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诱因进食困难、胃镜示胃底糜烂......这个病因不能忽视!

 蔚蓝色淼 2022-07-20 发布于河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少见但不能忽视的巨细胞病毒胃炎




当患者出现进食困难、食欲下降、反复发热,会是什么疾病?应该考虑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肿瘤?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例特殊病例!

病史速递:患者出现无诱因进食困难......

患者男,4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0天”于3/20入院

现病史: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哽咽感,病初能少量正常进食,之后进食困难

伴反酸情况逐渐加重,现出现进食后立即呕出,伴大便性状改变,表现为大便不成形,伴烧心、纳差、乏力。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T)36.9℃,脉搏(P)114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21/91nmnl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s征阴性,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侧脊肋角无明显叩击痛,肠鸣音4次/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5.27×09/L、中性粒细胞(N)3.02×109/L,血红蛋白(Hb)181g/L;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4 se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0↑,纤维蛋白原4.25g/L↑;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58U/L,谷草转氨酶(AST)65.00 U/L,其余阴性;

电解质:钠134.89 mmol/L↓,钙2.01mmol/L↓;

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323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234 U/L;

感染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10.11mg/L、血沉(ESR)14mm/h,

血脂四项、血糖、淀粉酶组合、肾功四项、甲胎蛋白(AFP)、胃肠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

下腹部CT平扫:1.中下腹部肠系膜脂肪间隙略模糊,周围伴数枚小淋巴结,考虑腹膜炎。2.下腔静脉肝段纤细、管腔塌扁,请结合病史考虑。3.肝门区、腹腔多发点状、不规则状钙化灶。4.脾脏多发点状钙化灶。5.胃未充盈,请结合胃镜。

上腹部CT平扫:1.下腔静脉肝段纤细、管腔塌扁。2.肝门区、腹腔多发点状、不规则状钙化灶。3.脾脏多发点状钙化灶。4.胃未充盈,请结合胃镜。

盆腔CT、颅脑CT、心脏彩超、十二通道常规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下腔静脉畸形原因:外压?电解质紊乱。

入院治疗:拨开乌云见晴日

3/21-3/25

期间予以禁饮禁食,静脉输注奥美拉唑、中长链脂肪乳及维生素、电解质补液治疗。每日有发热,时感恶心,时有呕吐,伴头晕、耳鸣。

3/21

内镜下活检术+无痛胃及十二指肠镜:胃底粘液糊黄浊,量少,见片状发红,局部肿胀,结构紊乱,予电子染色见局部腺管紊乱,胃体见局灶性发红(图1)。考虑:1、胃底病变:炎症?癌症?

图片

图1 胃镜检查结果

3/24

胃底部病理报告:(胃底)粘膜慢性活动炎,伴糜烂,糜烂灶见散在大细胞,胞浆嗜酸性,核偏位,核内见大核仁/包涵体,考虑1、肿瘤不能除外;2、病毒感染。

图片

图2 胃底病理报告

血清病毒十项:巨细胞病毒IgM抗体75.41AU/ml。免疫组化:大细胞CAM 2.5(-),CD68(+),CKpan(-)

3/25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见包涵体及血清巨细胞病毒肠炎IgM滴度异常,考虑患者为巨细胞病毒胃炎,行血清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同时予以更昔洛韦0.35g+NS 100ml ivgtt q12h治疗。

3/28

患者仍有低热,Tmax 38.4℃,无明显恶心,无呕吐、反酸、腹痛。巨细胞病毒DNA(血清):3.88E+03 IU/ml。

3/30

仍低热,Tmax 38.4℃,无恶心、呕吐,予以停止禁食。肝纤四项:血清IV型胶原186.63ng/ml;肝脏瞬时瞬时弹性测定+肝纤维化超声测定:倾向于肝纤维化轻度可能。血常规:WBC 3.85×10^9/L、N%40.8%。考虑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以安络化纤丸、舒肝宁注射液治疗。

4/10

更换为更昔洛韦维持方案:注射用更昔洛韦0.35g+NS100ml ivgtt qd。

4/13

无痛胃镜:胃底粘液清亮,量少,未见静脉曲张、糜烂、溃疡及中肿物,胃体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HP(+)

图片

图3 胃镜检查

4/14

患者无恶心、呕吐、发热等不适,予以出院,出院继续服用安络化纤丸、护肝片以及四联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


治疗期间相关检查结果变化图如下所示: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图4 住院期间血常规、CRP变化趋势(向左滑动)

图5 住院期间凝血功能变化趋势
图6 住院期间肝功能变化趋势
图7 住院期间体温变化趋势

该例患者病初的临床表现有进食困难、恶心、反酸、烧心、食欲低下、腹泻、纳差、乏力以及反复低热。实验室检查结果示APTT、PT、INR、D-D、CRP出现轻度升高,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较低。内镜检查可见胃底部粘液糊黄浊,量少,见片状发红,局部肿胀,结构紊乱,病理检查见大核仁/包涵体,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血清巨细胞病毒DNA滴度高,因此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胃肠道炎症、肝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最终患者出院诊断为:

1.巨细胞病毒胃炎;2.胃食管反流病;3.肝硬化失代偿期;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5.十二指肠球炎;6.下腔静脉畸形原因:外压?7.肝损害;8.白细胞减少症;9.电解质紊乱。


认识:巨细胞病毒
人巨细胞病毒(HCMV)属于β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线性DNA病毒。HCMV是新生儿、婴幼儿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可通过胎盘、接触、注射、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健康成人感染HCMV后通常无症状,而免疫力低下者HCMV感染可有症状。HCMV是机会性病原微生物,在活体内可在上皮细胞、白细胞、精子细胞生存,易潜伏感染于唾液腺、乳腺、肾脏和白细胞中,是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或经过化疗或激素治疗的患者引发结肠炎的常见病因[1]

病因:目前的报道HCMV感染多为肠炎,且多伴溃疡性结肠炎等肠炎性疾病[2-3],有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感染巨细胞的危险因素为发病前1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g/L、血红蛋白≥100g/L是保护因素[2]有研究显示CD8+T细胞对抑制HCMV的复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该患者住院期间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能为继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诱因之一,也可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住院期间未行淋巴亚群分析,以后遇到此类患者可行相关检查。

诊断:目前临床上尚无HCMV胃肠炎诊断的统一标准,也没有相关的成人诊疗共识及指南,需要临床医生综合临床症状、组织学和病毒学作结论。

治疗:

对于HCMV胃肠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尚无统一标准。国内有文献指出,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无症状感染和轻症感染无需抗病毒治疗[5]。国外有研究指出CMV感染临床表现的严重性与病毒株的致病性和病毒载量相关,增加CMV感染患者死亡风险的因素包括合并其他疾病、多器官受累和医院获得性感染,故需要结合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毒载量来指导治疗,建议当病毒载量高于104~105拷贝/ml时开始抗病毒治疗[6-8]

目前常用的抗CMV治疗药物有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缬更昔洛韦及西多福韦等,均为核苷类似物,通过竞争病毒UL54基因编码的DNA聚合酶而抑制病毒复制。其中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和口服缬更昔洛韦为一线用药选择,而膦甲酸钠和西多福韦由于存在肾功能损害风险,常作为耐药CMV治疗的二线选择。病情危重或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建议更昔洛韦或者缬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9]

诱导期治疗方案建议:更昔洛韦5.0~7.5 mg/kg/次,1次/12 h,静脉滴注;或者膦甲酸钠60 mg/kg/次,1次/8 h,静脉滴注;或者膦甲酸钠90 mg/kg/次,1次/12 h,静脉滴注;或者缬更昔洛韦900 mg/次,1次/12 h,口服。建议疗程14~21 d。维持期治疗方案建议:更昔洛韦5 mg/kg/次,1次/d,静脉滴注;或者缬更昔洛韦900 mg,每日口服1次;或者更昔洛韦1000 mg,每日口服3次;或者膦甲酸钠90~120 mg/kg/次,1次/d,静脉滴注[5,9]。抗HCMV的维持疗程推荐5-7天[5],但是对于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患者,推荐至少3个月[9]

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腹泻、肾功能损害。膦甲酸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以及膦甲酸钠诱导治疗期间,建议至少每周一次监测血常规、肾功能以及钾、镁、钙、磷的水平,维持治疗期间,监测频率可减少为每两周一次[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