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原著之学习之乐,《论语》笔记(三)

 读原著 2021-12-27

  《论语.学而》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导言:读书须先识字,字是最初的史实。
 
   “学”的正体字(學)上部分中间是“爻”,“爻”在古代指“卜卦,”,延伸开来就是仰观天地万物以及穷究生命真理的过程。

  “爻”的两边是手,意味着亲自去认识,了解,实践,也暗含“恭敬,专注”之义。

  “学”字中间的秃宝盖(任何带有秃宝盖这个部首的汉字,其意义都与“覆盖,遮盖”有关)指一可遮住风雨,从容学习的某个空间。

   最下面是一个“子”字,代表学习的人,学习的种子。人打一出生起即在不知不觉中独立观察着万物,思究着天地之变,直到有一天,观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密码,于是生命就趋于圆融。生命圆融时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这就是学的终极阶段——觉。

“觉”字跟“学”字上面部分都一样 ,只有下面的部分不同,“觉”的下面一部分是一个“见”字,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学到最后,他对生命产生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见,开明之见,《说文》中讲“觉,悟也”,也就是说,学到觉时,他心明见性了,大醒大悟了。

   “学”最初就是自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生而知之者”,这种人从一出生起自觉性就很强,也许是天赋使然,也许是后天环境使然,孔子承认人间是存在这种人的,尽管他不认为他自己就是这种人。至于自学力不强的大多数,也是要有“人道”让他们早日养成自学这种能力的,什么“人道”呢?谁去做这种事?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有这种义务。《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里塾、庠、序、学都是教学之地,也是促使人早日完善其自学力之地。
 
   自学力之重要性,在《论语》中屡屡被提起。简择几处列如下: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

 
    学是一个先庞杂兼收,耳濡目染,然后独自提炼,创造,升华,深化,清源的过程。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无止境地积累和接受(如果一味如此,则必殆矣),而是入门拿到手后,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进行更新,内化,去杂,最后归到一种“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生命修行过程。还有,学的根本从不是学形式,学表面,而是学其心。
 
    学最直接的方法是“习”。

    习的正体字是“習”。其上是个“羽”字,代表鸟的翅膀,下面是“日”字,指太阳,合起来即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之意,正如《说文解字》里所讲:“习,数飞也。”《礼记月令》中有一句“鹰乃学习”的话,说的就是这个含义。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这是西晋诗人左思的诗句,其中的“习习”就是“飞来飞去”之义。

   很明显,无论是学,还是习,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亲身实践,不作空想观。学是亲身去独立观察,深思,研究,习是把观察到的,深思到的,研究到的拿到生活中反复实证,在实证中再进一步反省,新悟。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又如刘禹锡的那句“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乐从何而来?

   “兑,说,悦”这些字在古代最早都是不分的。通过学习,兑现了一种东西,人自然得到解脱,先前的某种内心虚空,郁结自然也就跟着释然了。学习就是能给人带来这种释然感的一件事。
     
   如今之人为何学习得不到快乐?这个问题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如今学习之人都是抱着一种功利主义心态,哪里会有什么快乐可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剖析得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真正学习的人是往心里学的,是整个身心的投入和忘我,而假学习的人学习只停留在口耳之间,就像现在的学生,死记硬背和做起题目来厉害得很,审美却差得一塌糊涂。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进一步直指核心,真正学习的人是把学习当修身,修性的途径,从而通过其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假学习的人学习只是为了以后谋利,做买卖,搞人际关系,带着这种目的学习,学习不痛苦才怪,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纯粹就是煎熬,假如一开始有财,有利,有位,有名,这类人根本就不会去走这个学习的过场,吃喝等死,浑浑噩噩,就是他们的日常。
     
   于学习中,人一旦修得了一颗澄清的心,“学习”也便只是个概念,学习不再是学习,而是与其他一切美的事物一样,无需任何分别,给人带来的全是美的享受。
 
   孔子闻《韶》,可三月不知肉味。周敦颐,“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的这《赏心乐事十六件》,今人恐怕是再难领会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