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诊断解析,

 经方人生 2022-07-20 发布于四川

1,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思邈)

此语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应置于望,闻,切诊之先,清陈修园在张景岳的基础上总结出⼗问歌:⼀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五问饮⾷六问胸,七聋⼋渴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病⼈也应积极配合医⽣,让医⽣掌握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做出准确判断,以免误诊错治。就如张景岳所说:诊病不问起始,忧急饮⾷之失节……卒持⼨⼝,何病能中。

2,病⽓重,则⼩便必涩,病⽓苏,则便溺渐通。(程杏轩)

此语是根据⼩便的涩,通与否推测病情轻重。主要在于肾的⽓化功能是否正常。也间接说明了肾功能的重要性。

3,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张景岳)

此语强调胃⽓的重要性。五脏六腑皆禀⽓于胃,⼈赖胃⽓⽣,药赖胃⽓⾏。

4,肺虚易咳,⼼虚易惊,脾虚易泻,肾虚易遗,肝虚不宁。(张秉成)

此语概括了五脏虚衰所易出现的主证。

5,胃强脾弱,则消⾕⽽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纳少。(林佩琴)

此语指出脾胃功能之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强脾弱时,胃能消⾕⽽脾失健运,则便稀,脾强胃弱时,脾能运化⽽知道饿,却胃纳艰难吃的少。临证时当细⼼分辨。

6,内伤脾胃,百病由⽣。(李东垣)

此语指出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元⽓之本,后天之本,脾胃伤则元⽓衰,元⽓衰则百病⽣。此为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主要论点。

7,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内经素问)

张景岳亦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医道虽繁,⼀⾔蔽之,阴阳⽽已。

8,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顾松园)

揭⽰了头痛的发作特点,鉴别。

9,暴眩为风⽕与痰,渐眩为上虚⽓陷。(陈修园)

揭⽰了虚实两种眩晕的病因病机。

10,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

此语分述了肝风与痰浊两证的病因病机。

11,斑属⾎者恒多,疹属⽓者不少。(叶天⼠)

阐明斑疹的病机重点。

12,有汗之烦躁,⾥证也,宜清热,⽆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秦皇⼠)

以有汗⽆汗鉴别烦躁表⾥属性。

13,阳虚⾃汗必恶寒,⽕热⾃汗必燥热。(李⽤粹)

14,吐下之余,定⽆完⽓。(尤在泾)

15,虚邪之⾄,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张景岳)

重视真阴和肾脏的作⽤。张景岳倡导阳⾮有余,阴常不⾜。虚损所伤精⽓皆为真阴所化,最后必伤真阴,五脏所伤,最后必导致肾脏亏损。

16,善⽤补者,补中有开。(李冠仙)

是说补要补的灵活,不呆不滞,要在滋补药中伍以少量理⽓活⾎之品,则可促进⽓机调顺,⾎流畅通,此即补中有开之意。

17,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周学海)

此语揭⽰了⼀条重要的治疗原则。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忌。治病当视病势所趋,因势利导,表证之透达,⽔⽓病之渗利,阳明⾥实之攻下,均为使邪有出路。

吴⼜可:'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黄以泄之。若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

18,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王好古)

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初期新感外邪,当以疾利之药去之,中期病⾮新⾮久,当养正祛邪,兼⽽治之,末期法当宽缓,药性平善,养⾎⽓安中,养正多⽽邪⽓⾃去。

19,补⾎之中兼以活⾎,乃善⽤补者也。(张元素)

20,每加⾏⾎药于补剂中,其效倍捷。(周学海)

均为补中有开之意。周学海认为病后脉络之中,必有瘀⾎,若不驱除,新⽣之⾎不能流通,元⽓终不能复。

21,王道⽆近功,多⽤⾃有益。(叶天⼠)

王道指调养正⽓。此语是说补虚之法需要从容调理,假以时⽇,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张景

岳“补不可以求速效”也是此意。

22,⽓以通为补,⾎以和为补。(蒲辅周)

⽓机要调顺,⾎⾏贵和利。补⽓需伍以理⽓之品,补⾎须配和⾎之药。……也是补中有开啊,可见历代医家对补中有开的重视。类似的话有很多,以后不再提了。

23,善调理者,不过⽤药得宜,能助⼈⽣⽣之⽓。(李冠仙)

强调补虚应轻重得宜,注意顺应⼈体⽣机,绝⾮多多益善。

24,治病以理⽓为先,⽽⽤药以通络为主。(韦协梦)

强调了治病必先照顾⽓⾎的重要意义。⼈以⽓⾎为本,⽓以通为顺,⾎以和为贵。治病要以理⽓为先,就像武侠⼩说以内功疗伤,必要打通经脉,使经⽓循⾏⽆碍,则内伤悉愈,⽽⽤药当以通络为主,络通⽽使药能尽其功。就如四君⼦必⽤茯苓,四物汤必⽤川芎,地黄丸必⽤丹⽪,泽泻。皆为通络之⽤。

25,治肥⼈之热,虑虚其阳,治廋⼈之热,虑虚其阴。(喻嘉⾔)

体现因⼈制宜的原则,因为体质不同,治法有所不同。肥⼈多痰,多为阳虚体质,廋⼈多⽕,多为阴虚体质。

26,⾎虚者,补其⽓⽽⾎⾃⽣,⾎滞者,调其⽓⽽⾎⾃通。(吴鞠通)

指出⾎虚,⾎滞之证可从⽓论治,反映了⽓⾎之间的密切关系。⽓能⽣⾎,⽓能⾏⾎。

27,治先天当求精⾎之属,培后天须参⾕⾷之⽅。(王旭⾼)

指出脾肾两脏的不同⽤药特点。肾为先天之本,精⾎之源,肾虚则精⾎不⾜,当治以⾎⾁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阿胶等,脾为后天之本,⽣化之源,后天资⽣,纳⾕为宝,故培补脾胃要参以⾕⾷之⽅。即既可补脾⼜可⾷⽤的药物。如薏⽶,⼤枣,粳⽶麦芽等。

28,治先天当求精⾎之属,培后天须参⾕⾷之⽅。(王旭⾼)

指出脾肾两脏的不同⽤药特点。肾为先天之本,精⾎之源,肾虚则精⾎不⾜,当治以⾎⾁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阿胶等,脾为后天之本,⽣化之源,后天资⽣,纳⾕为宝,故培补脾胃要参以⾕⾷之⽅。即既可补脾⼜可⾷⽤的药物。如薏⽶,⼤枣,粳⽶麦芽等。

29,凡草⽊诸药,以⽓胜者,迅⽽善⾏,以味胜者,滞⽽善守。(张⼭雷)

这⾥⽓指⽓味,并⾮指药物四⽓,味是味道。这句是说中药以⽓味浓重见长者,作⽤迅速善⾏

⽽不守,以滋味厚重见长者,作⽤徐缓善守不⾏。

30,患⼤病,以⼤药制之,则病⽓⽆余,患⼩病,以⼩⽅攻之,则正⽓⽆伤。(徐灵胎)

指出要依据病情轻重决定药量⼤⼩,务使药病相当。

31,善治⽔者,不治⽔⽽治⽓。(吴鞠通)

强调治疗⽔湿病应从调⽓⼊⼿。

32,救阴⽆速功。(叶天⼠)

强调补阴疗法渐缓收功的特点。

33,肥⼈⽓虚多痰,瘦⼈⾎虚多⽕。(程芝⽥)

指出胖瘦之⼈的体质特征,⽤药时也应有所侧重。

34,痰⼊⼼则癫,⽕乱⼼则狂。(唐容川)

强调了痰与⽕在癫与狂中的致病作⽤。⼆者也可以互相转化。

35,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

此语指出带下病证的主要病机。带下量多或变化多因湿浊下注所致。化湿⽌带是其基本治法。

36,⾎不利则为⽔。(张仲景)

揭⽰了⽔肿病的瘀⾎病机。唐容川亦指出,“瘀⾎化⽔,亦发⽔肿,是⾎病⽽兼⽔也。”

37,有痰之嗽主脾湿,⽆痰之咳主肺伤。(秦景明)

概括了咳与嗽在症状和病机⽅⾯的不同。

38,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叶天⼠)

指出了齿龈和肾胃的络属关系。

39,⼟虚⽊必揺。(尤在泾)

脾为⽣⾎之源,肝为藏⾎之脏。若脾运健旺,⽣⾎有源,则肝有所藏,若脾虚⽣化乏源,则可导致肝⾎不⾜,出现眩晕,震颤等。治应安⼟息风。

40,新病朝急者为阳邪胜,暮急者为阴邪胜也,久病昼静者阳虚,夜静者阴虚。(杨旭东)

揭⽰了阴阳之虚实证候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41,阴之病也,其来缓,其去亦缓,阳之病也,其来速,其去亦速。(徐灵胎)

概括了阴阳两类邪⽓致病的不同特点。

42,阳虚甚者,阴亦必虚,釜⽆薪⽕,安望蒸发乎精微;⽓虚甚者,⾎亦必虚,车⽆辘轳,安望汲饮以灌溉;阴虚甚者,阳亦必虚,灯残油涸,焉能⼤放其辉光;⾎虚甚者,⽓亦必虚,⽔停浅⾈,焉能⼀往⽽奔放。(⽯芾南)

说明阴阳互根,⽓⾎同源的道理。

43,⽓有余便是⽕。(朱丹溪)

44,⽓不⾜便是寒。(张景岳)

很好理解。

45,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46,腹满不减,减不⾜⾔,当须下之。(张仲景)

腹满虚实两证的鉴别。

47,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叶天⼠)

48,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叶天⼠)

49,暑病⾸⽤⾟凉,继⽤⽢寒,再⽤酸泄酸敛,不必⽤下。(叶天⼠)

指出暑病的治疗步骤和⽅法。

50,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朱丹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