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解 学而篇第一(凡十六章)

 一片云图书馆51 2016-08-10

缘 起

 

2565年前,孔子诞生,其有限的一生中活出无限的生命力,其影响超越时空。程子曾言:“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之于《论语》,种茶人书院除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心行,亦发起读书会与同好交流,在与经典的往来中,愈发体悟到与圣贤同在的喜悦,自有智慧的玄妙。

 

“无生心解《论语》”缘起于种茶人书院每周一期的读书会,由创始人无生述而不作,风字辈成员整理,每日按次第分享一则《论语》原创体悟。

 

《论语》是君子之书,处处仁心;《论语》亦是明镜,事事反观,协助我们与圣贤之心相应,来至安心自在。理上顿悟,事必渐修。适逢圣人2565年诞辰,种茶人书院发心于2014928日始,每日细品《论语》一则,日日三省。我们约你,从心解读《论语》,重新发现孔子,以之为镜,观照自己,来至心安自在。

 

 无生心解《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之一。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回忆录,记录了孔子在世时的身口意,可谓一门活生生的君子之学。大道废,有仁义。”身处乱世,孔子行君子之道,构建礼运大同世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他的所作所为皆从本心流露,无我无私,自然而然,又温良恭俭让。孔子怎么会有这样一颗心,这颗心怎么开发出来呢?如何应用于当今生活?是不是每个人皆有这样一颗心呢?这是我们学习《论语》的核心,也是《论语》能够时空、种族,超越党派、政党、宗教、教派的意义所在。

 

《论语》也是一面无恶无善的镜子,协助们反观自己,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照自己在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为人处事。里面的君子和小人都是每个人的自己,们时而显现君子心灵品质,时而显现小人心灵品质。其实里面问的人是你,答的人也是你孔子是你,学生也是你。当自己能够来至《六祖坛经》云:“不思善,不思恶。”或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回到当下归零,也就是找回每个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本心,如来。便有了无限可能,与圣贤之心自相应,心自然无限大。

 

 

 

 

修行,《论语》镜,也是指月手指,协助人们找回自己的本心本性(即清净心,即明德),检验自己的身口意三妙行,叩问自己为何嫉妒,为何心不安,为何不自在?实相是当起心动念时,他人无法知道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只有自己能够改变,谁都无法帮到自己。他人只是助缘,是指月手指,度人终须人自度,只有个人慢慢地照到自己也有贪嗔痴,发现到自己在内耗,消耗生命能量,发现最大的敌人原来是自己。自然而然地,就会止下来,心静下来,也就自然会放下种种包袱、束缚,全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己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最终来到大安心大自在。

 

 

甲午夏月·无生撰于种茶人书院



种茶人书院

 

 

凡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必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永远如此。古今圣贤,孔孟老庄、佛陀、耶稣、苏格拉底,都是真理实相的亲证者,示现着道无私、无我、无、涅槃寂静的心灵品质。道本无名,孔子讲无极,老子讲道,耶稣讲上帝,佛陀讲空和法界。各家经典,名相不同,所指向的实相是相同,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

 

经典只是得道者留下的路标、地图,是指月之指,协助们读懂这部无字天书(即大自然、天地风云经)。但地图也有了,路还需自己走呀!譬如饿,饭还需自己吃。种茶人书院以《白鹿洞书院学规》为学规,数年来,坚持口诵心行《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国学经典,印赠经典,举办读书会,农禅并举、耕读合一,实修亲证,志于解脱之道,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这是书院成立的初衷。

 

解经,参禅,打坐,乃至日常行走坐卧,皆是修行,溶入生活点滴之中。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绵绵密密,过程即目的,起点即是终点。八万四千法门的终极,来至老子心法“致虚极,守静笃”,心与空相应,方能如实现观宇宙真相,亲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自然心溶入虚空、大自然,与道合一,生机勃勃,大安心大自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让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这是种茶人书院的发心。与君共勉。

 

 

学而篇第一(凡十六章)

无生心解(001-016

 

无生心解《论语》0012014928日)

 

学而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时习之”。“学”是整部《论语》的第一个字,是可以改变生命品质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它贯穿了《学而》篇,贯穿了整部《论语》,乃至贯穿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一个人是上达还是下达,全在一个“学”字。这里“学”的深意是指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只有彻证彻悟者,方能至“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境界。

 

“学”者,觉也。繁体字的“学”和“觉”的上半部分是相同的。“学”的下部分是“子”,这里启示不论你在什么阶段,在哪个年龄,只要你回归了赤子之心,用一颗清净之心、归零之心去学之习之,就能超越外相,如性别、年龄、容貌等,保持生命的活力,让生命全然绽放,让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说十五岁才读书识字。他十五岁以前“少也贱,多能鄙事”,农活、技术活、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很擅长。所以这里的“志于学”不仅仅是在学知识、技术、技能,而是在学君子之学、大人之学,学习道与中道。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什么是君子之学呢?什么是道呢?什么又是中道呢?

 

“时”,时时刻刻。觉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的,具体展现在活生生的每一个当下,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习”,躬行实践即亲证,去做出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衣食住行、行走坐卧中,时时刻刻反复实践、亲证、体悟。也就是体道,悟道,证道,与道合一,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露出愉悦,也就是“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志同道合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志于道的人,从远方慕我而来,或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怎能不乐呢?如果超越时间、空间,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和宇宙天地间的万物(如花草树木、流水、凉风、鸟兽虫鱼、蓝天白云等)也都是朋友。还有一位朝夕相处的老朋友——自己,离得最近,却也最远。为欲望牵扯时,灵与肉分离,是最远的。而活在当下时,心与身对焦,是最近的。从最远来到最近,找到真正的自己,能不快乐吗?这种乐是孔顔之乐,非欲乐,是真正的快乐,是知足之乐,也就是“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愠是恼怒、生气的意思。为什么当他人不了解时,不会引起内心的恼怒生气,“不真是一位君子吗?”就是“不亦君子乎?”不愠,是君子的胸襟。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是忍辱负重,而是像流水、虚空一样,即使很多人不了解,内心充满包容、慈悲,有大智慧。譬如有人怀才不遇,或默默付出,没人能了解,能读懂他,反而遭到毁谤、诬陷,也不会恼怒。试问自己能做到吗?

 

自古圣贤多寂寞,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充实自己,爱自己,做自己,开启自己的妙智慧、无尽宝藏,让自己的生命全然绽放。你是盛开的花朵,蝴蝶自来,自利才能利人。

“为人”是展我能、我是、我慢,是为别人而活。唯自己知道是“为己”学还是“为人”学。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知,是常事。真正的君子大胸襟,是像阳光、空气、水、大地、整个虚空一样,是在为大众默默地付出,无我无私,无欲无求,本就应如此。别人不知道,不感恩,自然也就不生气,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呀!自然恢复天人本合一的境界。

 

 无生心解《论语》0022014929日)

 

学而第一【○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其为人也孝弟”。孝指孝顺父母,弟同“悌”,恭敬兄长。孝悌是每个人的良知良能的自然流露,若能把孝敬父母和恭敬兄长真正地落实做到,即是已经亲证到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仁心、清净本心。孝要怎么孝呢?何谓真正的孝?何谓真正的悌?建议大家看《孝经》。孝顺父母和恭敬兄长几乎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两件事情,也是距离每个人最近的。可在历缘对境“时习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闻一知十,推己及人,问问自己做好了吗?尽心尽力了吗?真诚真心,清清净净了吗?

 

“好犯上者,鲜矣”。好是欣喜,犯是冒犯,上是上位。若孝和悌两件事情都能时习之,落实在活生生的生活当中去,身体力行去做出来,这样的人是不会冒犯在上位的人呀!自然也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里意思是,不喜好冒犯上位而喜欢作乱的人,是不会有的。像这样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所作所为都是从良知良能、仁爱之心、纯净本心流露出来的,内心自然是满足的、祥和的、慈悲的。

 

“君子务本”。君子是大格局、大心量的人,小人是心量狭小,自私自利的人。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根本。“本立而道生”,心如大树般根深蒂固,枝叶自然也茂盛,也就是道自然流露出来。这个“立”与孔子的“三十而立”是异曲同工的,即陈寅恪先生所言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譬如说怎么孝顺父母,是孝其身、孝其心、孝其志?每个人的父母的成长背景、知识体系都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等等一切不同因缘和合,怎么做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唯有保持恭敬,真诚真心是不变的,有因缘也可以协助父母开启本自具足的妙智慧。“道”是本自具足的清净心、本性,也即阳明心学的良知良能。“生”就是流露出来,很自然而然地。“道生”是描述本之妙用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与悌,是“为仁”、行仁之本,是仁心之用而已,非“仁”之本,仁之体。仁,在这里是仁心,亦是道心的展现。更深一层讲,孝除了生身父母,还有一个天地父母,每个人的亲生父母和自己都是由天地父母化育、长养。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是古人用来祭拜天地,感恩天地父母、法界、自然的。为什么要感恩呢?细想一下,没有阳光雨露、土地流水,我们还能活着吗?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从哪里来,大米怎么来,土豆怎么长,青菜怎么长,难道不是天地父母在化育?有谁能造出一粒大米出来,有谁能造出一个苹果来?有谁能不吃不喝呢?

 

再来看“悌”,你的生存跟宇宙的每个人都有联系,譬如吃一顿饭,要有种稻的、种菜的、运输的、卖菜的,做饭的等等一切,有那么多人努力地协助才能有这么一顿饭菜吃。一个人想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的。还有每个人也都是靠天地父母的化育,来自同一个源头,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本来就是兄弟姐妹,所以“悌”就是恭敬每个人。每个人真的是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这就是“礼运大同世界”的真实大背景。

 

 

无生心解《论语》0032014930日)

 

学而第一【○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巧言令色”,巧言是花言巧语;令色是谄媚的脸色。“鲜矣仁”,鲜是少的意思。有些人会用花言巧语、谄媚的脸色去讨人喜欢,取悦于人。这样的人,是强颜欢笑,有很强目的性,是有所求的,很少是有仁德的。

 

首先反观自己是否也有此等表现呢?如果有的话,问问自己内心,为什么会有呢?求什么呢?自己若有丑陋或不足的一面并不可怕,谁能无过错?唯有敢于面对,生起惭愧心,忏悔改正便是善。但如果修行不扣住这核心,直截根源,不恢复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清净本心、道心、良知良能,而是在口才、谄媚这枝枝叶叶上在下功夫,用处不大。再怎么做还是浮在表面上,在枝叶上,不在根源上,长远不了的。

 

真正的身、口、意三妙行,是从清净本心自然流露出来温文尔雅,本来就有的,不需任何装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能找到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良心、本心,而且能在每一件事上去下功夫,去落实,真正做出来,也就自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无生心解《论语》0042014101日)

 

学而第一【○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吾日三省吾身”。省是反省反思,身是身心。这是曾子每天在做的事情,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哪些不足?试问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做事。忠,忠于自己的本心本性,尽心竭力,真诚真心。在协助他人做事时,能把他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吗?自己尽心尽力,真诚真心了吗?有助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发挥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的时候是以心换心的,“信”不单是信誉,还要“信近于义”,许诺要合法、合情、合理。只要认定是朋友,就像对待自己一样真心诚意地协助,协助他开启智慧,让他的生命意义也发挥出来。

这里分享一段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人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传不习乎?”习,亲自去练习,反复去练习,且能做出来。意思是,你做过了的确是好的,也就是亲自用科学家态度去求真求证过的,做到的,才传授给别人。自己没有做到就要求别人或传授给别人,不仅没有说服力,也可能是以盲引盲呀。

 

这里的“为人谋”、“与朋友交”的深意,其实也是为自己谋,与自己交。自己做到几分,是否真心真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这些都是用来反问自己,也就是“省吾身”,所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追根溯源,每个人都来自同一个天地父母,住在同一个地球村,无法孤立存在,实相我们本就是一家人。唯有发现我们本就是生命共同体,就能真正做到共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园,自然而然来到大同世界。


无生心解《论语》0052014102日)

 

学而第一【○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此则言治国之要,看似至浅,人人可看懂,但很少真的能够静下心,到底怎样做到敬其事而信于民呢?怎样做才称得是“敬”和“信”呢?怎么样才称得上是“节用”?如何去爱才是“爱人”?为什么要“使民以时”?若以上五者,做到极致,尧舜之治亦不过如此。

 

“道千乘之国”。道,同导,治理、引导。“千乘”指诸侯国。意思是,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敬事而信”。敬,恭敬心。这很难得的,对每一件事,领导者都能慎重、恭敬地去处理,并落实做到,不失信于民。百姓自然对你有信心,很拥护。“节用而爱人”,财政支出有所节度,不要铺张浪费或奢靡,用之有道,体恤百姓,顺民之情。“使民以时”,差使百姓,要注意时间、季节。古代是农耕社会,农忙时千万不要扰民。这是很基本的,既是保证人民的温饱,也是保证国家的粮仓。

 

在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汉文帝一件袍子穿了二十年,缝缝补补没有换。法制上尽量减轻刑罚,财政上减轻税赋,又减轻徭役,弛山泽之禁,“顺民之情,与民休息”。此章的深意和《道德经》里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是异曲同工的。

 

无生心解《论语》0062014103日)

 

学而第一【○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弟子,狭义指孔子的学生,广义指每个人皆是。这里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都去一一求真求证,自己又一一去做出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此处互文。孔子眼中,孝悌是弟子的基本立足点。有子也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在家在外都要为的。“孝”有很深的内涵,《孝经》里面有小孝、中孝、大孝。不仅在家孝敬父母,在外也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不胡作非为,更重要是开启智慧,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出则弟”,弟同悌,不只自己的兄弟、志同道合的人要恭敬,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协助彼此成长,我们的存在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协助。

更深一层是,每个人都是天地父母的子女,这是实相,我们是生命共同体。深观此实相,佛教“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就是自然做出来的,而不是修出来。基督教的“博爱”,孔子的“仁”皆是如此。

 

“谨而信”。 谨,小心行事。像曾子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泛爱众”,大家本就是生命共同体,住在同一个地球村,本身就是兄弟姐妹。哪能不爱呢?“而亲仁”,若能亲证到这样,自己自然会亲近有仁爱的人,有仁爱的人自然会亲近你。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自己把这实质的、根本的做好了,还有闲暇的时间,就可以看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文献。孔子教育的总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未有余力而学文,则只是“摘叶寻枝”,未能“直截根源”,想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难矣!

 

 无生心解《论语》0072014104日)

 

学而第一【○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这里面讲了四伦:夫妻,父子,君臣,朋友。

 

“贤贤易色”。贤,尊敬;贤,有贤德的人。第一层意思是娶妻要以贤德为重,不受美色所扰。要尊敬妻子的贤德,不对外貌要求过高。第二层意思是好色之心常有,尊圣贤之心不常有。要以尊贤之心代替好色之心。其实在日常活生生的生活中,两层都合乎实相,尊贤之心可有,好色之心可有,关键怎样保持合宜、适度,这是核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是理所当然的,自己能不能竭尽全力呢?怎么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这里不是说为某人献出生命,而是协助君主或上司,用生命来成就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各自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能不能言而有信?有信不是必信,根据当下因缘会有变化,但答应朋友的事情要像做自己的事情一样,真心诚意的,也就是给朋友信心、信任、信服。

 

能做到这样的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就是说即使还未学君子之学,我(子夏)肯定他已经学又有所得,也就是“基本具备有君子的境界”。《中庸》里面有句话:“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这样的人就是生而知之的,但大部分人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此章的深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人一世界,皆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选择的权利是公平、平等的。关键是自己有智慧去选择怎样做出来。这里面没有谁能掌控谁,也没必要掌控谁。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每个人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协助将各自本有的无尽宝藏开发出来,让生命全然绽放,都可以很精彩,这才是真正的“和而不同”。不论做什么角色,都能做自己,放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无生心解《论语》0082014105日)

 

学而第一【○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庄重、自重,是内心宁静。威,威严,但威而不猛,是圆润,是内心柔软祥和。能有这样生命状态的人,他就是君子。君子不浮躁,内心宁静祥和,不是为己私,是为大众。当一个人不为己私,不从自己的私欲、欲望去考量,内心就不会恐惧不安。当一个人让自己生命全然绽放,自然就会心安、自在、祥和,威而不猛,温文尔雅,宁静而厚重。这种气质的自然流露,因为“明明德”。

 

“学则不固”。学,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是学君子之学,中庸之道,大学之道。“固”是常,是坚固,是牢不可破,是我执。“不固”是像流水、像空气一样流动变化,有无限的可能。若是学书上的知识、经典、文字,而不能及时归零即是我执,就像用城墻把自己封固起来,内心画地为牢。真正的君子或开悟者,他们生命保持活力,生机勃勃,就像大自然一样生生不息,无比精彩呀!

 

“主忠信”。忠,不单是忠诚,也是忠于本自具足的清凈本心、良知良能。信,自信,相信。相信自己是能开启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能入圣者之流,成为真正的知足者。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勿;友是交朋友;如是相似;不如己,不要与无相似志向的人交朋友。比如一个忠信之人,就和权谋、狡诈之人志不同,道不合。还可以这样理解:“无友,不如己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独一无二,都是神圣的,神奇的,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谁是最高,最伟大,最神圣,都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本人趋向第二种解说。

 

“过则勿惮改”。惮,害怕。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每个人都有过错,都是因过失成长起来。只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过错,接纳真实的自己。也正因自己有不足,看到自己的脸没比别人白,自然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过错。唯有能慈悲善待自己,就能慈悲善待每个人。实相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都有无限可能。

 

 


无生心解《论语》0092014106日)

 

学而第一【○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慎终追远”。慎,谨慎,慎重,内心充满敬重。终,丧礼,寿终,指父母去世。远有两个含义,父母去世久远;或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这里讲两件事:慎终、追远。这两件事是实相,每个人将来都要面对的。终有一天,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终结,成为被追思的人。平时很少人谈及这事情,曾子在《论语》里面把这件事提出来,让人们看到,其实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论是首富、总统,还是有十个博士学位的人等,到最终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慎终,就是要尽其哀,是自然而然的流露,真诚真心。追远,追思祖先,追思他们的志向、精神。这两件事,都可以让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思考人活着到底干什么?这些都是给每个人心灵的洗礼。

 

“民德归厚”。德,是《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民德,百姓德行。厚,淳朴或仁厚。每个人本来就具有仁厚、德行,但很多人由于外在名利的诱惑,唯利是图,让自己德行薄了,散了,一心扑在名闻利养上。当明白人生的结果是这个样子,再回到当下,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核心,这时就会慢慢地回归到生命本来的厚重感,那份宁静,那份淳朴

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直向心外求,只停留在枝枝叶叶上,未能直截根源,所以才要止下来,静下心来,慢慢回归,恢复自己本有的明德、厚德。

 

无生心解《论语》0102014107日)

 

学而第一【一○】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子禽、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听闻到这个国家的国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这到底是我们的老师自己四处去打听而求得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就是温和,含蓄,温文尔雅;良,心善;恭,恭敬;俭,节约节制;让,谦让。孔子有这五种品质,就可以自然得到。光解释五个字是很抽象的,关键是要怎样做到?怎样形成,怎么去培养?

 

这则话的核心就是温良恭俭让。当一个人自然而然流露出温良恭俭让,真不需要“求”,自然而然“得之”。也就是花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就是无为而治。这里让人明白如何见贤思齐,学孔子的真精神、真精髓,体悟、体证孔子的神韵。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温、良、恭、俭、让”五个方面去下功夫,问问自己能不能自然流露出这种温和,问问自己真的是善良吗?有没有慈悲心?对待人和事是不是恭敬、真诚真心?生活各方面节俭、节制吗?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互相谦让、相互包容吗?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相互协助彼此成长,让每个人都得以充分发挥,尽情伸展。别让松树成为盆栽,让松树回到大地,让它尽其性,任其情,成为松树本然,参天大树。

 

这个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开启自己的无尽宝藏,这些品质是从纯净本心流露出来的。每个人学孔子的这五项,更重要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像孔子那样的心灵品质开发出来。这才是这句话中最核心的地方。这些品质无形无相,无香无味,无声无息,但是可以感受得到心的存在,像阳光,像春风,像细雨,给人感觉是宁静、舒服、威而不猛。每个人自然而然会去亲近有这样气质的人。

 

 无生心解《论语》0112014108日)

 

学而第一【一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父在观其志”。父在,父亲在世;观其志,就是看孩子的心之所向。孔子志于道,一般人志于权力,志于名利。“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后,看孩子的行为,包括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行也就是身、口、意。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改父之道。如果父亲是真正的体道,悟道,证道,与道合一的话,那这种道是可以终身不改的。但如果父亲不知道“道”是什么,背道而驰,那无需等三年,当下即改,不能死守。如果父辈背道而驰,子女还死守就不是真孝,是愚孝。

 

作为父亲的孩子,如果父亲是一个体道悟道的得道者,我很愿意传承他的志向,也很愿意见贤思齐,弘扬父亲的大道。即是父亲也是名师,那该多好呀!作为孩子的父亲,若孩子自己能够开启他本自具足的大智慧,去践行他的人生大道,我也是非常高兴的。

 

“可谓孝矣”。这里讲的孝,是真正的孝,是有智慧的孝。子女要孝智双运,根据不同的因缘,去实行真正的孝道。如果父亲本身只停留在自己的私欲,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像这样的父亲就不要效仿,须反复劝说,让其归正,协助开启智慧,让他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

 

 

无生心解《论语》0122014109日)

 

学而第一【一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规矩、秩序,是“万物并作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秩序。和,就是和谐,节奏、韵律。像《礼运·大同篇》里描述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便是礼之用的景象。

礼的运用,贵在达到和谐,有秩序,让他们各得其位,各有其职。就像古琴的七根弦,按照自身的一定次序排好就是“礼”。接下来关键是怎么弹奏,不同弦按照合宜的乐理配合,弹出一首好听的曲子就是和。

 

“大小由之,有所不行”。所有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是从纯净本心流露出来的,有些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本心本性,背道而驰的时候,即使可以获得再多的利益,也是不做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能为了迎合“和”而委曲求全,这样的“和”就不健康了。真正的“和”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而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个性都充分发挥出来,生命得到绽放的。当然自己的个性可以自然伸展,但也不能太过。譬如《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要用礼来约束,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去做出来,自然而然会从未发的本心、良心流出即是中,当然中也是本心。在发出来时,是合乎中道,合乎本心,是有节奏、韵律。就如一年四季一样无常不断,流动变化,这就是真正的和呀!若不是这样,很多事情就行不通了,也不可长处的。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礼展示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谐。人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社会大同。

 

 无生心解《论语》01320141010日)

 

学而第一【一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信近于义”。“信”是承诺;“义”是宜,合乎本心,合乎道。“言可复也”。“复”也说覆,是践行、往来的意思。如果你的承诺是合乎本心,合乎道的,就可以反复说,可以去践行了。如果你说过的话不符合本心,不合乎道,可以不去践行。

《孟子·离娄篇》就讲:“大人者,言不必信,惟义所在。”《史记·苏秦传》里面也有一个例子。一个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没有来,突发洪水,尾生为了信守诺言死抱桥柱不走,最后被淹死了。这就是不近于义的信,是可以不必兑现承诺的。

 

“恭近于礼”。恭,恭敬,但恭不能滥。礼,就是要符合一定的规则,符合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些人道,也要符合天道。比如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让它顺其自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礼的本质。合乎礼的恭敬是从内心产生的是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不是为了面子而逼迫自己去做出来的,也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远耻辱也”,不失恭敬也不失礼,就远离耻辱了。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是依靠;“亲”是亲近的人。有什么事依靠亲近的人,这样的做法也可以效仿、参考、学习呀。譬如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又有七十二贤。那他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是弟子们所亲近的人,可以让弟子们内心很安的。也会协助他们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让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像孔子这样的做法,也是值得学习、参照的。

 

 无生心解《论语》01420141011日)

 

学而第一【一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此章的主旨是好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当人只停留在个人私欲上,自然是欲壑难填,无穷无尽呀!这里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是为了满足无穷尽的欲望,只是满足基本的需求。君子居住的地方也不求奢华安逸,只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可以了。譬如孔子的高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与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灭人欲”之深意相同。“灭人欲”是尽量让欲望减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不是消灭掉。千万别误解呀!而“存天理”就是所作所为从本心、本性、良心流露出来,自然而然是合乎天理。本来就是天理,本心就是天理,本心也就是天地心。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是很小心翼翼的,要合乎道,合乎本心。怎么样才能做到慎于言呢?每一句话都要发乎自己的本心,还要放慢语速,能够清楚听到自己每一句话所讲的内容。也就是所说的话是如实说,是要自己已做到,能做到,亲证到的才说。

 

“就有道而正焉”。这里的意思是,就是要接近、亲近得道之人。就像孔子这样心灵品质的人,他流露出温良恭俭让,你自然会被他吸引住,见贤思齐,也让自己的心慢慢正起来,心正身也就自然正,慢慢地流露出身口意三妙行,自然而然给人的感觉也是温良恭俭让。

 

“可谓好学也已”。能这样的做出来这就叫做好学呀!为什么呢?从吃饭、居住、说话、向谁请教都一件件的去亲证、去落实。其实并不只是这几件事情,在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实际上孔子是在行走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上去践行,去下功夫,去亲证。

 

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每一件小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这也是无字天书的一部分。只有空明觉,活在当下,生活即修行,过程即目的,才能真正读懂这部无字天书,才能处处见法。

 

 无生心解《论语》01520141012

 

学而第一【一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贫而无谄贫,物质缺乏的人,更深层次理解是不知足的人。有十万想着百万,有百万想千万,有千万想十亿,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生活状态,向外不断乞求。过着乞丐的生活,财富越多,人越贫穷。挣钱本身是没有错的若是像农夫一样耕耘播种、浇水,付出而有收获,那样的心态是不累的,是放松、自在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自然而然。无谄谄,谄媚,奉承,卑屈于比自己富有的人。知足的即使是物质匮乏,也不会卑屈于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要求他人卑屈于自己,以平等心待人。富而无骄富,是知足者或物质财富充实的人。骄,贡高我慢。

 

未若贫而乐。为能贫而乐呢?贫包含物质缺乏或不知足。物质只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但若有不知足需要更多为了弘法,或做利益生的事不是满足私欲,不是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自然而然由衷的快乐起来富而好礼者也富而好礼呢?财富很多的人或知足者,他体证到每个人皆有无尽宝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独一无二,自然而然流露出礼者的风范。即便有很多财富,他所有的一切大自然各种因缘而生,来自整个宇宙大自然的化育与支撑,能不感恩吗?能不好礼吗?能不克己复礼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想起《大学》里面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道学,志于道。悟后起修方真修也即理上顿悟,事必渐修。切磋琢磨,是越来越细的动作就像一块粗料经过切磋后,再经过琢磨才能成好的艺术品。如何切?如何磋?决定玉石成手镯佩件或其它玉器。在前面的切、磋之后,才能精心雕琢,细细打磨。

人也是一样,像刚从大学出来的年轻人是一块好料,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一块美玉。子贡听了老师的这番话,知道自己还须要加大功夫去成长,经过切、磋、琢、磨才能到达老师说的境界啊。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美玉,都有良知良能良心,有无尽宝藏。如果能真正地归零,又能够有意识地去切磋琢磨,就有了无限可能。

 

子贡便问孔子说:其斯之谓与?意思是,这是不是这意思呢?孔子听完子贡的这番话很高兴,发现他还能在《诗经》中有这样的体悟,所以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赐呀!可以与讨论《诗经》了。经》里面看到所描述的景象,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所以说要以大自然师,整个宇宙、大自然都是们的老师呢?在这里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很活泼,很可爱,子贡是再次被开,正因他深有体悟才能恰到好处地描述,也不愧是出色的外交家。

 

告诸往而知来者其实就是温故知新。这个最重要,也就是觉知,每一个人都须臾不可离用好这个本自具足的万能工具,协助他人开启无尽宝藏,真的就可以为天人师矣。

 

无生心解《论语》01620141013

 

学而第一【一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恰恰相反,是患人之不己知,不患不知人也因他们拥有财富、名表、名车、别墅等,就不停炫富,担心别人不知道。还有的人做了布施或好事,害怕别人不知道,要到处宣说。当今明星的炒作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私欲、名利等绞尽脑汁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展现出我是、我能、我慢。

孔子正是深观到当时人们有如此的心理特性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意思是:“不要担心或忧愁他人不了解自己。”可以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出来呢?这里也是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不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恼怒或忧愁。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正心诚意,让自己的生命全然绽放,花开蝶自来。

 

患不知人也”。“知人”就是要观,每个人的存在是依靠他人太多太多的协助若要开智慧,需要善知识协助。古代老子、孔子、佛陀、耶稣等,还有当代的大德。还要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去深观如吃饭,要依靠农夫、运输司机、加工工人、厨师等等默默付出。所以要常怀感恩之心,不要因为自己有一些财富、学识就不断地我是、我能、我慢。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要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都是神奇、神圣的,没有谁比较高级,谁比较低贱,都是一样高贵的。只是因缘、分工不同而已。

 

”是担心害怕自己不能深观到他人的协助、付出,无法生起惭愧心、感恩心、慈悲心。只有生起惭愧心、感恩心、慈悲心,愿意将自己拥有的财富或体悟分享馈给他人,这样才能相互协助彼此成长,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来到和谐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