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望 | ​晚餐:西昌有家特色烧烤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7-21 发布于浙江




晚餐:西昌有家特色烧烤




文/袁伟望


我是不怎么喜欢烧烤的。但出门在外,为享受旅途的快乐,在特色选择上,我肯定会是一个积极的响应者。

多年前,九寨沟旅游,游客还被安排住在景区内,导游热情而竭力鼓动游客参与晚上景区内与牧民的烤全羊活动。在统计人数的时候,我与家人的举手,就成就了我们团队爱唱歌团友与牧民一起烤全羊唱歌的愿望。此次大凉山旅游,团友都是新老同事,又都是喜欢旅游的,领导领队征求大家意见,我们一致鼓掌同意。说,出来就是寻找快乐的,什么都要体验,是的,什么都要“体验体验”。导游当然开心,前一天因超时未全部用掉的中餐费可以不用退回,又不必另外用心思鼓动加收额外的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导游给我们描绘晚餐吃自助烧烤的种种好。喜欢吃什么吃什么,东西多得是,任凭你自己喜欢什么挑什么,一边吃烧烤,一边喝啤酒,啤酒任你喝。我们当中爱热闹会调气氛的,还直接打趣问导游,啤酒随便喝,会有哪些牌子的啤酒可以上来?我们说,雪花肯定是有的。还有人问能不能喝点白酒。导游说当然可以,能喝当然可以,只是提醒少喝点,如果你不怕有高原反应的话。啤酒喜欢的,都有。导游当然把最好、游客可能会有需求的,都说得你满意,说得你十分地满意,包括上点白酒,青稞酒什么的。

一路车,一路聊,也一路睡,一路地看。到近八点,车直接开到了有家火锅烧烤城。“大凉山有家火锅烧烤城欢迎您”,标语,标牌,红红的,热烈烈的,游客到这里都自动自觉地成了可敬的“您”了。有家烧烤城场面也确实像各地接受旅游团队的,场地搭建得高大、宽敞,有规模,有气势。那烧烤桌摊子一排排的布列,就像军队列队布阵,一直延伸到舞台前,不由得不让你产生去参与列队布阵的感觉,为自己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整个烧烤场面很有宽阔纵深感。一侧的墙上,少数民族风情舞蹈绘画,红黑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极有动感火烈的舞蹈画面,诱发人马上就有去烧烤的强烈欲望。舞台上,灯光闪烁,正有穿民族服装的姑娘们在舞蹈。走近舞台,舞蹈音响有些儿震耳。想起导游说过的,边看舞蹈,边烧烤边一起嗨,也真有了一个热烈的参与氛围。

或许我们到得有些早了或晚了,也或许就因为成都刚刚有了疫情,游客瞬时少了。与中餐一样,现在来烧烤城烧烤的就我们一个团队。老板已为我们安排好了两个烧烤桌,就在舞台前面第一排。烧烤桌左右两边另外各有放满烧烤食材的火锅桌子。我们烧烤桌前面有三五位小朋友坐在小矮凳子上,仰着头,正专心地看着舞台上的表演。我们看着舞蹈,听着音乐,也坐下来享受自助烧烤。

烧烤桌正中下方是红红的木炭火。铁格栅正中放着长方形不锈钢盘,两条大鱼正被烤得滋滋冒泡飘香,红艳艳的,香气诱人。桌边放着一把长长的筷子,筷子长度接近我们日常用的两倍。七八个白瓷碗、七八个白瓷杯,放着,还有调料,一把油刷子。有同事已去吧台那边拿来了啤酒。啤酒是哈尔滨的。

“可以开吃了吗?”“看看鱼,熟了,好吃了。”“这是什么鱼?鲤鱼?大头链?”我也说不上来。“来来来,啤酒倒满倒满,你们也倒点倒点。”有同事不喝酒,也倒上了饮料、开水。因为明天要上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我们也没有拿白酒来“享受”。老板过来说:“烧烤,我们这里先烤鱼,吃鱼,吃过鱼了,你们可以自由选择。边上都放着食物,你们喜欢什么自己选,自己拿,不够了,随便添。”我们谢过老板,伸出长筷子与鱼亲密接触。已品尝过的同事说:“看着辣,其实不辣,味道还很不错。”“来来来,大家吃,鱼,鱼,吃吃鱼,年年有余,劲道有余,快乐有余。”我们手中的长筷子集中伸到了两条大鱼身上。“鱼,蛮好吃的,这鱼烤得蛮入味,蛮香,蛮有味道。”“来来来,大家人碰记碰记。”“一道出来难得。”“来,鱼香着,啤酒也要喝落去。”舞台上姑娘们下去了,一位小伙子跳上台来接场,开口高声招呼着我们——不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总之是来自五湖四海,说要为我们的“”有家”烧烤助兴献歌。小伙子一说话一开唱腔,也真有些些高原彝藏少数民族的风情韵味。我面对歌手小伙嗨一声:“好!”竖一个大拇赞向小伙子。小伙子看向我,笑着嗨嗨,歌声也更高亢。同事们也与我一起为小伙鼓掌。小伙鞠躬,唱得更带劲。我们在歌声高潮处再次热烈鼓掌,也边碰杯喝酒边吃鱼。

邻桌撤了鱼盘,换上烤盘,从旁边桌上拿来的荤素食材已放到了烧盘上,上面还点缀上长条的绿葱,摆得还讲了点艺术似的。烤盘上的色泽与飘出的鲜香诱人。我们也被诱惑着,叫服务员换上烤盘,放上肉片,放上薯片,放上豆腐——像我们这边的橡子豆腐,在边框格栅上放上羊肉串,还拿来生菜叶,准备着裹烤香的肉片,也没忘记在烤盘食料上放些绿葱点缀。舞台上,小伙子连着唱了两三个歌曲,又上来换了服装的姑娘,翩翩起舞。一晚上,姑娘们要换几次服装,跳几个民族舞蹈啊?我不知。听导游说过,这边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居住,西昌主要少数民族是彝族。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要迎火,玩火,送火,要连续进行三天三夜。在西昌吃自助烧烤是不是就在这一过程中让我们感受与体验彝族拜“火”的特色文化?我没有问导游,也没有去向老板询问。

我一个个敬同事,两桌都一一敬了一圈。同事们边放食物,边烤边吃,边敬酒敬饮料,享受体验同事们的自助烧烤。我吃了一串烤羊肉,一块烤豆腐,一片生菜裹烤肉片,喝了两瓶半啤酒。吃烧烤吃得差不多了,我起来去漫步,去看火把节的墙画。细看,墙画是印刷而成的。上下设计是有规律的。内容有彝族歌舞、彝族服饰、彝族三道酒、彝族火把节等。舞蹈画的有趣有风情,还是非常好看耐看的。

回来耐回味,同事们的烧烤也享受体验得差不多了。或许是上午泸沽湖玩得太开心,中午菌王府铜火锅吃得又太好太舒心,一路上又补过丑苹果,导游带上的家种的大红袍生花生,我们晚上的自助烧烤,没有想象中的嗨,胃口也不大。看看边桌上的食材,我们连一半都没“消耗”掉。回头看,舞台上,姑娘们的表演也“适时”结束了,外面也没有新的团队过来。

作者简介

袁伟望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春到晴隆》。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袁伟望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