的,用得着充吗?放着真的爷爷奶奶不去照顾,却去给那个硬充大爷大奶的爹妈洗脚,是不是有点儿把孩子培养成了假惺惺的意味?啥叫真的孝,该孝顺就孝顺才是真的孝顺。不应该有的,也去大行其孝,就是假孝敬,真愚昧。洗个脚都孝顺了,洗一次脚都孝顺了,那孝顺也太容易了吧?还用得着国家一而再的提倡吗?

三、教。教孩子就该像童谣传唱一样,既寓教于乐,又简单的事情反复做。童谣简单形象,吟唱成诵,是一种刻印似的传教。跟唱曲一样,不枯燥,在天伦逗乐中,就已潜移默化的完成了对后代的教育。教育神圣之润物细无声,不过如此吧?

教是育儿的高级形态,生只是初级形态。我们应该追求更高一级,而不应仅仅满足初低一级。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很重视教育的,生育就懒得再提了。生育是教育之根,谁真忽略了生育,还真没啥资格谈教育。没孩子,还教个屁啊。于是,破坏教育的损招儿多了去了,比如不让生少生孩子,选不好的内容,用不好的人教,推广不好的方法等等。多长个心眼,会好些。

生是动物的自然本能,充满了动物性,可以说有时候完全就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而教,这是另一种更高级的需求下才会产生的。

养育这个词,可以分为四大块:生养、教养、生育、教育。

同样是养育,生育最简单,也最危险,是拼了母亲老命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生养就要困难一些,生的起不好养,一把屎一把尿不说,给孩子提供穿住行,花销是着实不小。生养像极了,庄稼长出来之后的浇水施肥。而那个教养,则像是田间管理,是要除草防病害的。生育是先要有一个生命,养育是要使这个生命活着,教养是让这个生命活的更好。而教育呢,总是在为某种目的而存在,是对这个生命的利用,教育因此就往往多变。不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说白了都是一种他教育,是被动的。他教育出来的都是被动的产品,成熟之后自然就得为他服务。

最厉害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对生命的升华,所谓的天才从来不是他教育能够培养得出的。天才都是自我教育的成果,也只有这样的果实,才配称得上天地之灵性。

子不教父之惰,教不严师之过。孩子一定得有人教,做家长的教不了,总是需要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的。想要因材施教,必要有专属的老师。把孩子完全扔给学校,和把猪放到猪圈里也没啥差别,那顶多算得上是一个养育,离教育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好的教育,在一个趣味,和一个反复。有趣的东西就容易接受,反复就能最好的吸收。没有刻印一样的教育,通通不算数。童谣就充满了趣味,前半部分很形象,画面能直逼脑海,太容易被孩子记住了。一个勤勤恳恳的小花鸡,要远比一个摇尾乞食的狗狗好,好很多。童谣的后半部分,做爷爷奶奶的会舍得打孙子吗?含饴子孙不过如此了。

三代人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形式,里面有个平衡稳定的关系。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最具稳定性。爷爷奶奶,父母,孩子,三者就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三角形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天,爷爷奶奶就是天外有天。父母情绪管理失控,打骂孩子试试,爷爷奶奶不愿意。孩子总会得到爷爷奶奶的格外照顾,自然能把对父母的不满直达天听。一物降一物,就是天道。在过去,爷爷奶奶过世了,也要摆个相片供着。逢年过节,上个香供个果,念叨那么几句,还不就是给孩子一个孝顺的样子,让孩子学吗?

童谣,是个好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真知道是个宝贝,能舍得撒手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