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词曲四首》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备课《成长》
备课《胡同文化》
备课《我很重要》
备课《我的母亲》
备课《一碗清汤荞麦面》《牛郎织女》
备课《药》《祝福》
备课《都江堰》
备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备课《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二首》
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期中考)

13《词曲四首》

职业教育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3课《词曲四首》
 
教学要求:
1. 通过诵读《念奴桥·赤壁怀古》,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及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掌握词中运用的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手法,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2. 感受《一剪梅》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领会《青玉案 元夕》的主旨,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4. 通过阅读《双调·折桂令 叹世》,初步了解元曲的特点。
5. 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几首词曲。
 

《念奴桥·赤壁怀古》
通过诵读《念奴桥·赤壁怀古》,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及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掌握词中运用的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手法,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1)怀古咏史诗
写景(陈述)——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2)整体感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阙:正面描写赤壁美景,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
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赤壁美景的特点就是“雄奇”
乱、穿、惊、拍、卷
(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夸张、对偶、比喻、拟人)
 
下阙: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怀周瑜,发感慨)
所忆: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3)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抒发壮志豪情
  

一剪梅》
感受《一剪梅》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意象:红藕、玉簟、兰舟、云、大雁、月、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思想感情:写自己与丈夫赵明诚远离后的思念心情,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神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这首词风格哀婉悱恻,文辞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4)李清照词的婉约分割: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青玉案 元夕》
领会《青玉案 元夕》的主旨,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1)以寻找意中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作者借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2)上阙:极力渲染那一片热闹的元夕之景;下阙: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
(3)“那人”是一个孤高脱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的女子。主要是用了衬托的手法塑造这一形象。(正衬、反衬,突出强调)
(4)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女的用意是什么?(她既然是作者的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双调·折桂令 叹世》
通过阅读《双调·折桂令 叹世》,初步了解元曲的特点。
(1)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2)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主旨——写作特点。
(3)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了自己超然物外,不问时事的态度。
(4)历史事件: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梦说南柯);韩信成败,蒯通装疯(醉了由他)。
(5)写作特点: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