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黄牛,不是医托,300块陪人看半天病,“陪诊师”靠谱吗?

 常笑健康 2022-07-20 发布于江苏

如果列一个令打工人人闻风丧胆的事情清单,“生病”两字恐怕会冲上第一。

怕父母生病,怕孩子生病,怕自己生病……面对疾病时的那份焦虑、窘迫和无助就不用说了,复杂的看病手续、烦琐的流程、疫情带来的各种出行受限,都在增加我们看病的成本。

上海的刘先生是某国企中层领导,38岁的他正是公司的中流砥柱。父亲早逝,家中也没有兄弟姐妹,身体不太好的母亲人在老家浙江,疫情前他时常要耽搁工作两地奔波陪母亲到医院就医,今年上海一封城就封了3个月,更是让他很不放心母亲独自就医。



进医院就像走迷宫

花钱请个“导游”陪看病


像刘先生母亲这样的看病困难的群体不在少数,此前国家卫健委也曾公布过相关数据:我国有1.9亿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很多人需要经常前往医院看病、换药或是做手术。

另有调查显示,因子女不在身边,超过七成老人选择独自就医。

挂号可以子女帮忙挂,但从填写防疫信息、预诊单,到就诊、检查、打印检查单、缴费、拿药,流程上的问题都得挨个问,再排队、挤电梯,有创检查和手术还得家属签字。

现在各家医院大楼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就像是个迷宫,挂号、就诊、检查、取结果、取药、缴费都分散在医院不同的地方,年轻人尚且晕头转向、各种询问,老人、孕妇、异地就医患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就医体验可想而知。

有需求就有市场,陪诊行业应运而生,你有听过陪诊师吗?

陪诊师的存在,就有点像我们去故宫的时候雇的导游,把每一个就医流程(景点)串联起来,为看病的人来服务。

在西安读大学的扎西不慎摔伤,父母从西藏千里迢迢赶过来陪同看病,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并且语言沟通不畅等情况,就医遇到了困难,通过老师介绍的陪诊服务,陪诊人员提前了解扎西就医需要准备的材料,并且全程陪同检查,使整个就医环节十分顺畅。扎西的父母表示:如果提前了解这项服务,就不需要不远千里从西藏飞过来,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

类似这样方便患者就医的陪诊服务场景还有很多,除了医护人员,他们可能是最懂医院的一群人。面对「一体多病」的老年人、不愿麻烦熟人的年轻人、无法请假陪同的孕妇以及异地就医的患者,陪诊师的存在可以让他们少跑弯路,大大缩短就医时间,避免独自就医带来的困扰。

陪诊师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三大类:跑腿、陪诊和代问诊。

跑腿是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有送病理报告、取检查结果或者代预约,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外地客户需要在出院后办理出院结算、复印病历等,又不想长时间等待,增加生活成本,就可以找陪诊师帮忙办理再快递回去。

第二类就是陪人看病,外地患者来北京看病,需要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陪诊师可以提前帮租房子、打点好生活事项、安排就医流程;还有一些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陪诊师可以开车接送,陪着到医院报到、候诊,替老人排队检查、取药等等。

代问诊业务在一线城市是最多的,也是对陪诊师专业要求最高的。需要全面细致地和陪诊师交代病情、过往病史,准备好各种检查报告、治疗材料等,再由陪诊师和医生交流。

根据不同地区医疗发展水平陪诊费用不等,一般半天常规陪诊在300元左右。陪诊机构还会根据不同的服务项目提供不同的陪诊套餐,基础套餐包括简单的就医陪护、陪诊服务,升级版的套餐会有代挂号、专车接送等服务。各大手机应用市场、微信小程序都可以搜到陪诊服务应用。











是黄牛还是医托

你敢让让陌生人陪诊吗?


在很多媒体的采访中,陪诊师都觉得自己的职业有着极高的价值感,在工作的时候常常觉得扮演了顾客们在大城市里“陌生的亲人”,甚至抱有着救世济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吕雪是一名陪诊员,每天穿梭在北京各大三甲医院。患者紧张,她就成了传声筒,能有条不紊地向医生转述病情;家属慌乱,她就是定心丸,知道按什么顺序做检查最高效,每种药该怎么吃。

从业5年的她,为自己服务的“顾客”哭过很多次,也感动过很多次。

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她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床位,却没撑到做手术;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求生欲望从各地奔来,在涌进北京偌大的医院时变得更加强烈,却又在医药费数字面前节节溃灭。有人细心地提前和医生“串通”,“骗”父亲接受治疗;工作忙碌的女孩,怕第一次进京的父母迷路,宁肯多花钱,也要让吕雪从车站开始就把人接上。

“在人家困难的时候,你帮到了他们。”这份信念给了吕雪力量。但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份职业。

尽管很多陪诊服务的定位是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但老年人找来的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订单都来自老人的子女。许多老人也会在得知陪诊员的真实身份后,当场拒绝。

也有不少人对这个职业发出质疑:
“如果陪护过程中老人晕倒或者二次损伤由谁负责呢?引发医患新纠纷就不好了吧。”

“医疗服务涉及个人隐私,患者权利怎样得到保障?”

“收费标准由谁来定?要是他们用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刷号、囤号、加价不就是黄牛么?”

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有关陪诊员的职业资格认定与行业规范仍是一片空白。

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无序竞争、任性定价、纠纷频发,导致很多人既想购买陪诊服务,又担心遇到骗子、花费是不是物有所值、医疗隐私有没有可能泄露、陪诊中突发意外责任如何厘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但对于像文章开头的刘先生来说,总有个万不得已的时候,那么我们在找陪诊的时候就要注意:




尽量寻找平台,一线城市有较为成熟的


注意提前沟通好各项费用


注意保护隐私


建立服务关系时,签订简单的合同避免事后纠纷


有必要可以提前带父母体验一次


其实陪诊师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不少医院就曾设立过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因为医托、黄牛的存在,发展十分缓慢。

近来由于疫情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陪诊师来陪伴自己或者家人,渡过他们人生中的无助时刻。

在某种程度上,陪诊师不仅仅是“导游”,更是在扮演一个“病人家属”的角色,为患者提供一切看病所需要的支持,这其中也包括情绪价值。

你是否有过独自看病的经历?如果有需要,你会雇一个陪诊师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