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春风》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最近参加了朱煜老师的2022年寒假小学语文教师研习营,已经上了三讲了,我一次都没赶上直播。虽然不能和朱老师互动,但是我也不打算急急忙忙赶时间了,就慢悠悠地听吧,多听几遍。研习营总共有六讲,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第二讲——课文解读难吗?不难。
在这一讲,我知道了怎么样进行文学文本细读,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琢磨语言、关注细节、解读结构、把握体裁、研究背景、生成主题。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只要做到前面四条就够了。拿到一篇阅读,我没有着急去查阅背景资料,也没有过多地去了解作者。我就想单纯地读一读文本,从文本的角度去赏析。联系写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我这次就假设这是一次考试,我应该怎么样去解读文本,所以只是从语言、细节,结构,体裁这四方面开展。
 
 
 
春风》(林斤澜
   陈怡解读
 
(拿到一篇阅读,首先看的就是题目,除非考题中要求你自拟题目,不然题目肯定都是写好了的。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自然很重要。一个优秀的题目,我觉得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二是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读完文章,不难发现,整篇文章就是围绕“春风”展开的。那“春风”相当于线索,贯穿全文。更深入思考一点,往往在写景、写物的文章,又不会只是单纯地写个物或者景、一般都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去理解。我想,这个“春风”不简单,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意象。)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作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用北京人说的话,丰富了文章内容。我学到一句北方方言——春脖子。这里还有个对比,北京人和南方人对“北方春天”的看法进行对比,一个觉得“短”,一个觉得“有名无实”。的确,和江南春天的万紫千红和生机盎然,北京的春天好像只是有个名头。那我自然而然产生了疑问:既然觉得北方连春天都没有,那春风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只见”表示范围的限制,春天只有起风、刮土。同时,“起风、刮土”用了反复的手法,说一遍不够,还要再强调一遍。“擦一百遍”用了夸张的手法。无论是什么手法,都是强调春风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表达对春风的不满。)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前面刚写完北方春天给人带来许多不便,马上接着写了江南的春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一对比,不就让北方的春天在江南春田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可恶”了吗?一个是“龇牙咧嘴”,一个“貌美如花”。不过,我没有下这样的结论,因为我在这段话里,发现了一个关键点“起初,我也……”起初就是指最开始,那作者的意思就是最开始,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肯定后面转折,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埋伏笔的作用。)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过渡,承上启下,笔锋一转,铺垫了这么久,终于要反转了。欲扬先抑,前面借别人的评价,再借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拼命“贬低”春风,而从这段开始,春风要翻身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情节多变,形成波澜。)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带水的地方,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句式上用“不管……只管……”“凡……都……”等关联词串联,内容上列举了几个不同的地点——“大山里、山边上、背阴的岩石下、潭、溪、井台、泉边”。地点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北国的春天好像真的是“有名无实”,被冰冷侵袭,到处都是冷森森,凉飕飕。前面渲染了冰天雪地的气氛,笔锋又一转,春风来了,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扑、漫、插、灌”等动词的运用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北方春风的与众不同,他不像江南春凤那样的细腻、轻柔、温婉,而是粗犷、豪放、迅猛、强劲的。“呜呜、哄哄”拟声词的运用,让描写更加生动逼真,仿佛让人如闻其神,如临其境。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话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散句中又夹杂了许多急促的短句,语言丰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有天夜间”“清早”列举了两个生活场景。“动弹、松动”春风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强烈的,不仅是房子在动,更是“我”的心在动,在迎接重生,充满了活力。“呼哧呼哧”这个词用得太妙了,我就从来没想过它能用来形容春风,这还是我印象中温柔的春风嘛,简直是一位豪迈的汉子!农民们呼哧呼哧地干活,辛勤劳作,春风也呼哧呼哧地为人们加油鼓劲。)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爱屋及乌,我想这里的“好汉”指的也是春风吧,豪迈,粗犷的春风,和那软绵绵的春天比起来,实在是显得彪悍多了。就算彪悍又如何,“连捎带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对于北方人民而言,这粗犷热烈的春风也带着一丝小可爱呢!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我觉得林老师有点风趣是怎么回事?前面把江南的春天夸上天,把北方的春天贬得一文不值。写到这,对比北方春风的粗犷豪放,江南的春天好像是显得小家子气多了。“发霉、死耗子味儿”这话说得也真是对江南的春天“伤害性极大”了。不过这里又是一个对比,让北国的春风形象更加突出,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结尾不需要长,一个反问句式,9个字,足以说明了一切。
 
写作方法:取标题新颖,简练。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中间多种表达方式,欲扬先抑吸引读者,情节变化有起伏,两个地方春天的对比,强调突出。运用反问,排比句式,增强语气,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让形象更加鲜明、穿插象声词让人身临其境。从比较开始,结尾又回到了比较,回环流转,起伏又集中,结尾直抒胸臆,简短不失有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