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仅凭着人活着就要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呼唤这个出发点,即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她替父从军,为民赴命,驰骋沙场,战功斐然。立功后,她还能不改初心,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事了回家去,深藏功与名。 一个长了一双慧眼的歌作者,捕捉到了这个女子的灵魂。在创作这个女子的故事时,歌作者笔墨多的都是放在跟孝悌有关的事上,比如写女子从军前的心理,准备,以及凯旋归来后的与亲人团聚等等。至于女子从军路上的艰辛,征战十来年的残酷,都只一笔带过。即使最后有一个简短的比喻式赞美,也是点到即止,恰到好处,不做作,不炫耀,却活泼俏皮,余音绕梁。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个女子能从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活下来,有大智自不必说,肯定自小即好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一般人学东西表面看是一些术,也就真的只有一些术,而她学术的背后却是学得了道,学得了圣人之心,澄明了自己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澄明的人,见父亲年纪大了,不去替父亲分忧,自生知耻感,知耻近乎勇,这个勇惯到了女子的骨子里。良知良能澄明的人,即会顺着良知良能的发动,知行合一的从心而为,落在实处的才叫仁,就像“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一样,知而不行同样是不仁,唯有“力行近乎仁”。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古往今来,但凡立德立功,忠孝两全者,无不是从此理来,能说木兰从小没读过圣贤经典吗?没读过,至少也在有身边人常读圣贤经典的环境中熏染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