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叶为唇形科塔花族紫苏属的干燥叶,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宋代章甫曾作《紫苏》:“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描述了紫苏药用功效价值之高。含有紫苏叶的经典名方如香苏散、藿香正气散、半夏厚朴汤,其中紫苏配伍、用量不同,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 ![]() 紫苏叶阔成卵形或圆形,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本草纲目》中言:“苏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旁有锯齿,而背皆紫者佳……叶以五六月采。”明确记载了紫苏叶于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研究表明,紫苏中蛋白质蛋白含量高达24.89%,钙、磷含量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紫苏叶是卫生部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同源”植物之一。
紫苏与白苏 紫苏作为药用植物最早以“苏”的名称记载于《名医别录》,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明确记录了“苏”名称的由来:“苏从稣,音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又分为紫苏、白苏等。有学者认为,《广雅·释草》中“荏”就是白苏,《本草经集注》中描写道:“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提出了“荏”形如紫苏,叶全绿,花、实皆白,故名白苏。亦有学者提出紫苏又名“桂荏”。《本草图经》中认为:“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紫苏的药用价值较高,白苏一般不做药用,陶弘景曾言及:“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多野苏,不堪用。”《本草衍义》中也描述道:“苏,此紫苏也,背面皆紫者佳。”紫苏和白苏根据其叶片颜色即可区分,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面青背紫的为紫苏。到宋代时期,各医家根据本品的颜色特征开始使用“紫苏”之名。 ![]() 药用价值 紫苏产于我国华北、华东等地,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紫苏叶不仅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安胎、解鱼蟹毒等药用功效,更是人们是日常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 开胃解毒 在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喜食紫苏叶,满族人民在过年之前有制作苏叶饽饽的习俗,朝鲜族人民用紫苏叶制作咸菜食用,或包裹烤肉生用,湖南一带人们也使用紫苏制作泡菜,或用苏叶制作羹汤服用。日韩饮食中紫苏叶更是常见,常用紫苏叶包裹生鱼片或烤肉直接食用,既有紫苏叶的清香又可以起到开胃、解鱼蟹毒的作用。紫苏的解毒作用自古便有记载,《金匮要略》中记载:“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药食根》中也描述:“苏茎叶,入食,去膻腥滑涩之味,令食香美。”蒸蟹时,在蟹面上放几片生姜,盖几张紫苏叶,既能除腥又能解蟹的寒性。 ![]() 祛风散寒 若外感风寒出现鼻塞、咳嗽等症状,还可以用苏叶、生姜、大枣煮茶饮用,可以起到散寒止嗽的作用。暑夏季节,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重,人们多喜欢开空调制冷,容易出现中暑的症状,比如鼻塞、头昏、恶心、呕吐、不喜饮食、腹泻等,症状明显者,可口服藿香正气散治疗。藿香正气散中用紫苏叶一两作为佐药,配伍陈皮、厚朴、藿香等药物,现代紫苏大多用6~ ![]() 和中健脾 日常生活中,将紫苏叶洗干净焯水切丝,用盐腌制,控水后制作紫苏煎蛋,也将紫苏叶淘洗干净直接拌凉菜或拌黄瓜,紫苏还常用作配菜,如紫苏烧排骨、苏叶滚鱼头、紫苏焖鸭等菜肴,《随园食单》中还记载酥鱼的做法:“大鲫鱼治净,酱油和酒浆入水,紫苏叶大撮,甘草些少。煮半日,熟透,骨酥味美。”不仅口感香美,还可开胃下食、和中健脾。 ![]() 药食同源 紫苏叶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应用颇多,不仅可以做日常菜品,还可以制作紫苏饮料、紫苏茶、紫苏酒、紫苏酱等。 ![]() 紫苏饮 用炒紫苏叶加蜂蜜等调味剂制作紫苏饮料,明代高濂于《遵生八笺》中记有“梅苏汤”配方:乌梅一斤半,炒盐四两,甘草二两,紫苏叶十两,檀香半两,炒面十二两,均和点服。类似于现代的酸梅汤。 ![]() 紫苏茶 紫苏茶气味清香,饮用方便,且对人体健康有益。使用同一品种及采收期的紫苏鲜叶,将其淘洗干净,晾晒干燥,日常可泡水饮用,也有人用苏叶作为原料,搭配菊花、冰糖制作紫苏茶,以止嗽下痰。 ![]() 紫苏酒 紫苏酒可用于美容养颜。将紫苏叶 ![]() 紫苏酱 紫苏做酱也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可以制作果品酱,如施蛰存先生在《云间语小录》中描写了江南地区夏季制作紫苏梅子酱,其中要加入紫苏,取其色泽殷红,味道清香,还可以用紫苏为主要原料,以辣椒粉、茴香粉、孜然粉等为辅料,通过粉碎、烘干、混合、熬煮、糊化和杀菌等加工工艺,制成特有风味的复合调味酱,还可理气调胃。 除此之外,紫苏还是一种高效植物“防腐剂”。有人曾做试验:用鲜紫苏叶包鱼、肉等易腐之食物,将其置于室内通风处,常温下这些东西可保存4~5天。 ![]() 注意事项 紫苏虽气味清香、口感好,但作为药物不可过食,有医家提出过量服食紫苏会泄人真气,因紫苏味辛易发散,多食或导致气散。现代研究也表明,紫苏中含有大量草酸,因此紫苏的食用也应有度。同时,对紫苏存在过敏的人应避免食用;经常拉肚子肠胃“虚弱”的人,也不建议大量食用紫苏,避免加重症状。 ![]() ![]() |
|