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传销彭柱:新闻媒体如何发挥监督作用

 反传销杨老师 2022-07-20 发布于湖北

第 1 章 绪论

1.1 文章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处于高速变动时期,新闻媒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速地成长成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能量。特别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特性--监督权,在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工作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的发展,加速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监督政府工作的途径增多。过去的十年中,web2.0 技术使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 QQ、MSN 等即时通讯工具的风靡到博客、播客、社交网站的流行,再到最近几年微博、微信的大行其道,这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得更加及时,思想意见的交流更加通畅。这些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渗透着影响,近年来的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如“孙志刚事件”、“许霆案”、“华南虎事件”等都是网络上率先发出的声音,提供了事件的线索,引发了全民关注,继而传统媒体跟进深入报道,为新闻媒体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氛围条件。其二是普通民众民主平等观念增强,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提高。从 1986 年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法至今,已有 29 年的时间,这期间公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逐渐摆脱了政治蒙昧的阶段,尤其是公民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完善,使得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力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关注和参与的意识增强。其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新闻媒体行使其监督权力,以此补位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建国理论基础。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长足发展,我国政府的行政权力也在不断扩张,这容易造成公共权力的乱用、滥用,导致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违规操作的局面。面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服务型、有责任、讲法制、重廉洁的政府,并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新闻媒体由此在对政府进行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威力。

然而,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还很不到位、不规范,本应发挥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一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没有形成风气。我国新闻媒体中党报党刊唱主角,因此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引导下,媒体报道多以正面报道和宣传教育为主,批判性报道比重很小。二是行政权力干预问题严重。一些地方政府的党政领导非常害怕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认为这是在揭自己的“丑”,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破坏自己政绩,影响自己的升迁,所以拼命阻挡消息或者利用关系说情,新闻媒体面临着采访难、取证难、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难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进行。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缺乏法律保障。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保护新闻媒体权利的专门性法律,这使得舆论虽然具有举报、控告、揭发的权利,但问题的受理和处理都在职能部门,因此揭发的问题是否被处理、处理得是否合理都无法获得保障;新闻记者的监督权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有时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这使得许多记者对舆论监督望而却步。

这些不足在基层政府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中表现更为明显。因为新闻媒体的监督报道可能会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当处置、缺陷反映给外界和上级政府,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绩考核,所以基层政府普遍采取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对待媒体的监督--要么封锁消息,明明事情发生了,依然遮遮掩掩,拒绝给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要么冷漠对待,对媒体报道的问题充耳不闻,不做回应、不负责任。长此以往,不仅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得不到及时曝光和解决,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也会变得对立紧张,对双方都是极为不利的。

1.1.2 选题意义

新闻媒体对政府社会管理进行监督不仅是媒体的基本权利,也是推动政府工作水平、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手段。基层政府即县(市辖区)及县以下的人民政府,这级政府社会的管理工作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深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基层政府普遍采取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致使许多社会管理问题得不到积极的解决。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新闻媒体在政府社会管理中发挥的监督作用进行梳理,发现新闻媒体介入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找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一个真实事例,对怎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的监督作用,推动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工作更好更高效地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法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是建立在人民同意与授权的基础之上的,政府是人民的代理人或公仆,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和“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对于影响到他们利益的公共决定有发言和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权利。1英国学者洛克提出“权利制约理论”,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的核心理论是要有效保护人们的权利就必须分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

中明确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提出“三权分立”,将公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们都认为,为防止公权力的无限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公权力进行进行合理分离并建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

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认为,自由包括言论自由是一种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而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理应得到保护;同时他提出了“第四种权力”这一口号,认为媒体应当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起监督作用的第四种权力,充分发挥媒体对其他权力的约束作用。杰斐逊的思想为美国新闻媒体争取言论自由提供了支持,也为西方新闻界监督政府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些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新闻媒体对政府决策的能动作用上。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拉雷·N·格斯顿在讨论“公共政策的议程建构者”这一课题时,将大众传媒列为议程建构者之一。他认为,大众传媒能够把一些私人的问题通过公开报道而转化为公共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政策议程的一部分。政治学者唐纳德·肯德将传媒的报道视作政策问题的“触发机制”,即如果一些严重问题得到有效的新闻曝光,可以使问题引起足够多人的重视,从而进入政府议程,推动问题的解决。加拿大政策学者迈克尔·豪里特将新闻传媒列为“政策过程的行动主体”之一,他认为“新闻节目不仅仅是报道问题,而且经常竭尽全力探究问题的其他方面,勾画出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提出解决方案的建议。

但是,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也指出新闻传媒在监督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他认为,一切媒介都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这种权势有可能是宗教上的,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政治上的一种束缚或制约。

总之,国外媒体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英美各国的情况,较少涉及到我国独特的政治环境情况,而且对我国基层政府工作更是鲜见接触。

1.2.2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传媒学、政治学等领域对新闻媒体监督问题的研究的论着非常多,但多集中在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本身,探讨新闻媒体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监督作用的专门性研究比较少,在陈振明的《政策科学》、谢明的《公共政策导论》、田大宪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等论着中都对新闻舆论对政府进行决策时发挥的作用有所论述,但并未深入探讨。从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中搜索,近年来专门研究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这一问题的论文、期刊只有樊敏《论新闻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王晓光《试论我国新闻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张凯《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互动》,张燕《论新闻舆论对行政权的监督--以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王庆、姜涛《谈新闻舆论监督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等几篇,当范围继续缩小到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的问题时,仅有常青的《论新闻舆论对县政府权力运作的监督》一文是专门性的研究。可以说,国内对新闻传媒在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涉及还是很少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规划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中所指的新闻媒体、基层政府、新闻媒体监督的概念,并概括它们的特点,然后从基层政府的角度分析了新闻媒体对其进行监督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进而分析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时遇到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进行监督,提出可行性建议。

1.3.2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为该课题在现实中的破解提供可行性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对新闻媒体、基层政府及新闻媒体监督等概念的理论研究,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分析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进行监督时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为新闻媒体更好地监督基层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推动新闻媒体监督权的充分发挥和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1.3.3 研究创新点

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很少针对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的监督展开系统的研究论述,大部分只是针对新闻媒体自身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或是新闻媒体如何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做出探讨。本文将重心放在县(区)及乡镇(街道)一级政府,研究新闻媒体对这些基层政府监督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抽丝剥茧,探求本质,将对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份优质的参考资料。

1.3.4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本文研究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使用调查法,一是针对研究中不懂的问题和模糊的概念询问专家,就专业性问题进行访谈,二是对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监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与当地媒体、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展开讨论,收集了解第一手资料。

(2)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查阅、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来了解、证明研究对象的方法。通过对传播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学习与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了解研究课题的历史渊源、研究学派、发展方向等问题,有助于论文的构思和写作。并且,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研究,利于在之前研究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3)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通过研究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案例,得出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更直观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清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立意。本文在论述中穿插了许多个案,配合论述,更加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思想,并以东营市 X 县为例,详细记述了新闻媒体曝光当地政府征地事件的始末,反思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教训,为下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打下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