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派潭——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唐白甫grpj8q5p 2022-07-21 发布于新疆

飞   阅   派   潭

 丁    华

     山乡派潭,是增城古镇,也是增北山镇,还是客家方言大镇,更是一个山青水秀、宜居宜业、文旅相宜的好地方。兄弟喊我去派潭嗨,正值周末,欣然前往。增城广场到派潭约28公里,车行增派公路40分钟左右就到了古镇派潭。
        一、慢读派潭
    派潭是一本书,得慢读!
    派潭,位于增城北部,是个千年古镇,也是一个风景绝佳的旅游名镇,更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翡翠明珠。派潭山美、水美、风光美,西北与广州市从化区接壤,东北与惠州市龙门县交界。派潭,广府本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积淀,灵山派水的烟雨,写着一方山水传奇,记下一路风景。广州市第二高峰——牛牯嶂,就在派潭镇,海拔高达1088米;增城地区独一无二的地热高滩温泉,声名远播的白水寨仙瀑布、天南第一梯和华南第一漂等就在派潭白水寨风景区。
       幽深,丰饶,神秘,天然质朴的山乡派潭,灵山派水,潭泽福乡。镇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红色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禀赋,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色彩鲜明的乡土风情及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舌尖文化(美食文化)、温泉文化,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那依山伴水的长长的茶马古道,令无数远方的人们心向往之,到增城来而不去派潭,不算真正领略荔乡增城这一方水土。
      派潭,古名杨梅都,据说昔日因黄沙凼高峻山的山上有数百棵百年杨梅树,盛产杨梅,清代此地设都,故名杨梅都。当然,现今的派潭看不到杨梅,因为当地杨梅树栽植不多。在派潭,幸有一条梅都路引我行。漫步梅都路,或许诗和远方就在梅都路咧。
       既然来了派潭,就得慢读派潭。据悉,清代,增城有十二都,分属捕厅、茅田司、主簿管辖,杨梅都(派潭)与绥福都(福和)、云母都(朱村)、崇贤都(腊圃)同属茅田司。“派潭″地名最早见于《广东通志》(明洪武年间编)第110卷:“派潭在城北七十里杨梅都,通都异派之水汇而成潭。其北则牛牯嶂、白沙滩、呈台、师石诸山水合为一派,出石龙头山口,又有车洞水东来注之,西北为凤岭等处诸小水,入于鹧鸪之白泡水,径莲塘迳合流而南,又三十里,合澄溪水而入于增江。"异派之水汇而成潭",故名为派潭。派源地名的起源,在当地也有另外的说法。相传古代此地盛产木材、竹子,木材、竹子通过水运销往外地,大量待运的木材、竹子结成木排、竹排置于河潭之上,“放排于潭",故称此地为“排潭",“派潭"由客家方言谐音“排潭"而来。

      派潭,是养育石达开、石火星、熊氏二郎、温成桂、刘伯群、朱绰云、朱简同、宋刚、陈李中、陆笙等文人武将的地方,明朝增城才子胡庭兰也来过派潭,派潭大埔村后龙山有他的墓地。
      派潭镇多古村,据悉,高埔、湖边山、温水背、牛轭曲、腊田埔、上塘、黄洞、东洞、邓村石屋、邓路吓、东埔、马村、小埔、莲塘迳、瑶山、叶迳背、拖罗、灵山等村,这些古村落大多是说粤语的本地村。但后来从粤北新丰迁入的客家人逐渐多起来,客方言与粤方言的人口比例超过2:1。
    增北派潭,也是一方红色热土,有许多红色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增城地方组织及其武装队伍活动的地区、村庄,常遭日军、伪军及国民党(刮民党)反动派武装“围剿″、“扫荡",这些地区的人民为支持革命作出很大的牺牲和贡献,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困难。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这些地区(通称革命老区,简称老区)给予适当的照顾,扶助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其中,派潭镇有大埔、车洞、围园、鹅兜、佳松岭、斗岗、小迳、密石、刘家、大田围、樟洞坑、万能、上九陂、双头、水囗癃、玉枕、黄沙函、湴粉等18个革命老区红色村庄。在这些老区中,最著名的是小迳村。
     其实派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淡淡的山水好客的人。派潭之水越山来,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峰、牛牯嶂、鹧鸪山、凤凰山,由高滩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和小迳水等五条小溪河组成的派潭河,流经派潭圩,于小楼大楼山合二龙水经庙潭注入增江,全长36公里。流云不问红尘事,明月应知绿水情。派潭之名,赋予一条河,也赋予一座镇。行走在派潭河两岸,仿佛移步于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画卷中。时时可感受到这块土地的厚重、富饶与美好。镇名得自河名,可见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于此河爱之深切。河水带来了沃土,带来了丰收,但也带来了洪水,冲毁土地、堤坝、庄稼与房屋。以往岁月,河岸上的人引水灌田、筑坝拦水从没停止。

    以河为名的派潭,亦是一块多山之地。据《山水增城》载:“增城北部的山主要是由南岭山系九连山脉的南延部分南昆山的东南分支和西南分支构成。南昆山东南分支构成了增城与龙门的界山,这些山峰气势雄伟,集中了境内的高峰群。主要的山峰有:正在顶、坜底顶、牛牯嶂、豆腐墩、亚婆髻、吊神山、梳脑山、牙石顶、大分岭、覆船岗、马骝头顶。其中,牛牯嶂为增城最高峰,海拔1084.3米,正在顶主峰海拨1010.6米,距离南昆山主峰(在龙门境内)天堂顶(1210米)约5公里。南昆山西南分支构成增城与从化的界山,……其中鹧鸪山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山峰,它由大鹧鸪山(793.9米)和小鹧鸪山(615米)组成,大鹧鸪山矗立在北回归线附近,向东引出一系列的山峰,这些山峰成为增城中部的绿色屏障。″山多,树木多,古树名木也就多。据《增城古树名木》载:派潭镇古树中,最常见的树种是榕树、乌榄、荔枝、龙眼、锥树、木棉、秋枫、水翁、阳桃、朴树等。榕树、秋枫多被作为村庄的“风水树",荔枝、乌榄、龙眼、阳桃可结出可口美味的果实,木棉、水翁的花朵在民间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因为树本身具有价值,当地村民有敬树爱树的传统,所以山镇派潭古树生存良好。
     派潭湿润的空气加上负氧离子,给我们神清气爽。派潭的名产美食蛮丰富,这个山乡地方的客家特色菜肴、盖仔粉、派潭烧鸡、炒米饼、山水豆腐、山坑螺、艾糍等特别可口。派潭镇的名产还有凉粉草、水晶粉葛、白水寨番薯、密石红柿、樟洞坑荔枝、野生茶、背阴西坑茶、黄沙凼凤凰山茶、派潭毛茶、派潭烟叶等。派潭好,山水好,美食好,能不忆派潭。
     派潭地处山区,客家人居多,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文化项目丰富多彩,客家舞蹈、客家山歌、唱八音、舞春牛、舞貔貅、客家舞狮、舞麒麟、舞鱼灯、打筹、客家功夫(客家武术)、客家茶艺(茶道)、挂灯、客家古民居等客家文化很活跃。
     人在山边,便成了“仙"。牛牯嶂划下一片灵动的空间,滋养着派潭的文脉悠长。人在水边,便有了清梦。派潭河流出一片诗意的区域,孕育了派潭的荔乡气韵。在这山水人间,堆叠出生活的闲适。寻常巷陌里,绿茶醇香;曲水环绕处,百姓安详。

     山、水、茶、道,见宏大,见微茫,见天地,见人间,这就是派潭。山,是凝固的历史;水,是流动的时间;茶,是绝尘的烟火;道,是入世的远方。
     派潭这个地方,山美水美食美乡村更美。乡村振兴,腾飞派潭,有梦自派潭来。笔者有感《沁园春.诗韵派潭》:
                         沁园春  
                       诗韵派潭
                  我心派潭,
                  增北桃源,
                  风景悠然。
                  看空灵幽谷,
                  奇峰峻险,
                  老树翠竹,
                  鸟语歌喧。
                  十里山弯,
                  村庄楼阁,
                  白云天梯绕岭巅。
                  远瞻望,
                  绿水清波荡,
                  胜境人间。

                  千斤重责扛肩,
                  促振兴、干群忙不闲。
                  喜客家村寨,
                  种粮代业,
                  旅游经济,
                  收入翻番。
                  农家新屋,
                  环山依建,
                  壁画田园诗韵篇。
                  古镇美,
                  八方游客赞,
                  梦绕魂牵。

  

 二、古色杨梅都

     我想不起来逛派潭有几回了,反正每次到派潭嗨,都会去走走派潭河边的老街,看看老街上那古色古韵的骑楼,感受老街的古朴沧桑,清幽静谧。
     据说,杨梅都,是派潭镇的旧称,据民国十年版的《增城县志》载:杨梅都统村一百二十四条,墟五个(派潭、小埔、高滩、湾下、石龙头),为政区,与今镇同级。
    又据相关史料记载有,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杨梅都在派潭河边建墟场,墟址在今派潭老街(现人民街)。
    派潭老街是派潭镇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商业中心。老街街道纵横交错,在通衢两旁,矗立着清末民初时期的水磨青砖骑楼建筑,楼拱、楼檐、窗户都尽显罗马式的拱状,古香古色。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符合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骑楼是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外廊式建筑",在临街面建造桩梁(石柱子)承托二楼,一楼大门前留空,作人行通道,供行人来往时遮阳挡雨,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通道上一样,故名骑楼。骑楼建筑,既可为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为商铺营造通风的凉爽舒适环境。派潭老街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骑楼下面都是一些商铺、库房,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铺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落大雨时,顾客走在骑楼下,不会湿鞋。
     风景是一面镜子,浅者见浅,深者窥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想要读它的内涵来,就得走一走这古镇的老街。老屋旧墙,用手轻触,触到的是历史的凝思、文化的积淀。目睹着老街沧桑的旧貌,犹如步入时空隧道,曾经闹热的历史,而今成了追忆远古烟火岁月的通道。
     派潭老街上的骑楼多为砖木石结构,它无声地向人们袒露着自己的老态。一楼的商铺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繁华,而楼上住户的锅碗瓢盆、晾衣洗涮,又给老街增添了些许市井味儿和烟火气息。走进老街,仿佛进入了百年前的生活。

    老街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浸透着古老岁月风雨烟云的气息,吸引着游客去体验过往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韵味。
     派潭老街不长,东西相向,长约三、四百米,宽约五米,从街头(榕树头)快步走到街尾(今派潭大桥派潭粮所),一支烟左右的时间。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派潭老街极尽繁华。那时的老街作坊林立,店铺栉比,留下了南来北往人的脚印。茶楼饮茶讲古的、杂耍卖艺的、买卖吆喝的……蛮闹热。在我看来,老街是有味道的。那种味道,怀旧、古朴、宁谧、缓慢、淡然、自在。味道十足的老街,真的就像是一部怀旧老电影,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怀。有人说老街的烟火气息最浓,这个我信。老街因为老,承载的东西就多。仿佛阅尽沧桑的人,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里有故事,所以老去了。与老街有关的人多,与老街有关的故事多,与老街有关的记忆也多。老街就像是一条隐藏在山乡中的线索,牵出来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同时也会让你瞬间明白,长长时光做了多少铺垫;漫漫岁月设了多少伏笔。老街的故事,永远没有结局。老街上的人,有的去有的来,有的世世代代扎根老街,家族的血脉已经与老街相融。老街的风景,榕树头的百年老榕,也在慢慢变老。一条老街,浓缩了寒暑变迁,浓缩了生活五味。老街见证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是一种酸甜苦辣的记忆,也是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
       老街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老街的精神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离不开手胼足胝、焚膏继晷的艰苦奋斗。在离开派潭老街时,我的耳朵似乎听到了一种声音在诉说:我有繁华闹热的过去,也更想拥有崭新红火的未来。穿过老街再度回到新时代的大道上,在两种文化的交汇点相望,消失的街景终将会变成另一种情感记忆。

      在派潭,我们走游了一些古村,也看了一些古村的古建筑。派潭的古村大多集中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建村。据《增城县志》载,宋代建村的村子只有两个,一是卢水贝,一是东洞黄屋;元代开基的村子有灵山(大德1304)、东埔(至元1281)、禾岭头(至元1353)、莲塘迳(至元1289)、朱甘田(至顺1331)、小埔(皇庆1312)、邓路石(至正1352)、东洞邓屋(泰定1325)、马村(至元1291)、腊田埔(元贞1296);明代开基的村子有旧高埔(洪武1380)、黄洞(万历1597)、牛轭曲(万历1599)、高滩上塘(嘉靖1545)、莲塘(洪武1369)、瑶山(正德1519)、高村(永乐1415)、叶迳贝(崇祯1633)、围园(弘治1501)、石村(宣德1435)、灵山石屋(嘉靖1560)、拖罗石屋(万历(1585)、双头南兴村(正德1515)、湴粉(洪武1369)、简屋(洪武1396);清朝建村的,以康熙年间的居多,主要有密石、新高埔、佳松岭、利迳、亚口窿、芹菜湖、亚如窿、佳马窿、石龙头、高滩热水、背阴、大埔、三眼塘、车洞、何大塘、潮山、山枣潭、刘家金马口、江瑶吓、小迳等等。“氤氲细雨向苍穹,坐驾云层宇宙中。客道峰高惊感叹,乡村路远畅交通。耕畴谷种皆生计,润泽禾苗亦岁丰。陌上花田山色秀,讴歌盛世步昌隆。"到了派潭镇,记住去邓村石屋村走游是必须的。派潭邓村石屋是客家村,清乾隆中期建村,至今约250年历史。石屋村处于山水环抱之中,背倚青山,前绕绿水。山路云陪客;花溪水照人。来到石屋村,只见粉墙黛瓦,碉楼耸立,溪水澄碧。禾坪,月池,碉楼,后龙山,祠堂,古民居,长方形的四合院式布局,蛮有风情。石屋村是增城区最典型、保存很好、古色古香的美丽客家围龙屋。村头村尾各建有一座门楼。村内以武威堂为中轴,左右各建一路3座民宅,民宅左右有5条纵巷、前后有3条横巷分隔。在左边民宅建有砖木石结构的6层高炮楼(碉楼),炮楼(碉楼)右侧建有书房。垂直门楼处建一排9间民宅,村后建一排20间民宅。民宅均为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脊,屋面盖瓦,青砖砌墙,红阶砖铺地。村中民宅间间相连,排排相接,成带状。整个村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四合院,只有村前有4个趟栊门,村后不设门。石屋村的武威祠堂,清代建筑,五间三进,总面涮20.5米,总进深41.5米,建筑占地850.75平方米。传统客家建筑风格,祠堂内檐、廊、柱、门等施彩绘画,木雕、石雕、灰雕丰富多彩,有山水、花鸟等绘画和诗文。石屋村碉楼(炮楼)是建于清代的一座防御性建筑。楼高约20米,楼墙厚0.78米,长方形,砖木石结构。硬山顶,锅耳封火山墙。碉楼处处体现防御特征,二层以上楼层墙体四围设有窄长形花岗岩射击孔和瞭望窗,可远距离观察敌情和打击敌人。楼内设有水井,可储备粮草,危难时可庇护全村村民。石屋村建有门楼两座,一座在村北面,一座在村南面。村北门楼硬山顶,锅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封檐板饰麒麟图案和花鸟图案。村南门楼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脊,碌灰筒瓦。正面墙为水磨青砖,墙上雕饰彩绘。

      派潭是增北客乡,增城客家人主要聚居区之一。围龙屋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古民居之一,其建筑主体是聚族而居的庭院,狭小范围内房屋连片。在增城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内,有为数不少的围龙屋,如派潭镇邓村石屋、汉湖村河大塘合作社的“石达开祖屋"、高村腊田布的熊氏大宗祠等都属于客家围龙屋村落,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欣赏价值。
     客家围龙屋建筑特别注重山和水等生态元素,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平地上,外观成半圆形。其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水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结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开,叫“禾坪"(晒谷坪)。禾坪在农忙收获季节用来晒稻子(稻谷)、玉米(苞谷)、红薯(番薯)米等,平时和农闲时则是居民(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池塘放养鱼虾,浇灌菜地畬土和蓄水防旱、防火。客家围龙屋用石头、石灰、砖瓦、木料等建成。
     在围龙屋组成的客家村子,还有一个公共建筑——祠堂。祠堂是家族生活的精神核心,也是一个村落(村子)的灵魂。高村腊田布熊氏宗祠是广州地区最深最长的祠堂之一,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建于清代,是一座三间七进,通面宽28米,通深74米,占地1960平方米的大宗祠。宗祠每进设有天井。第七进安装有雕花木神龛,供放有腊田布熊氏开基一世祖及祖先考妣神位。祠堂前有功名牌、拴马柱、上马石、插兵器石等。派潭镇腊田布的熊氏大宗祠,属于客家围龙屋建筑,也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七进开间的古建筑。这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全圆土楼,高三层,可供二百多户人家住在一起(为避免骚扰和保护住户隐私,朝外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白天开着晚上紧闭;遇到外敌及强盗土匪的侵略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关闭大门自卫)。
       无水不成景,有村就有树。灵山派水润泽的山镇派潭大多数古村都有古树,古树在处是吾乡。派潭,历史悠久,树种丰富,古树众多。古树是村子的“守护者",是生态的见证者,是游子的乡愁。位于派潭镇派潭大桥(今老街街尾派潭粮所)河边有棵相依在一块的榕树,树龄125年。据说是一百多年前,有两只嘴里含着榕树果籽的鸟儿飞过,因口渴见有条小河流淌,清澈见底,所以停下来喝水,把嘴里含着的榕树果籽掉落在河边,后来,榕树果籽落地后便开始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两棵叶茂枝繁的参天大树,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派潭大桥处派潭河边的这两棵百年古榕。在派潭镇榕林路派潭中学有一棵百年细叶榕,它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团结向上的品格,向来为派潭中学的精神象征,榕树历经风雨烟云,为派潭中学历史的见证,深受派潭师生的爱护,至今一直担当着派潭中学的守护者。在榕林路人民街街口也有一棵树龄123年的古榕树,古榕树所在的地方,派潭人叫它“榕树头″。相传民国时期,派潭圩经常遭土匪强盗进圩。一晚,派潭圩里一妇女起夜,遭到强盗土匪的骚扰欺辱,在苦楚中迷迷糊糊含泪睡着了。睡梦中一位得道高僧晓得此事后,悄悄对这位妇女说,“阿嫂,你把我这把宝剑放在街口的进街路边,强盗土匪就再也不敢来了。"待天光(天亮)后,妇女起床开门,想看看梦中有道高僧的这把神奇的宝剑。一到老街街口,只见一道亮光从天空直插下来,“啪嗒"一声响,街口的路边立马长出一棵粗壮的榕树。

        第二天夜里,强盗土匪们又来派潭圩打劫了。突然间,他们见到老街街口这棵一夜之间长得如此粗壮武威的榕树,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土匪们正发呆时,突然咔嚓一声响过之后,手腕粗的榕树枝劈剑一般,飞向强盗土匪群,分别插进了强盗土匪们的心窝,强盗土匪们被枝刺毙命。故事传开后,派潭圩再也冇有出现过土匪。自此,当地村民们就称这棵榕树为平安树,并且在此树下立了社公,每逢大小节气却来祭拜。
       位于红色山村派潭革命老区的小迳村村口,有一棵百年榕树。该树被当地村民称为“神树"。相传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在榕树上挂大铃铛,每当有紧急情况时,村民就会摇动树上的钻铛来发出警报,为村民逃过了无数次的劫难。一次次的围剿失败,恼羞成怒的伪军、日本鬼子及刮民党反动派的匪兵对村口大榕树不是枪刺、刀斫、刨根,就是放火焚烧进行破坏,甚至让子弹飞,但榕树依然顽强地长,犹如勤劳朴实的村民没被敌人的淫威所屈服,它在被毁掉的主干上又长出了新芽,像孔雀在开屏一般,佑护着村民,给村民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就有了“神树"的传说。
       在高滩密石塘村社后龙山上,有一个古树林,古树成荫,树根相连,生长着锥树、木棉、木荷村、赤坭树、樟树、枫树、糙叶树、榕树、荔枝树等40棵野生古树,树龄都有一百多年了,村里已实行挂牌保护,为村中一景。密石村与白水寨核心景区相邻,风景好,环境美。村子后龙山山塘外有一棵老树,身上有一个大大的树洞,据说住着神仙,村民有个病啊灾的可煎服草药,药喝完以后,就将药渣倒在此树的树洞里,神仙就会把灾难病痛带走,十分灵验。相传,有两个年轻乖态蛮漂亮的姑娘有一天到派潭圩赶场(赶集),有人问她们是哪里人?她们回答说是高滩密石塘边的。别人感到奇怪,好象从来没有听说过高滩密石还有个塘边!但她俩坚持说是。于是散场后,有人暗暗在村姑身后一路跟踪,她俩到高滩密石塘村后龙山的水塘外就消失不见了。原来是古树成仙了。
    古树,丰富的年轮,记载着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古树,寄以精神,蕴含着百种性格,迥然不同;古树,载以文化,厚重如山,耐人寻味;古树,富有灵魂,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三、绿色山镇

            沁园春    咏派潭
         派潭风光,杜鹃花开,白水瀑飘。望灵山广阔,林藏厚厚;派水超远,浪涌滔滔。仙姑灵通,尊居乐土,选择名山不在高。邀文友,赏含情妙笔,墨染妖娆。

       文辞特写其娇。又岂罢甘休闲此身。绘精心图画,频添色彩;农商产业,各领风骚。鱼米丰盈,文旅融合,温泉天然不用雕。归途满,有太多惊喜,暮暮朝朝。

      青山绿水看派潭。派潭镇生态优良,境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旅游名镇。派潭镇也是一个山区小镇,山是主角,山绿,水绿,河岸绿。派潭镇境内主要的旅游景区有:白水寨、牛牯嶂、高滩温泉、大封门森林公园、金叶子温泉、石达开故居、车洞老水车、派潭老街、邓村石屋(吾乡石屋、红色山村小迳等。
随处可见绿色。
       绿,是农耕文明之色。发源于牛牯嶂的派潭河澄碧如练,成天嘹亮的放歌奔流。溪河两边的林木蓊郁,绿树碧草,山岚氤氲。溪河倒映着山林,山林掩映着溪河,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风姿绰约、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派潭是绿色的。沃土肥田散落在大山之间,黄绿色、淡绿色、墨绿色……就像打翻了绿色的颜料盘。“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山雄百仞锁阴喉,水净润露汇百色。"连绵起伏的大山上长满了苍翠的树木,那绿色浓郁,真的是苍翠欲滴。湍急的派水从牛牯嶂流下来,又变成了潺潺的小溪,最后又汇聚成一潭碧绿。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桥上长满了绿藤青苔,碧绿的派水从桥孔里缓缓穿过,流向远方……
     派潭镇大力插绿、补绿、增绿、护绿,打造处处见绿的美丽环境。漫山遍野的绿,为人间带来蜜。流云不问红尘事,明月应知绿水情。绿水青山看派潭,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照耀下,派潭人民依托山水林田优势,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拓展特色农业发展渠道,将绿色农产品销往荔乡内外,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正是:派潭山镇白水寨,自古山雄多特产。瀑飞林密温泉丰,野生茶香飘四海。密石红柿香又甜,更加闻名凉粉草。樟洞荔枝美粉葛,山水豆腐不一般。喷香烧鸡诱游人,发家致富蔬果香。
       派潭镇的那片绿,执着、深沉、勃发、强劲。奏响着生命的音符,吹响了时代的号角。绿色,代表着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希望和机遇。山因为有了绿,增加了厚重;水因为有了绿,增加了灵性;土地因为有了绿,增加了成熟;人心因为有了绿,便拥有了奋斗的激情与梦想。绿色,是生命之源,是希望之光。

       派潭是增城区北部最大的山区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藴,随处可见绿色风光。其风景秀丽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成功开发了白水仙瀑、大封门漂流、金叶子度假酒店等一批景区景点,举办了全国攀岩锦标赛、登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打响荔乡仙境健康游品牌,形成以“生态浴、休闲游、浸温泉、玩漂流、赏卧佛、观瀑布、登天梯、泡氧吧、听传说″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的路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特色镇、都市农业基地镇。
        风牵白雾青山走,日染红霞碧水浮。白水寨在派潭。白水寨在山中。山有仙则名。白水寨是增城的一个美丽风景区。白水寨,地处高滩温泉西北面,毗邻广州市从化县与惠州市龙门县。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峻,悬崖峭壁,道路崎岖。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山上古木参天,溪水长流,瀑布下注深谷,景致雄奇壮美。白水寨山高林密,雨量丰沛,2200毫升的年降雨量造就了景区内千泉百瀑的大自然奇观。
       白水寨风景区,面积约170平方千米。北回归线穿越其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崇山峻岭、群峰挺拔,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9座,其中最高峰为海拔约1088米的牛牯嶂,山体高大、山势险峻、线条挺直,集雄、奇、险、秀于一身。
      白水寨还是一个天然氧吧!山林飞瀑区域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1万个以上。
      在白水寨风景区,登山观瀑,亲近山水,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属于高山的清凉,会让人感觉无比畅悦,这里有临水建的亲水栈道,贴着溪流,沿着山谷深处蔓延,小道两边有绿阴避阳,一路往上走,丝丝凉意帮你赶走酷暑热气,伴着凉爽的山风和清澈的流水,真的很想一直呆在这里。
       在海拔828米的白水寨山上,有一道气势磅礴的大瀑布从山顶飞泻直下,以落差与外形称雄天下,落差达428.5米,是国内落差最大的瀑布。因为形似秀丽端庄的仙女,传说中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的化身,冰清玉洁,雍容大度,在得道成仙时把自身的形态化为瀑布,因此称其为“白水仙瀑″。

     白水寨水白,青峰山峰青。飞泻于青峰之巅最大宽度达到60米的白水仙瀑,像一匹巨大的白绢,从织布机上倾斜下来,伴随着“轰隆隆″的流水声,腾起阵阵水雾,溅到游客的身上,带来凉爽和舒适。每到多雨的夏天,尤其在大雨之后,这注欢乐的大水,簇拥着一道长达数丈的七色彩虹,白花花飞溅而下,这时观瀑,醉美!大水呼啸着,经过360米的自由落差,落入山脚的碧潭之中,发出龙吟虎啸般的声浪,山鸣谷应之下,直传到数里外的山村原野。最为神奇的,是站在远处田野,遥望如雪似雾、如梦似幻的瀑布,那九天落下的飘飘裙袂,那穿越彩虹的道道白练,竞如临风而立,手拈白莲的何仙姑。
     登岭邀风风撒野,抬眸观景景盈新。“天南第一梯"雄立白水仙瀑之下,9999级登山步径,总长6.6公里,横跨三座高山,连接白水寨山上二大天池,设有观瀑亲水、寻幽探胜等各大景点,是登白水寨的绝妙路径。濒水而建的中国唯一海船木亲水栈道更得游客欢心。大丰门漂流区位于与白水寨毗邻的大封门森林公园砺坻大峡谷,漂流河道全长6350米,赛道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打造,被誉为“华南第一漂″。
        大丰门,又名大封门,千百年来,这里是一处神秘的禁地,岁月如尘,轻掩着一部部古老的传说,相传唐朝神龙年间,增城小楼年轻貌美的村姑何素女,被麻姑点化,得道成仙,成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后,即随前来相迎的其余七仙东赴蓬莱。当何仙姑驾着彩云,带着七仙来到她以前游玩过的派潭上九陂石人岭时,七位仙人都被眼前的美丽山水深深吸引,久久陶醉,不约而同停下脚步忘情观赏,并对何仙姑大加赞叹道:“难怪仙姑这么快就修成正果,原来增城有这么一处人间胜景!"何仙姑微笑着礼谢过七仙的赞美,深情地说:“这方仙山圣水,距小妹出生地小楼不过二十里路,以前常独自前来游玩、采药,情寄山水,躲避俗世,更曾在山顶的天池上沐浴,洗涤凡尘。如今要随众仙家东行,远离这片养育我的山山水水,依依何舍?可否请众仙家稍待片刻,让小妹再在天池沐浴畅游一回,以慰他日万里思乡念?"七仙深为何仙姑的眷眷乡情所感动,欣然应允。为让何仙姑安心沐浴,七仙还在山下同时使出仙法,把上山的山门栈道封了起来,使外人无法闯入……何仙姑浴罢写下《辞家诗》一首,诗云:
        麻姑怪我恋尘嚣,
        一隔仙凡道路遥。
        去去沧州弄明月,
        倒骑黄鹤听鸾箫。

     然后拜别家园故土,与七仙驾起祥云,御风东去。从此上九陂一带被七仙封过的山林景观就被叫做大封门。
        高滩村石人岭山脚下有一大一小的热水湖,这就是声名远播的“高滩温泉",俗称“姐妹温泉",水温达63℃,《增城县志》载:“热水湖在杨梅都(派潭)百丈约(高滩),水热如沸,手不能探,上下二泉,上泉尤热。"温泉单井日涌水量超过1000吨,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硫、锶、氟等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传,古时有一北方三品督商官员,南下广州采办增城毛茶,因身不适南粵水土,浑身长一种毒疮,奇痒流脓,难受至极,生不如死。正值仲夏时节,行至增北杨梅都(今派潭)高滩村石人岭热水湖一带时,不忍百毒攻心,在面北跪拜父母后,择热水湖一宽深处纵身跳下,以断百毒攻心之苦。未曾想,投下热水湖后,只身不沉,只觉浑身一凉,顷刻清醒许多,感觉清流从多处流脓疮囗而入,痒痛之感随之消散。走南闯北的他顿刻意识到,增北山乡这湖里的水,不是普通寻常的水,一定具有神奇的疗病解毒功效,他索性在热水湖中浸泡许久。上岸时,已是一身轻松,除疮重之处尚有些异样外,其余皆无痛痒。于是,他择一潘姓老人家住下,又在热水湖接连浸泡一周,每天浸泡大约一个钟。一周后,身上全愈。临行前,他把泡热水湖这件事告诉了好心的潘姓老人家,并叮嘱老人家,让他一定要守住热水湖这块宝地,日后大有用处。后来,热水湖方圆百里,每年,无论酷暑,还是暖冬,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农闲时期,都停下手中活来热水湖(高滩温泉)泡澡、闲聊、打趣,泡过澡后,这一年都不会生疮生痧粒,就是在山上干活被蚊子咬了,用高滩温泉的热水洗一下,立马就好。
      与高滩温泉相距一望之遥的正西方密石村,连绵起伏着几座山丘,其中一山丘起伏的形状,就像一位卧地而眠的睡佛,佛像端庄安详,眼、耳、囗、鼻、前额、下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传说当年修成正果的牛仔佛,因久闻高滩温泉的大名,从正果来到高滩,如愿以偿泡上了高滩温泉。牛仔佛冇晓得硫磺温泉不能久泡,竟一泡泡了整整三天,最后发觉头晕眼花,才赶忙爬出温泉,来了个就地十八滚,当滚到离温泉一望之遥的密石村时,终因不胜温泉的药力,动弹不得,像醉酒一般,于醉熏熏之中倒头便睡,卧地而眠。牛仔佛一睡便睡了七七四十九日。牛仔佛睡醒离去后,在他睡过的地方,留下了这座与他睡姿一模一样的山丘,人称卧佛山。

      海拔1084.3米的增城第一高峰——牛牯嶂,绵延数十里,北面连惠州市龙门县,西北面接广州市从化区,南面向灵山洞小盆地。牛牯嶂因山形象卧伏的水牛牯,而得名。山峰云雾缭绕,奇嶂陡峭似笔架,蛮威武雄壮。山上多石,多奇花古木,多草药,有珍禽异兽,又有星岩、石室及太白、七姑、仙女、母乳等奇形怪状的巨石,还有个可容几百人的石洞天(人称“石厅吓")。牛牯嶂是派潭河的源头,山腰处有多道山坑巨流直冲而下,在最大的一道山坑巨流之上有七仙姑巨石。传说,在巨石上时会显出七条白缕,景色优美,明代有个文人叫李玉的,曾到过此地一游,吟诗一首:
      紫烟初散洞门开,
      水泛桃花出洞来。
      曲折随流三十里,
      个中深入是天台。
      白水寨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涧流飞瀑、碧水悠悠。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如今,白水寨是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白水寨景区是“广东省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内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红色派潭

     派潭,是一方因红而名的辉煌热土!
     增城区派潭镇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斗争中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据史志记载,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原籍就在增城区派潭,“石达开祖居"在派潭镇河大塘(汉湖村),至今保存得很好。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增城是全国抗战的一个缩影。1938年10月,日本鬼子进犯华南,增城大部分地区沦陷,中国军队驻守增北山区同侵华日军对峙,派潭便成为南粤广东抗战的前线。在增城敌后坚持抗战的游击队,经过战斗的洗礼,发展成为东江纵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纵队(简称“东纵")第四支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草根老百姓称其为“刮民党")广东当局在广东全省挑起内战,东纵四支队从增南永和根据地转移到增北山区奋起自卫还击。1949年,中共增城县委和东江纵队三支六团在增北成立,大力开展迎军支前和扩军建政工作,迎接解放。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大军抵达派潭,全歼国民党驻派潭守军,解放了派潭,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派潭镇小迳村是红色山村,是中共增城县委旧址。小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当时仅有700多人的小山村,就有81人参加革命,现在村子里还保留有革命军人的故居、“军属光荣"等东纵游击区根据地留下来的老牌匾。小迳村还是东江纵队北撤复员人员自卫队驻地、东纵四支队基地及中共增城县委(1948年)的旧址、中共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1948年中共增城县委带领军民进行“小迳反击战″的战场、1949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团、第六团增从边办事处旧址。现在的小迳村,一泓碧水护绿园,恩泽乡愁福绵长。追寻革命旧足迹,乡村振兴莫等闲。
     灵山云中走,牛牯溪上留。地处增城最高峰牛牯嶂山脚下树茂水碧的派潭镇樟洞坑村,是荔乡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据悉,樟洞坑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的游击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华南党组织领导下的江北特委,建立了以樟洞坑(增城派潭)——雁洋陂(龙门永汉)——低冚(龙门永汉)为枢纽,联结广州增城正果浪拔、麻窿,惠州龙门永汉,广州从化吕田等广大地区的增龙从博乃至整个江北地区最大的游击回旋区。

      1947年3月3日,原东江纵队干部、“东江复员人员自防卫"队长丘松学领导“樟洞坑武裝起义",成立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前身,简称东三支)第二大队第二中队"。这支以樟洞坑进步群众为主体的革命武装成立不久,就参加了“反清剿″斗争的著名战斗——樟洞坑伏击战。据《增城市军事史》记载,1947年6月,我江北支队利用樟洞坑至龙门雁洋陂几公里长的山间窄道设下埋伏,一举歼灭了龙门伪县警中队100多人,迫使国民党1000多人的“清剿"部队,慌忙从樟洞坑撤出。这次战斗胜利,获得了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的通令嘉奖。为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樟洞坑村委建设了樟洞坑革命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樟洞坑革命史陈列室。
     在派潭镇,拜谒了派潭十七烈士烈士墓园。
    1949年10月12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向驻守派潭的国民党保安大队发起进攻,展开解放派潭战斗。战斗仅进行半个小时便结束,俘虏国民党保安大队长、联防中队长以下全部官兵。拂晓,又全歼大埔村反动自卫中队,派潭全境解放。在解放派潭战斗中,17名战士英勇牺牲。为纪念17位烈士,派潭人民将烈士们的遗体安葬在增派公路侧高村墩墓地。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派潭公社人民政府将十七烈士灵骨迁葬到派潭下圩河东公园内,并修建十七烈士纪念碑。1994年1月,派潭镇人民政府又将河东公园内的十七烈士纪念碑迁移到派潭村马一社大岭头山上,并修建十七烈士墓园。
    派潭十七烈士墓园,位于增北派潭镇派潭村马一社大岭头山上,山脚建有墓园牌楼,铺有100多级台阶通往十七烈士纪念碑。墓碑纪念台高1.5米,面积30平方米,有碑文介绍。纪念碑碑商5米,宽60公分,正面刻有“增城派潭革命烈士纪念碑"11个大字。派潭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靠山坡,座东向西,庄严壮观,视野开阔,周围竹木苍翠,环境优美,保存状况较好。

作者简介:丁华,湖南隆回九龙山山下人,漂在南粤荔城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