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在闷热的房间里看完了电影《罗生门》。那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触,依稀记得几个关键词:黑白、人性、真假难辨、扑朔迷离。对了,还记住了一个导演的名字——黑泽明。有人说,黑泽明在电影界产生的影响如同莎士比亚在文学界一般。我对这个导演没有过多的了解,唯一看过的就是这部《罗生门》。我最喜欢的导演是希区柯克,推荐大家去看《电话谋杀案》《后窗》《惊魂记》,如果可以,在讲小说单元的时候,是否可以放点电影片段,假如尺度是被允许的范围内。
 时隔十年,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罗生门》。在读纸质书时,发现电影中有些情节在记忆中变得很模糊,通过文字的描述似乎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罗生门》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的确很值得一看,但是看完,心情压抑是必然。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路过荒山时,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武士被杀害。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向审判长讲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案发经过的故事。其中还有一个旁观者——樵夫,他看似和是是非非最没利害关系,可是他也说谎了。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者,全都说谎了。

 “罗生门”通常是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来源百度百科)每个人都会说谎,每个人都会为了让事情对自己有利,说一些谎言,用来美化自己。他说的是事实吗?不完全是,他说的是谎言吗?不完全是,可能一半真,一半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为了说谎而说谎,而是人性本身复杂,为了利益扭曲事实,或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让我们的记忆自动转向所希望的样子。
 我看《罗生门》时,并没有过多纠结于“真相”到底是什么?面对难以捉摸的人心,真相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亲身经历的人都说不出真相,更何况我们这些屏幕前的看客。通过剧中人物各自的叙述,是能七七八八拼凑出所谓的真相,但是没有人能证明真相就是真相。《罗生门》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你从别人口中听到的真相,是掺了水分的“真相”,不可避免地是,每个讲故事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偏袒自己。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着对自己无害的话,或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之前我在看《案发现场》时,里面有个案例就讲到了目击者证词,四个目击证人证词不一,证明了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具有个人倾向性,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和意识。前几年看的《误杀》,主人公就是利用证人的记忆效应,重建了目击者记忆,让目击者每一个人都确信自己所看到的,恰恰就为罪犯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站在利益的十字路口,我们会迷茫和彷徨。善与恶怎么区别?真与假怎么分辨?随波逐流和坚持初心到底如何选择?虽然我经常把“说实话”三个字挂在嘴边,但是实话的分量到底多重,我自己都心不知肚不明。自私、虚伪、欺骗并不可怕,这是人的矛盾本性,学会正视内心的阴暗面,正确的了解与接纳。难过时,我们会觉得全世界放弃了自己。开心时,连讨厌的人都觉得顺眼了几分。虽然我看《罗生门》会觉得压抑,沉重,但是并不悲观,“知晓人性的恶才能更好地抑恶扬善,写人性的弱点,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于人性的关照和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