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讲堂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教程九《诗词格律》

 宝妞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吟诵教程》9
《诗词格律》内容摘要
 
前面准备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开始讲诗词格律了
格律是个专有的名词,它指的是唐朝以后出现的一种诗的形式结构的一个固定模式。正式出现的时期是在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以前,所有的诗都没格律。武则天以后,有的诗有格律,有的诗没格律。没有格律的诗叫古体诗,有格律的诗叫近体诗。
武则天以前所有的诗都是古体诗,武则天以后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格律主要是沈佺期 宋之问(武则天的宠臣)弄出来的
格律最早的探索应该是曹植,名气最大的是曹植。
“才高八斗”:谢灵运说天下的才华一共就一石,一石就是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还有一斗天下人共分之。
谢灵运多么狂傲啊,但也拜倒在曹植的手下
为什么呢?曹植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确立的开展了对称性诗体探索的人。
曹植以后,整个汉诗就转向了,往格律上发展了,然后经过南朝,经过新体诗,永明体的探索之后,到了隋唐又改变,然后才出来的。
但是永明体跟隋唐的格律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参看《声音的意义》)
初唐四杰有一些诗已经完全合律了,但是那个格律的模式,还没有确立起来,就是有时合律有时不合律。
等到武则天以后,合律的就是合律的,不合律的就是不合律的,那就说明这个模式建立起来了。
先讲诗律,再讲词律。
诗律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学习诗词格律,市面上有好多书教诗词格律,但很少有人学成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大家都在背那个“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简直背晕了
我觉得那一套格律是学者做研究用的,真正作诗的人不是那样的,比那个要简单得多,今天教一套简单的诗词格律。
这是我的导师  裴斐先生 教我的,他已经去世了。
他就是这样教我们的,作诗的人不是那样学格律的,但是其实是同一个系统,只是它要简单得多,很容易上手。
诗律一共四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齐言】,要整齐,五个字就五个字,七个字就七个字。所以你一看“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体诗,不符合齐言的要求,不整齐啊。
第二个要求【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不可以押仄声韵,《关雎》平上去入全押了,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只能押平声韵,换韵也不行,就这么严格。
第三个要求【除了首尾联外,一律对仗】汉诗两句一联,绝句是两联四句的,律诗是四联八句的,排律那就爱多长就多长。
杜甫写过一百联的排律,所有押韵的字不准重复,而且只能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不许换韵,你知道有多难吗?
所以古代的时候,要想求个官做,给这个当官的写一篇东西,显示自己的才华,你说写什么好?就写排律。
比如一百联的排律,第一联和第一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中间九十八联必须对仗。
如果是律诗四联八句,第一联和第四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就是两联,首联和尾联,所以它都是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所以有全是对仗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全都不对仗的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半对仗,一半不对仗的:“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四个要求【平仄格律】,平仄格律也是四个规定:一是(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七律是最完整最标准的律诗
【注:这段请大家反复观看视频,用文字实在不好表述】
二是同句相间,一句之中平仄关系是相间的,就是一平一仄一平一仄间隔开。
三是同联相对,一联之中同样位置的平仄关系是相对的。律诗四联,每两句一联,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是一联,叫首联。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仄平仄”。
四是邻联相粘,不同的联的两句,但是又碰在一起的两句,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这种关系,他们的平仄要粘起来。粘起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样的。
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六”也是“仄平仄”。
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六”也是“仄平仄”,第四句的“二四六”是“平仄平”,第五句“平仄平”第六句“仄平仄”第七句“仄平仄”第八句“平仄平”
近体诗的形式特征是对称,格律的追求是对称
前四句和后四句像照镜子一样
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对仗了吧?他恨不得什么东西都对称,内容也对称,字面也对称,声音也对称。
第一句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叫做平起。
只有两个选择,不是平声就是仄声,仄声的就叫仄起。
如果是仄起的七律,那么他的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第七个字是要论的,二四六八这四句的第七个字是韵字,押韵的字是平声,那么三五七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只有第一句的第七个字是个例外,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仄声,如果是平声必须跟后面的字押韵。
格律练习:平起七律《长征》
为什么我们的古诗朗朗上口?因为它里面有一个格律,有一个声音的节奏和旋律。
格律练习:《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起的七律很少
把七律每一句头两个字切掉,就是一首五律。
格律练习:仄起五律《春望》
格律练习:仄起五律《春夜喜雨》
格律练习:平起七绝《早发白帝城》
格律练习:平起七绝《清明》
格律练习:仄起五绝《登鹳雀楼》
格律练习:仄起五绝《绝句》(迟日江山丽)
诗分近体和古体,但在有格律的诗当中又有一些基本都符合格律,但个别地方不符合的这么一种情况。
分两种情况:一是唐诗特格,三连平在唐朝人那里感觉非常不好听,唐人对声音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唐诗就好听。唐人对三连平是不可忍受的,太难听了,平声又低又长
如果这三个平声都是在尾巴上,这是律诗的大忌,死穴啊
如果三连平在句子中间,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唐朝人觉得不可忍受,宋朝人觉得还凑合,所以宋诗就不如唐诗了。这种情况,唐人很多时候都会改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样就不符合格律了,但是读着比符合格律还好听
比如“移舟泊烟渚”——平平仄平仄
无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
羌笛何须怨杨柳——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情况传统上算合乎格律
还有一种情况:拗体诗,有大拗和小拗
有的是拗了要救一下,就近原则
还有一种是拗了不救,这是真正的拗体诗,有写这种诗的高手,如杜甫,黄庭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