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小说“留白”的魅力——以《在柏林》结尾为例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感受小说“留白”的魅力

                            ——以《在柏林》结尾为例

      统编教材语文六上·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这个单元中,第14课《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全文只有三百多字。但是这篇文本短小精悍,材料选择独具匠心,作者奥莱尔没有描写战争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具体展开人民祈求和平的愿望,而是选取了一节车厢里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刻画了老兵、老妇人等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小说结尾“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一无声胜有声的巧妙构思,使小说表达含蓄且发人深省。

课堂实录

1、结尾指名朗读,谈感受体会

(语调缓慢低沉,“可怕”要重读,体会到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和车厢内浓重悲哀的气氛。)

2、对比阅读。文章里一共出现了两处关于“静”的描写。

(1)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思考:这两处“静”一样吗?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你联系上下文,找出“平静”和“寂静”的原因。(第一处“静”是人们看到老人眼光的威慑力而不再作声,是外在的;第二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撼,车厢里每个人都在反思。)

3、引导思考。乘客中没有人在讲话,那大家在做什么呢?(因为老兵的话陷入了思考,这里既有对老兵和老妇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叹息,对家人和自己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担忧,也有对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的思考和恐惧。)

4、领悟体会。既然乘客们有这么多的想法,那为什么作者不把乘客们的想法一一写出来呢?(所有的想法都藏在“寂静”中,结局戛然而止,留下了让读者思考和联想的空间,更能发人深思,引发我们对战争的思考。)

学生练笔

1、寂静的车厢里,大家都在想什么呢?请你自选人物和角度,完成小练笔。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